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姐,6岁的孩子,我给她买的课外书她都不喜欢看,让她自己在书店选吧,她光选那些芭比的贴画啊,或者是涂色呀,这类的,不是带有内容的书籍。我特别想让她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我在家很少刷手机,除了做家务有空了就自己看书,但还是影响不了她,她只要不在小区里和别的孩子们跑着玩,在家就说没意思。新买了玩具在家能玩会,但是更想看手机刷小视频啥的,比如下午我下班了她幼儿园放学接回家了,我要做饭,没时间陪她玩,她就要看手机小视频,一点都不爱看书,咋引导她好呢,您方便时候想请您指导指导,谢谢梅姐姐😄后来她又补充:我一直觉得是自己带动的不好,而且爸爸在家会玩手机,再就是没有找到她的兴趣点,所以她一直不爱看书。我也是40岁了,才开始发现向内求,看书学习,练字,练瑜伽 跑步等等吧,尽量做个积极正能量的妈妈。她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我今天就掰开揉碎倾囊而出讲一讲。01
如何看待阅读,我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讲过了,这里不再啰嗦。那么,我关注阅读这么多年,现在究竟如何看待孩子阅读这个事,我有一个新的见解,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那就是:阅读有千般好,但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可以降降温了!否则的话,它非但不能成就孩子,还会束缚和绑架孩子。
我的观察是:只要儿童这个群体还是正常的,一定不是大家都只对阅读感兴趣,而是你喜欢阅读,我喜欢踢球,你喜欢唱歌,我喜欢瞎鼓捣……各美其美,各安所得。反过来,如果所有人都喜欢阅读,稍稍想一想,这世界真是太无趣也不正常了。这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一个人沿着自己独特精神内核发展并不断整合外界因素,这个人的生命才是舒展的,健康的,幸福的,有成就的。记得纪录片《零零后》里那个叫池亦洋的孩子王吗?你看他上小学后读书有多痛苦,坐教室里乖乖地听课对他来说就是受罪,每一次考试成绩对他都是毁灭性打击,眼看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就蔫了,看得人揪心啊!他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好嘛!他父母非常明智,也有钱,动了很多脑子,历经种种曲折后,终于替这孩子找到橄榄球这个归属了,孩子顿时生机奔放,不惧苦不怕累,比赛连连获得大奖,在十几岁时绽放出生命的华美乐章!看得人赏心悦目。这就是顺着精神内核的发展,顺利实现了一个孩子的自性化过程!否则,他终身被知识学习及阅读这个事情束缚着,你说他这一生过得多卑微多拧巴吧。
有的家长说了,当今社会,读书受教育才是一个人成功的捷径,不好好上学将来找不到工作啊!再说,池亦洋父母有钱我们没钱,我们也不能照他家那样培养孩子。这话在理!我的意思是:不是说孩子不是读书那块料咱就不读了,不然的话要义务教育干嘛。家长和老师需要睁大眼睛认识孩子,区别对待,对那些天性不擅长读书的孩子给一些特殊的理解和关怀,做有利于他们天性的引导。这就是爱!钱和资源固然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家长和老师有心有脑更重要。人家钱多练橄榄球,咱钱少可以玩别的活动。所以,我们家庭教育该做的事是,如果父母都喜欢阅读,家里的阅读氛围良好,碰巧孩子的精神内核也是喜欢阅读的,好的基因加上好的营养,那他一定会在知识学习方面有所建树。如果他的精神内核在别的地方,咱也不要把孩子往阅读这个坑里死拉活拽。我写公号以来,至少有50个妈妈跟我说,她家从孩子生下来就非常重视阅读,孩子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也喜欢读故事,但慢慢的,孩子不再热爱读书了,甚至放下书本很久了。这是为什么呢?首要原因是过于用力的培养阅读并不适应孩子的天性,次要原因是孩子没有找到心仪的书。而这个时代,骨子里喜欢阅读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愁没书读的。看她的原话:“我特别想让她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我在家很少刷手机,除了做家务有空了就自己看书,但还是影响不了她”。我记得秋香微信里跟我说过她原来是不大喜欢看书的,或许是看梅姐姐文章里老给孩子做读书示范(比如,我把晚上读书的地点有意放在饭厅,想对钱小能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哈哈),秋香受到了启发,于是自己先改变,先读书,引诱孩子读书(此心可嘉可悯);或许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学习内驱力爆发了(我不是写过这一篇小时候的学渣,三十岁以后是怎么变成学霸的?深层原因在这里),什么都想做,读书、瑜伽、跑步,劲头十足,样样不落。不管哪种情况,妈妈都给孩子做了良好示范,可这个小妞为什么就不上当呢,还是喜欢玩那些看起来上不了台面的小爱好,什么芭比小贴画啦、涂色什么的。我敢说,以下两个原因秋香可能想不到。一是,就算妈妈开始喜欢读书,也不太能影响一个骨子里都不太喜欢读书的小孩。就别说人类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固守基因、保存自己本性的内在要求,不想被任何别的人或者物种同化或者异化,被同化或者异化都是不由自主或者不得已的。假如小妞的基因里对读书的爱好很少,她本能地不接受别人的同化,她对同化她的行为就会很反感。二是妈妈读书的行为可能刻意了,本来不喜欢读书,为了改造小孩而刻意读书,让她觉察出你的“不怀好意”来:哦,原来你读书就是引诱我来读呢,你这个坏妈妈。她会感受到妈妈是不自然的,觉得这个不好,她排斥。你越刻意,孩子越排斥。这两个都是孩子最深层的心理,她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但它存在。假如说,我本来也不喜欢阅读,就是为了引诱钱小能读书我才在客厅里假装阅读,假装沉浸,钱小能是一定可以感受到的。如果他喜欢阅读,我不读他也会喜欢读;如果他骨子里反感阅读,我假装读书只会让他更反感和鄙视。02
