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复旦教授公开支持“啃老”被网暴:我怕以后,为年轻人发声的人越来越少…
▼
眼下经济形式不好,工作难找、生活压力大,大家难免有情绪。
“躺平”、“啃老”这样的字眼必定会戳到许多迷茫青年。
更重要的是,指名道姓,矛头直接对准复旦梁永安。
不出所料,很多网友被带偏,不知情的人都在愤怒:
这又是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砖家”?
短短两天,话题浏览量激增至600万。
幸好社会上还有一些梁教授的“学生”,他们指出题主断章取义、博眼球。
题主这才重新编辑问题,把“支持啃老”改回“年轻人不用着急找所谓的理想工作。”
家里条件好点的孩子,可以“啃几年老”,条件一般的,那就先解决生存问题、“积极躺平”。人生很长,不要因为毕业后没有找到所谓的“理想工作”就判定自己失败。
这已不是梁教授第一次为普通青年发声,当然,也不是他第一次被误解。
虽说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不免担心:
他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罗翔,因为太敢说被攻击、被退网?
01
梁永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70年代进入复旦大学文学专业,如今是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他开始广泛关注当代年轻人的工作、爱情、生活议题,是从关心学生开始的,他发现有些孩子毕业后过得很拧巴:
努力考上大学,熟知天文地理,却不能快乐生活。
更重要的是,问题并不都出在年轻人身上,最痛苦的却是年轻人。
尤其过去几年,梁教授开始在各个平台发声,话题紧跟时事、热点,每次发言都格外犀利。
他还注册成为B站博主,目前已有近百万粉丝。
这两年他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恰好也是600万,主题是:
90后、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他讲道:如今单身的“资本”特别雄厚,结婚的代价却特别大,所以快乐超过单身,婚姻才值得。
在《阅读、理想和爱情》里,他表达了社会要允许一部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观点,甚至提到如果社会更加包容,比如为单身人士提供量身定制的娱乐活动场所,反而能带动经济发展。
这两年,社会各界专家都在为生育率建言献策,他却唱着反调,这也太敢说了吧?
翻翻看他讲过的话,就连90后都忍不住调侃,家长听了一半都得气死。
比如:
年轻人社恐,也是一件好事。
奔三,其实是奔向你的黄金时代。
年轻人一定要增强换老板的能力。
我们活着的任务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男性的局限在于看不到女性的价值。
当代年轻人根本不怕工作苦,怕的是没有价值。
……
但讲出来,不为哗众取宠,更不为讨好年轻人,而是呼唤理性,呼唤自我。
比如聊到社恐时,他说:
适当社恐也挺好,这说明大家能关注内心真实想法。
关于女性价值,他从情感层面引导男性理解:
你真正爱这个人,就是看到她的价值。
关于当代年轻人的职业追求,作为老师,他亲眼看到的更多。
梁教授分享过一个令他感动的故事:
一个女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去做公务员,但她最后决定到一家媒体工作。问及原因,女孩回答,“因为你说过,人这辈子还是要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武汉疫情,这个女孩去到一线报道,工作很苦,但她觉得值得。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毕业没几年就活成了鲁迅笔下的闰土,在三十岁这个本该精彩的年纪丧失了理想,眼里没了光,看得人痛心。
这样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毕竟每年招生,梁教授都会遇到那种不考虑孩子资质、兴趣代为选择专业的家长。
因此他支持年轻人放缓脚步,劝导父母多给孩子些时间成家立业,倡导社会更加开放包容。
有人说:身为50后的梁永安教授,思想比00还超前,比年轻人更懂年轻人。
他本人却不觉得这有多难得。
02
为什么梁永安这样的教授越来越火
这几年,罗翔、刘擎、梁永安、沈奕斐这样的学者频繁出现在网络、综艺、论坛,他们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
另一方面,大家对所谓的专家越来越排斥。
且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对比之下,哪些话值得去品读,一目了然。
比如作为文学系教授的梁永安,总能从他的言语间发现感性的美,逻辑的美,人性的美。
“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在这个过程里面,证明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就特别好。”
但在当下,放松就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冲突、选择、迟疑和妥协,所有人都想立刻准确无误地找到一种解决办法。
梁永安教授这类学者当然清楚这些难题有多难,但是真正解决之前,可以先试着“放松”。
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不能卷到死,焦虑到死,否则社会的希望将彻底被扼杀。
“小镇做题家”、“内卷”、“躺平”爆火网络,背后是年轻人被现实一遍一遍挤压的心酸现状。
梁教授说,虽然我们身处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但我们不能碎片化地看人。
言外之意,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别真的因为金钱、房车、地位把自己困死,“被动地躺平“跟”积极地躺平“,差别巨大。
时代发展浩浩荡荡,年轻人需要被完整地看见。
类似的表达还有刘擎在《奇葩说》上的发言:
“人不只是有效率,不能只被当作成本收益的计算符码。”
年轻人,更需要完整地看见自己。
想到梁教授对晚辈讲过的这句话,令人泪目:
“我这个50后绝不是在倚老卖老,说这代年轻人不行。
相反,你们都是先行者,要建立起新的价值观,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接纳世界的荒诞,接纳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上孤独前行……
是我,需要向你们致敬。”
简单总结:
尊重,真正关心,以及热切的期待。
03
毕竟梁教授用心录制的爆款视频,还没有一条引战帖流量高。
一位兢兢业业做学问,用十多年时间为年轻人讲好一堂恋爱课的学者,被更多人知道竟是因为一场潜在的网暴。
但通过这次事件,因为舆论的扭转,我们也能发现社会大众正在呼唤理性、智识、人文关怀。
就像梁教授所说,作为先行者的90后、00后正在塑造新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希望。
只是相比之下,罗翔的退网实在令人遗憾,也值得反思。
“文化名人”不好当,一不留神就要被反扣上一个别有用心的帽子。
想起《十三邀》名场面,李诞幽幽地告诉许知远“公众人物不要讲太多真话”。
你看,聪明人只想搞钱,根本不想当什么人间清醒。
想起罗翔曾被问道:
“你最希望被记住的一个身份是什么?”
他回答:
“老师。”
有些时候,不是他们有文化就好为人师。
而是心中有一份赤诚、一份理想,需要对世人表白。
所以当这些学者主动“接地气”,把法律讲成段子,用文学诠释爱情、工作、生活,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回应。
观点未必认同,但有耐心地倾听、理性地讨论,这就是一种进步。
出品|益美传媒
作者|青铜
为“星星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