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长近70%!三大分化趋势,谁在抢食600万辆L2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交付上险1063.22万辆,同比下滑8.61%;其中,L2级智能辅助驾驶标配搭载上险283.89万辆,同比增长接近70%(按照销售口径统计,再加上一部分车型的选装,可能接近300万辆)。
随着今年下半年更多搭载L2级新车上市交付,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2年全年前装标配L2交付将超过600万辆。
其中,在行车部分,除特斯拉、理想、小鹏三家为系统自研(硬件来自第三方供应商)外,其余排在前十的供应商仍为传统外资Tier1;其中,电装、博世、采埃孚排名前三位。
接下来,市场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首先,电装的大客户——丰田,将进入供应商替换周期。其中,即将上市的丰田全新平台纯电动车的多款车型(BZ4X开始)将率先搭载Mobileye+采埃孚的1V1R方案,接下来,这套新方案将陆续在丰田其他车型陆续上市搭载。
博世,目前正在加紧域控制器+高阶智能驾驶赛道的争夺。有消息称,博世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3.0平台预计在2023年量产,首发项目预计将是一家中国自主品牌。
此前,博世已经为本地化开发找到了合作伙伴,将联合文远知行开展智能驾驶软件的开发,共同推进博世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加速落地。
同时,在硬件架构层面,博世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积极推动可插拔刀片式硬件的设计与量产,来保证舱驾合一平台的可拓展性。此前,该公司与大众集团(旗下Cariad)已经展开相关软件平台合作。
而排在第三位的采埃孚,自主品牌部分主要依靠长城汽车带量,随着毫末智行的方案加快落地,两者之间会存在一部分市场份额的「交替」。目前,长城首款搭载大规模量产城市NOH车型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计划9月量产,毫末智行提供解决方案。
截止到目前,搭载毫末HPilot产品的已经有超过十款乘用车型量产落地,另外,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欧拉闪电猫、欧拉芭蕾猫和全新一代长城炮等也在陆续交付中。
按照毫末智行透露的数据,到2022年底,公司的辅助驾驶系统预计将落地超过30款车型;到2024年,搭载公司的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总量预计达到百万辆量级。
第四位的Veoneer,在经历被并购后的软硬业务分离后(高通间接收购了软件业务资产),剩余的传感器和其他电子产品线还在等待下一个买家。相对应,目前其在比亚迪、吉利的项目后续都会转移至其他供应商手中。
比如,比亚迪目前正在重新构建新的智能驾驶体系,尤其是在域控制器架构下,地平线、TI、英伟达三个计算平台背后的多家Tier1开始重新分食订单。
此外,比亚迪在去年成立的迪派智行(相当于内部的Tier1),正在着手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继续强化公司传统优势的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
而除了市场格局的变化,接下来在技术路线上,中国本土市场也已经明确了基于数据迭代驱动智能驾驶高阶普及的方向。在智驾科技MAXIEYE创始人周圣砚看来,数据闭环可以使得系统突破边界,并在量产一段时间内,成本不变情况下,应对更多极端工况。
目前,智驾科技开发了一套工具链闭环,整合实时感知结果、实时融合结果、实时路径规划显示,以及给油门刹车发出的控制信号。有价值的场景数据会到后端进行网络校验,将更准确的结果不断更新到量产车中,在场景闭环中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驾驶。
数据显示,智驾科技的MAXIPILOT® 1.0自2021年发布之后,就已在合创、合众等品牌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支持NOM领航辅助驾驶的MAXIPILOT®1.0 PLUS也将在2022年内实现量产。
截止今年7月底,目前,福瑞泰克、知行科技、智驾科技、毫末智行、华为、商汤、易航智能等多家国产智能驾驶系统方案商已经进入前装交付周期。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给出的预测,接下来,市场将出现明确的分化。其中,Mobileye仍在主攻的智能一体机方案赛道(典型的1V1R/3R),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供应商进入量产赛道,比如,基于TI、地平线、芯驰科技等方案,甚至可以提供高性价比的行泊一体方案。
第二种,是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赛道,采用供应商的打包模式(基于中小型算力的域控制器),主要适配走量车型市场。这部分车企更加强调功能的可靠、稳定和性价比,同时为L3、L4提供数据驱动。
第三种,是具备软件自研能力的一线车企,深度参与硬件(大算力域控、中央计算平台)的设计(甚至有体系内的Tier1),并与第三方供应商进行部分产品联合开发,主要适配高端车型、高端配置,主打高速、城区自动驾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