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又偷偷“补课”
有些人突然很“佛系”,往往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下了狠药。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向市民公开发售。
谁会想到,当时一张售价仅30元的认购证,让很多人的一辈子改头换面。
一位叫陈金义的浙江民企老板跑到上海买了一万本认购证,转手就赚了五六千万。
他拿着其中的100多万,跑到“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收购了6家国有、集体商店。
还有一位熊姓港商在上海一家证券营业部观察了2个小时,不过他不是来炒股的。
他盯着20多个窗口的队伍,看一个股民从填单到下单需要多少时间。他发现,一个买卖流程最快也要13分钟。
当时,他就对同伴讲,要做一个证券自动交易平台。
不过熊老板没有选择在上海做这件事,而是跑到了旁边的杭州。
当年的杭州,在国内经济圈还没有什么存在感,不像上海、深圳手上都拿了一手好牌,随随便便就能甩出一副王炸。
杭州拿不到那么好的题材,只能选了一个相对偏门的专业。
这一年圣诞节前一天,熊老板在杭州成立了一家电子公司,搞出了国内第一个网上证券交易软件。
这家公司在杭州并不起眼,但它在杭州IT界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像“黄埔军校”一样给杭州输出了两家牛逼的上市公司。
从那时候起,杭州就打起了金融证券软件的主意,攒下了创新科技的第一笔家底儿。
2014年,来自浙江本土媒体的一个数据显示:
中国证券业中40%与基金中80%的IT系统设计都聚集在杭州。
1992年,当熊老板在杭州研发软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IT公司自发地聚集在这个城市西边的一条路上。
这条长约3.2公里的路段上,之后聚集了1100多家产业链上的公司,还出了像东方通信、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信雅达、海康威视这样的10多家上市公司。
此时文三路附近的楼市也在上演本土开发商的“城西传奇”,但对外来开发商而言,杭州还不是一块热得发烫的土地。
也有人早早地看出这座城市是一只潜力股。上世纪90年代,万科就曾将开发目标锁定过杭州。
不过万科第一次真正抱上杭州的细腰时,已经是2006年了。
这时候的杭州,已经不是10年前的杭州了,能和它一起玩的都是一些国际巨头了。
这一年的3月,全球顶尖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决定来杭州筹备成立软件研发中心。
这是英特尔在考察了国内许多城市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那几天,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也派人来到了杭州,准备成立微软杭州技术中心。
这里每3天就会诞生1家软件企业。
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创办它们的人都来自民间资本,而且都是高学历创业者。不是高校老师,就是海归人员。
软件的应用也从金融证券,扩大到了工业控制、服装设计和印染、教育、生物认证等。
时间长了,它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天堂软件。外界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软件业的“杭州现象”。
只是,这时候的杭州也还远远没有摸到自己的天花板。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来到了钱塘江南岸。
这时候的万科,对杭州也更上头了。这一年,杭州万科业绩突破两百亿。
一个学霸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成绩。这一年,万科上海区域当年业绩占比跃升至33%,一度超越万科的大本营广深区域。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抵达钱塘江南岸的前一年,万科在杭州一口气拿下了9个项目,2016年,万科在杭州共新增13个项目,权益建面达125.09万平方米。
这个动作之后,万科在杭州的动作又突然变得很佛系。
看他货架快被清空的样子,别人都替他着急,人家自己倒是不紧不慢的。学霸一般都不会嚷嚷,自己功课有多卷,只会告诉你:
我从来不补课。
地产界的“学霸”万科把这个套路玩得更加炉火纯青。嘴上说着要过“苦日子”,实际过冬用的粮草是早早地就准备好了。
2016年,杭州万科有过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动作,它把办公空间从黄龙的世贸中心写字楼,搬到了黄龙国际中心。
看起来只是在3公里之内搬了个家,其实这是一个隐蔽的战略性动作。
如果说过去的万科是在与这座城市“共生”的话,此时的万科已经有了与杭州“共兴”的念头,只是这个概念真正被提出要到2021年。
与城市共兴,说白了就是,你要能捕捉得到这座城市的火苗、趋势与脉搏。站在产业与城市的双重角度,让产业、城市、办公空间产生共鸣。
杭州万科搬进黄龙国际中心的那一年,很多人才一言不合就离开北上广,跟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来到杭州。
2016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全国15个重点城市的人才净流入率排了一个名次,杭州拿到了第一。
而且海归人才流入的相对量也逆袭北上广深,在全国排到了第一。
这时候的杭州,简直是其他省份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海归人才流入多,流出还少。
这些人才很多都是玩“创新科技”的一把好手,一座城市想要以“创新科技”身份出圈,能不能把这些人留下来一起玩就很关键。
这些人来杭州显然不是为了“躺平”的。到了2017年,杭州写字楼成交量达到了100万平方米,是上海的83%。
大家总觉得房地产耽误了创新科技的发挥,万科想把这种印象给扭转过来。虽然从头开始玩“创新科技”不太现实,但万科可以打入“创新科技”内部,给一座城市的创新科技拧上发条。
那一年的万科,在杭州各热点板块已完成黄龙国际中心、运河万科中心、奥体万科中心和良渚万科中心“四大部洲”的布局。
这倒不是说它的颜值高,关键是他们吸引的入驻企业自带流量。
西湖区学院路77号的黄龙国际中心,就吸引了惠普、华宝证券、蚂蚁金服、众安保险为首的世界500强及新型企业进驻。
(黄龙国际中心)
拱墅区运河畔的运河万科中心,总体量约37.6万方,项目以空间打开想象,以汽车为灵感,将汽车元素巧妙嵌入建设和景观设计当中。
这一万科中心,同样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独角兽企业入驻,当地政府与万科共同打造企业上下游集群。
(运河万科中心)
而在向世界一流科技城迈进的未来科技城,未来天空中心更将自己定位为:
服务高端国际人才聚集特区的全球科创中心活力商务引擎。
一个万科中心,就是一座浓缩版的城市。它浓缩了服务、知识、资本、产业等精华,吸引着全球的年轻企业家和梦想家。
当然,这种顶级套路也不是随便拎一家开发商出来,就能玩得转的。
它扮演的是一个“超级链接”的强大角色:一头链接生产、生活、生态,一头链接万科集团的上下游。
光凭第二点,万科就能秒杀很多同行,毕竟一般开发商上哪儿给整那么多上下游企业。
万科有住宅、物流、养老、商业,如果创新科技找不到应用场景,万科不仅能实现圈层互动,说不定还能直接在自己的上下游找到链接可能。
人家还专门搞了一个“发条节”,这节日已经搞了四届了,每一届都在探讨产业、城市、创新的未来。
今年是第五届,探讨的是现在还热得发烫的创新科技,聚拢的也是学术界、投资界、产业圈的大佬们。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这座城市的创新者需要,这座城市本身也需要。
要知道,当年那条聚集了1000多家软件上下游的文三路,现在也正被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生活第一街。
所以,不能光听学霸怎么说,关键要看人家怎么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