那像小妞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引导她爱上学习呢?我认为当然可以的!但你不要企图仅仅凭借阅读让孩子爱上学习。第一,你要无愿无求地爱孩子。就是不管她将来成为什么人你都会喜欢她,接受她,尊重她。而不是她不接受我的塑造我就不喜欢她了。那不行。这些年,我各种观察和实践后发现,只要一个孩子的心里可以感受到爱,安然自足,他必然会有力量,不学就会难受。爱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功能就是给予人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在家里创造良好气氛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以此来改变孩子,而是有助于每个人都活得更好。第二,看你如何引导才能更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天性。喜欢读书就读书,喜欢瑜伽就瑜伽,喜欢家务就家务,安于当下。如果你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瑜伽,就喜欢闲呆着,那咱就闲呆着好了。这个怡然自得的闲呆着的状态就比你人为地摆出一个上进的状态要好。因为怡然自得的闲呆着也是一种自我沉浸,只要你呆得舒服,这也会给你力量。力量足够了,你就会有所行动,做你该做或者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就喜欢妈妈这种怡然自得各自相安无事的状态。如果你真的喜欢读书,孩子看见妈妈这种沉浸愉悦的状态,她也会觉得真美好,她同样会产生向善向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示范作用。03
想引导孩子,就要观察和留意小家伙们,顺着她的天性和偏好支持她,帮点小忙,适量点油,就像给一盆花适量施肥一样。“她只要不在小区里和别的孩子们跑着玩,在家就说没意思。新买了玩具在家能玩会儿,但是更想看手机刷小视频啥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天性外向散漫乐天派小娃,不是个能坐得住性格内敛的喜欢读书的孩子。让她坐下来读书正好跟她的天性拧巴,大人小孩都难受。那就在外面让她尽情玩够。回到家以后,她是玩玩具还是干别的,随她的自由,不要盯着她。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包括整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我建议不要把手机交给他们,也不要半推半就地让他们玩一会儿,这个年龄段坚决不能玩手机,竖一道铜墙铁壁在这里,让孩子不再想望。因为这个年龄段段孩子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发展缓慢,需要家长帮助约束。当然,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好看的故事书,连故事书都不爱看的孩子很少。当然,她万一不爱看也不要骂她,也不要强迫。等她上学前,家长买一本《欢迎来到一年级》好好看看。这本书通俗易懂接地气,也有方法,根据孩子做一些调整即可。一年级第一学期是抓习惯的关键期,也是一个人学业上勤奋对自卑的关键期,错过了很可惜。还有的人说了,梅老师,我孩子就是没有任何天赋,她也对啥都没兴趣,怎么办?我最想说的是,为什么非要用兴趣去绑架孩子,一个正常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无兴无趣,只是家长没有能力看出来而已。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爱什么,一定可以观察到这个事物的成长规律,别说天天跟你交流的孩子,就是一盆花,只要你花足够多的心思,爱它,琢磨它,对它有感情,一定可以找到它生长的规律和特性。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自觉对养育孩子方面不够敏感和自省,那就要学一点育儿知识,譬如看看儿童发展心理学,多看一些靠谱的育儿书,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做到心中有数,就是我说的要有个孩子的成长地图,这样就可以放下很多焦虑,也不会对教育无知。作者简介:梅拾璎,超级教育类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的作者,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今日推荐
《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
作家鲁稚教孩子打开写作之门
▍往期回顾
费曼:诞生天才的土壤是自由与兴趣
哈佛教授丘成桐:兴趣的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英国教授揭示人依兴趣分成4大类:孩子有哪种特质,就用哪种方式激发自驱力
藤校爸爸用6部纪录片激发孩子理科兴趣,每部都值得刷N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