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获得成功,是一场复兴的“审美共谋”?
执笔作者 / 笔鸣
编辑 / 思考姬
01追光前期电影,对白是怎么错位的?
02潜文本与留白,重要的底层逻辑?
03缺少什么,也不能缺少戏剧性和冲突?
04一种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解说与信息传达
05审美共谋与风格化
06《长安三万里》获得成功,是一场复兴的“审美共谋”?
结语全文1万7000字,以一个小切口,纵向梳理了追光动画历年电影的顽疾与进步,同时旁征博引,也引用了多部国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文末的高潮结论令人大呼过瘾——这是一个只有通过深度梳理才可以获得的宝贵发现。今天,追光动画公布了白蛇系列的最新动画电影《白蛇 浮生》的定档信息——这也是它自2016年以来坚持不懈推出的第九部动画电影。我们今天的主角,正是已经在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摸着石头过河”持续了八年的追光动画。
它在去年推出的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终于扬眉吐气,赢得了实打实的十七亿票房,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成为追光动画成立以来最成功的动画作品。纵观追光八年以来的八部作品,这家公司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高产频率,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下崽”最勤的公司。
追光历年动画电影盘点
在另一方面,勤快的产量也让一些问题愈发明显。
此前,我们最常听到的对追光的指摘是“追光技术成熟,但编剧不行”。
究竟不行在哪?每个人在看完电影后,都可以指出剧情中一些具体的不当之处。
但当我们从总体上进行综合观察,那么追光八部电影的编剧,是否可以梳理出一个脉络来?
具体如从第一部动画电影《小门神》到第八部的《长安三万里》,编剧上有哪些统一性?有哪些进步?以及,追光的编剧又是如何从一开始的饱受批评,到《长安三万里》的成功的?笔者在重新梳理了一遍追光的八部电影之后,认为,追光编剧之前的差错是出在影片“定位”上。这一点结论虽然老生常谈,但是具体梳理下来,却依然是当下影响一部动画电影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编剧本身是个极其复杂的学问,一篇文章也很难将电影剧情的方方面面尽数道尽。本文尝试从编剧技巧的一个较小的切面——台词与对白的撰写来入手,尝试以小见大,带诸君看看追光编剧在八部电影的创作旅程中,是如何寻找自己影片的风格和定位,如何走上弯路,又最终进步几何的。而这些,可能对未来的任何想要继续探索动画电影领域的伙伴来说,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01
追光前期电影,对白是怎么错位的?
定位问题表现在追光这里,具体为:定位的“错位”造成影片风格的“割裂”。这里大家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想必多少能稍微想起在观看追光前期影片情节时,那种头绪纷乱的感觉……而这种割裂则是由于编剧在剧情上做了过多的“加法”;
《猫与桃花源》中的台词,恐怕是追光编剧的自嘲
我们先来把追光的动画电影,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前三部儿童向的合家欢电影:《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为第一个阶段;
②后四部青少年向神话题材电影:《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为第二个阶段;
③最后一部《长安三万里》为第三个阶段(考虑到《长安三万里》只有一部,称为一个阶段实在有些勉强,但此片确实与之前各片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