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寒冰 (图/《卖房子的女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更好版本」自己的渴望,所以我们健身,希望体脂更低;我们努力工作,希望升职加薪;我们一遍遍练习,希望成为更好的舞者…… 然而,有一种对「更好自己」的渴望却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强迫性,让人们陷入痛苦中,这可能是一种创伤的表现,被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称之为「应该的暴政」(tyranny of the shoulds)—— ▨ ta 们的理想自我是「应该自我」,ta 感受 ta 应该感受的,喜欢 ta 应该喜欢的,「应该的暴政」驱使 ta 拼命地将自己塑造成 ta 不是的样子。 ▨ ta 们的「应该自我」往往非常完美,和实际自我相差很多,但 ta 们觉得自己理应是那个全知全能的,永远充满斗志、不知疲倦的版本(而无论现实如何)。 ▨ ta 们异常努力,对「应该自我」的追求几乎是强迫性的,ta 们会觉得如果达不到就不该活,这种强迫性的想法令 ta 们备受折磨。 ▨ ta 们的努力似乎不加选择,真正的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ta 必须是关注的焦点,必须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最聪明的人。 ▨ ta 们似乎很难感觉到「满足」「够了」,因为完成某项工作得到的好评、赢得的一次胜利、被认可而感觉到的洋洋得意,通常都不会持续很久,成功的感受可能很难被体会。 不少很有上进心的人身上都存在这种现象——表面的昂扬斗志背后却是无止境的沮丧和恐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现象。 上进心有错吗?「应该自我」的迷惑性 「应该自我」追求「更好」,在生活里常常被认为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一种被鼓励的价值取向——励志、逆袭、为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这也是它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应该自我」和健康的努力奋斗为什么不一样,主要在于它的 4 个特征:
「应该自我」具有强迫性
和大多数强迫行为一样,ta 们感觉好像被一股力量驱动,不得不遵从「应该自我」的要求,而不顾自己的真实愿望、情感或兴趣,否则就会遭受焦虑、感到冲突、被罪恶感压迫等等。这种「强迫性」也是应该自我「暴政」的核心,常常具有下面这些表现: ▨ ta 们被迫走在追求荣誉的道路,甚至会忽略自己和 ta 最大的利益 比如卡伦·霍尼曾指出她的一位来访者——一个十岁的雄心勃勃的女孩,认为如果不能取得全班第一,她宁可失明。再或者有些人会说,「假如我只能做一个平庸的人,那我宁愿死去」。 ▨ 不加选择 在「应该自我」的驱使下,ta 们追求的东西在一生中可能会发生很多次变化,最有钱的、最有吸引力的、最善良的、最富有才华的……真正的兴趣并不重要。正如卡伦·霍尼曾说:「被雄心控制的人和 ta 们所做事情的内容几乎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卓越本身。」 ▨ 难以满足 无法感受到满足是这种驱动力的主要来源,「应该自我」就像远处的一块巨石,ta 们一直在努力追赶,巨石却始终和 ta 们之间保持着一段距离。因此这种追逐仿佛没有尽头,ta 们无论如何都很难对自己感到满意。
活在想象中,对现实的忽视
健康的努力奋斗渴望更好,但也会承认自己和现实的局限性,知道有些东西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也因此会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目标。 但「应该自我」并不会,它充满想象力,甚至对现实进行微妙、全面性的扭曲。比如 ta 们出身贫寒,却认为自己理应是非常富有的人;如果 ta 们的应该自我是善良,那 ta 们就需要相信所有人都是美好的。总之,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 ta 们的应该自我是什么样的。 这种想象力无视可行性,比如有人觉得自己周末应该完成 10 件事,否则就会陷入自我苛责——ta 们不在意这 10 件事是否可行,应该的原因只是因为 ta 们想。 为了否认或推翻现有的弱点,ta 们会对自己下达一个绝对的命令,但可能没有具体的计划,空有担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图/《美食、祈祷、恋爱》)
「应该自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化的人,「实际自我」好像一个无处不在的陌生人,并且总是来干涉、打扰、令人难堪,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满意,因此,应该自我用憎恨和鄙视对抗这个「陌生人」。 举个例子:在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后,一个人感到疲惫想要休息,来自「应该自我」的声音说道:「你只是懒。」「不,我真的是累。」「哦,不,那完全是自我放纵,这样下去你永远都不会有所成就。」在这样的对话之后,这个人要么带着负罪感去休息,要么逼自己继续工作,但两种方式都无法让 ta 获得满足。 正如卡伦·霍妮对这种自我憎恶的描述:「ta一直都既是折磨者又是被折磨的对象,ta 获得的满足既来自遭受屈辱又来自屈辱自己。」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正如「应该自我」使得一个人对实际自我感觉不满意,这种不满也会反应在人际关系上。 有时候 ta 们会用「应该」 来要求对方(尤其是伴侣),如果对方达不到,ta 们会感觉到憎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憎恨的外化),对方真实的样子是不重要的。 有时候 ta 们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中的批评过于敏感,因为 ta 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更普遍的是,ta 们感觉得到的爱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ta 们对爱的理解正如对实际自我一样,总是「不够」。 (图/《老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