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农:自然摄影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丨不惑 2024
▲ 奚志农。(农健 / 图)
全文共2376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少有人如奚志农这样,三十年间,总能带着新故事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
端起相机的第四十个年头,奚志农似乎更忙了。这位将镜头对准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早已习惯站在镜头下。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奚志农辗转北京、太原、上海、杭州、北京、广州、北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演讲,最多的时候他每年要进行五六十场。
标志性的迷彩服、迷彩帽,年届六十的奚志农是位斗士。滇金丝猴、藏羚羊、绿孔雀……这些漂亮的野生动物遭遇了威胁,奚志农通过镜头“救”了它们。
斩获多个大奖的奚志农一直在复制自己,他拍纪录片、出书、演讲,二十年如一日地培训自然摄影师。训练营的年轻学者、科普作家已有摄影名作,与动物们为邻的当地人也结下了硕果。2023年11月,由奚志农执导,三位牧民摄影师参与拍摄的《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获得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随着摄影器材与视频平台的普及,奚志农“影像保护自然”的愿景正前所未有地接近,“自然摄影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光”。
保护野生动物的亲历者
作为自然摄影师,奚志农工作的起点是传媒,他也活跃于媒体圈。但很少有人如奚志农这样,三十年间,总能带着新故事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
19岁的奚志农是科教片的摄影助理的助理。摄制组用尼龙绳拴住鸟儿的腿,放上枝头拍摄,与他爱看的《动物世界》中,鸟儿翱翔天际的画面截然不同。
他决心学会摄影,拍摄自由的鸟儿。拍鸟是他的起点,1990年,奚志农拍摄的白鹭照片赢得了《大众摄影》的一个奖项。1992年开始,他六次进入白马雪山,拍下了最早一批清晰的滇金丝猴影像。
这段邂逅将改变他的命运,也是中国动物保护的里程碑。1990年代初,森林的价值是木材而非滇金丝猴的栖息地,藏羚羊的价值是雍容华贵的沙图什披肩而非珍稀动物。
1995年,云南德钦县一片原始森林将被砍伐,威胁两百多只滇金丝猴的生存。奚志农致信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并附上自己拍的照片,最终保住了原始森林。在此期间,奚志农接受了云南晨光出版社一位编辑关于滇金丝猴保护的专访,文章发表在了当年的《南方周末》上。
他环保行动者的生涯就此启程。在可可西里,他看见死于盗猎者枪口的母藏羚羊尸堆。它们的头颅上还留着弹孔,睁着空洞的双眼,修长的羊角无言地指向天空。
“母羊的皮被剥去,眼睛被秃鹫啄去,有的尸体还在滴血……惨象目不忍睹。”他在《我的心在滴血》一文中写道,这篇文章发表在1999年的《南方周末》。奚志农怀着悲愤记录下的影像,藏羚羊的危险处境为全球所知。
环境保护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环境立法、设立保护区;也可自下而上,由志愿者、环保组织发起监督,“自下而上保护野生动物,我是亲历者,也是最早的推动者之一。”他说道。
2005年,环评法刚刚实施不到两年,在没有依法开展环评的情况下,圆明园被铺设了防渗膜。这将使得河湖底层土壤与水隔绝,可能会对园中生态链条造成破坏。《圆明园埋下了什么?》的稿件搭配奚志农拍摄的照片,共同登上《南方周末》。
生态学者发声、环保志愿者监督、媒体接力报道,政府采取行动……这一工程所引发的“圆明园事件”成为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典型,引出了中国首个环评听证会。
时间在奚志农的眼角和鬓角留下痕迹,也改变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
2017年,云南恐龙河保护区下游开始修建水电站,一旦建成,这一绿孔雀最大的野外栖息地将遭摧毁。绿孔雀在中国野外分布数量不到500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这一次,除了奚志农擅长的影像记录,包括奚志农创建的野性中国,三家环保组织向政府写了联名信。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还与上述水电站的建设单位对簿公堂,提起环境公益诉讼——2015年,被称为“长了牙”的新环保法施行,界定了公益诉讼主体资格,2015年也因此被称为“环境公益诉讼元年”。
这次参与者众的保护行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水电站被暂停施工(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一场多家环保NGO掀起的“绿孔雀保卫战”》)。
主角退场
2023年,奚志农再次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报道里,已经不是主角了。
纪录片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中,奚志农第一次当了导演,次丁、达杰、更求曲朋——三位藏族牧民摄影师贡献了许多珍贵的画面(详见南方周末报道《拍雪豹的牧民摄影师,在镜头里重新认识家乡》)。
自下而上的动物保护道路仍然要走,但要赋予新的内涵。“好多年前我就说过,只有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才真的有希望。”他表示。
牧民熟悉家乡的地形和气候,在高原如履平地,还有锐利的“鹰眼”,更重要的是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没有人比他们更适合记录自然的故事了。
奚志农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已成立近二十年,学员的构成从早年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人员扩展到了牧民这样的普通人。雪豹纪录片成功之后,奚志农已经开始展望第二部、第三部野生动物主题的电影。
新冠疫情之后,奚志农得以重新畅游他热爱的大自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情怀很容易召唤回来。2020年,亚洲象北上的旅途就“萌翻了”全国网友。
奚志农正在自然教育上倾注大量精力。2022年,他将自己的家改建为“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除了展览,还开展周期性的培训活动;他和女儿开启了一档视频节目《奚游记》。最新的几期节目主题是参访北美地区的国家公园。
奚志农端起相机的四十年间,藏羚羊的数量从6万增长到40万只,大熊猫、朱鹮、雪豹、麋鹿……多种保护动物被生态环境部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降级”,热衷食用野生动物的人也越来越少。
奚志农们数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但他认为目前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依然注重商业性利用,将野生动物视作矿产一样的资源。“希望现在的孩子们长大后,能改变这一切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