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时代
回顾中国近代以前的历史,上千年的岁月里有无数繁盛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明史诗,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秦汉时代,以及距离我们最近、朗朗上口的唐、宋、元、明、清五朝。
从嬴政到刘邦,从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到成吉思汗,得益于那些广为流传的历史文艺作品,绝大多数人对这些王朝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都如数家珍,某种程度上,这些帝王将相的故事构成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普遍认知。
但,他们远远不是全部。
事实上,在秦朝建立至清朝灭亡的这两千多年里,有一段跨度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常常被大多数人忽略,或者说,相比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比不小的时间跨度,这个时代在大众眼中的存在感远不如其他时代来得强烈。
《哈佛中国史》中将其称为“分裂的帝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当中这个时代的标题是“中华的崩溃和扩大”。
它就是魏晋南北朝。
原价98元,限时优惠价78元
讲完“乱世三国”之后,华文世界著名人文经典领读者杨照,在他的系列音频节目《重述中国通史》第五季中带我们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一个隋唐盛世到来之前,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时代。
提到魏晋南北朝,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是我们的历史课本里,比起其他王朝为数不多关于这个时代的内容。
西晋“八王之乱”时,来自中原北方边缘的五支异族,匈奴、鲜卑、氐、羌、羯趁机入主中原,割据汉地北部建立了五胡十六国,最后是鲜卑族一统华北,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
彼时的中原居民以汉人为主,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里该如何自处?北魏孝文帝的选择,是通过均田制、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的习惯和文化改弦更张等措施减少自己的异族成分,融入汉人之中,同时借由汉人的协助,统治更广大的中原地区。
我们都知道,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课本上的内容基本到此为止。
而杨照在节目里提到,孝文帝改革也为鲜卑族埋下了祸根,汉化让北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北魏政权越来越远离北方,被留在原来的根据地“六镇”的鲜卑同族生出越来越严重的相对被剥夺感。
加上北魏的政治重心南迁之后,更北方的柔然不断迫近鲜卑原来的根据地,多重压力交互作用下,“六镇之乱”爆发,造成了北魏的实质灭亡,不久后就分裂为东魏、西魏,这两个政权又很快转变为北齐、北周。
以上这些,还只是那段历史的冰山一角。
在东西方的横向对比上,魏晋南北朝常被比拟为西方文明中的“黑暗时代”,其相似性在于两者的大一统帝国都走向了瓦解与崩坏,且两者都遭遇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混乱是这三百多年间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而魏晋南北朝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在文化上,这段时期不仅不“黑暗”,反而充满了华章。
《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水经注》、《颜氏家训》……这个时代的文人创造了帝国时期不可能有的丰富成果。六朝骈文和五言诗的突破,也孕育了一个即将到来、无可取代的诗歌盛世。
佛教带来新思潮的刺激,加上勃兴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世家门第对文化与人格教养的重视,这些都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增添了许多恒久的内容。
这是一个混乱、崩坏,但同时有一部分也可能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时代。
在看理想出品的系列音频节目《重述中国通史》第五季——《佛教与外族如何改变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历史学者杨照会为我们详细阐述这段历史。
不同于中国传统史学“朝代史观”以“朝代”为一个个理所当然的历史单位,杨照在这一季节目里引入了西方文明史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分为了五个大块——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和现代,它们分别有确切的历史事件作为转折点,各自内部又有很容易把握的独特性质。
魏晋南北朝就属于中国历史的中古时期,它相较于之前的秦、汉,和后来的宋、明,夹在中间的这段时间里,大一统的帝国体制并没有真正恢复正常运作,因此将它命名为“中古”。
这趟中国历史的中古之旅,杨照将从中国的“村落”与土地制度开始讲起,贴近地检视当时世家与皇权的关系,了解那个时期异族和汉族的冲击与融合。
会讲到彼时兴盛的佛教与佛教文化,文学的新旧之争,以及东晋陶渊明传承至唐朝李白的诗歌精神。
最后,杨照还会厘清那些常常被误读的历史概念,从“魏晋南北朝”这个称呼本身,到著名的“五胡乱华”。
历史不是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被破坏的“案发现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相与定论,我们只能通过抽丝剥茧,获得一种历史表述的可能性。
一个人如何活着?怎样完成自己?或许,我们能从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历史中获得参考。
*配图来源于《笔中情》《北魏冯太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