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赛生药业深度:创新添动能,老牌Pharma正启航【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

赛生药业深度:创新添动能,老牌Pharma正启航【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

财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投资要点  

投资要点:

优秀的盈利能力及卓越的经营效率,显著低估:2023H1收入约为16.03亿元(+8.7%),近5年销售收入CAGR 18%;2023H1净利润约为6.3亿元(+18.4%),近5年营业利润CAGR达到102%,公司的毛利维持在75%以上,净利率在30%以上,销售费用率在25%以下;公司连续两年现金派息,2023年完成7亿的溢价要约回购,未来派息及回购仍是公司长期策略

日达仙保持高速稳健增长,IO联用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日达仙具备消费属性,患者价格敏感度低,自费脱离医保体系销售,院外占比接近80%。日达仙已构筑较强的品牌壁垒和医患忠诚度,过去5年经历集采、VBP落标后仍正向稳增长(5年CAGR 14.3%),目前政策噪音完全消除。日达仙具备重塑免疫治疗格局的潜质,与IO联用带来日达仙第二增长曲线,美国正在探索和mRNA疫苗联用,海外市场正在拓展,具有超长的生命周期

多个创新大单品逐步上市,全球首个口服SERD有望成爆款产品:艾拉司群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口服SERD,有望替代氟维司群,并进一步打开SERD药物在HR+乳腺癌的渗透率。艾拉司群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口服SERD,乳腺癌每年新发群体40万,至少20亿峰值爆款产品。多个创新产品Vaborem(20亿峰值)、RRx-001(10亿峰值)、特拉万星(5亿峰值)等将在2024~2025年开始逐步获批上市

全球领先的GTP商业化平台,持续赋能产品放量:赛生药业在业内率先开创数字化+零售的GTP(直达患者)模式打通院内院外市场。GTP于2015开始布局院外市场,目前覆盖2000以上核心医院,GTP平台链接医生、患者、DTP药房,构建医患私域闭环,产生超高用户粘性,目前有20万+的注册医护人员,25万+的患者客户,资源有望持续赋能创新药的销售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3-2025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4/11.87/13.7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为7/6/5倍。用分部估值法,我们预计2023年净利润为10亿元,给予10倍PE,已上市产品贡献约100亿市值;艾拉司群、Vaborem等创新药管线贡献约46亿峰值,给予2倍PS,创新药贡献约100亿估值。公司价值约200亿人民币,显著低估。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不及预期、竞争格局加剧、全球业务风险


1. 新赛生:创新注入增长动力,国际老牌Pharma正启航

赛生药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90年,其前身是SciClone U,于199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作为一家老牌上市公司,赛生早已建立了扎实的合规、运营及全球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2013年新的中国管理团队加入公司,打造特色的“GTP Model”商业化模式,建立起了创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2021年“全新”的赛生药业于港股上市,专注于肿瘤及重症感染领域,深耕在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正从一家单一产品的公司,迅速转型成为一家拥有研发和商业化节奏均衡的产品管线的生物制药Pharma

1.1. 管线布局:日达仙焕新生,布局多款“FIC&BIC”创新管线
畅销近30年的日达仙是赛生药业当前立足的基本盘,公司凭借日,创新的GTP(GO-TO-Patient,直达患者)逐渐成熟。赛生药业的收入来自于自有产品日达仙、授权引入产品以及为业务合作伙伴推广产品。自研产品日达仙收入占比约80%,历经多次政策利空,10余年依然维持稳健增长;赛生药业的第二部分收入来自为辉瑞及百特等在中国销售推广的多款产品,集中在肿瘤领域;第三部分为创新药收入,赛生药业正加速创新转型,授权引进新药产品适应症涵盖实体瘤以及细菌感染等感染,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上市加入,创新药业务也将成为赛生得强劲增长动能。

    公司避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研发领域,重点开发First–in-class与Best-in-class产品,已经建立起差异化、全梯队的创新管线。赛生药业正加速创新转型,通过引进,围绕优势科室拓展确定性管线,打造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产品管线,未来凭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成为拥有平衡管线、研发和商业化多轮驱动的国际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 超级抗生素:2023年3月,新型抗菌药物Vaborem(注射用美罗培南韦博巴坦)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2023年7月,Vaborem在中国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入组给药。Vaborem有望成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治疗优选。我们预计Vaborem于2025年开始商业化。
  • 艾拉司群:艾拉司群于2023年1月获得FDA批准,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上市的口服SERD类产品,赛生拥有中国权益,我们预计于2025年开始全面商业化。ORSERDU(艾拉司群)也正在进行乳腺癌的多项临床试验,包括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ELEVATE(NCT0556322)、ELECTRA(NCT005386108)以及ELCIN(NCT05596409)。我们预计艾拉司群于2025年开始商业化。
  • RRx-001:RRx-001 靶向 CD47–SIRPα轴,是FIC潜质小分子,RRx-001有望填补小细胞肺癌三线及以上治疗的临床需求。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小细胞肺癌(SCLC)适应症的Ⅲ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4年下半年进行中期分析,于2025年提交NDA。
  • 日达仙:正在发掘胸腺法新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特殊价值,进一步加强生命周期管理,两项关于胸腺法新的研究以线上摘要的形式入选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
  • 那西妥单抗:人源化GD2单抗达佑泽(那西妥单抗)于2023年在国内正式商业化上市,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了免疫治疗新选择。

1.2. 管理层具有多年的MNC管理经验,董事成员产业资源雄厚

赛生药业管理团队专业且经验丰富,全部具有多年的MNC管理经验。公司总裁及CEO赵宏先生是商业化领域的领袖,先后就职于西安杨森、诺华制药、先声药业等。毛力为世界闻名的肿瘤学专家,拥有逾35年的海内外肿瘤领域临床实践经验,以及产品研发及临床开发管理经验。负责免疫事业部的贾敏在医药行业拥有近25年的销售及市场开发经验。

赛生药业董事成员专业能力强,多年深耕医药产业。李振福是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兼董事长,也是德福资本创始人,自2010年2月起担任德福资本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外公司的董事还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部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副院长刘国恩,上海泓博智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平,美敦力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以及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顾玉韶,哈佛大学ALI会员Wendy Hayes等。

    赛生药业股权相对分散,德福资本为其最大股东。赛生药业股东架构中截至 2023年中报,第一大股东李振福的德福资本通过 GL Trade Investment、GL Glee Investment合计持股 31.54%;孟亮的上达资本通过 Ascendent Silver 持股 10%;中银旗下的安翰持股 7.67%。德福是赛生药业的控股股东,持续为赛生药业聚焦战略、进行重组优化结构、提供政府事务支持、进行产品引进、设计激励机制等提供支持。

1.3. 商业模式攻防兼备,BD优势构建差异化产品管线

    赛生药业的商业模式为一种“轻资产”和闭环型的运作模式,赛生模式攻防兼备。业务构成包括自有产品商业化、推广服务模式和授权引进模式。日达仙和推广服务使当前的赛生药业拥有稳定增长的收入和利润,为公司的合作授权及潜在并购提供充足现金流,而授权和BD模式使赛生不断扩展创新管线组合。赛生模式拥有安全底座的同时,创新药未来长期具备非常强劲的进击能力。

    License-in模式已发展多年,是跨国巨头保持长期增长的主要模式,License-in模式最核心的是“选品”,恰是赛生关键能力之一。赛生药业看重长期主义,注重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而不一味追求热点,故而对于产品的选择较为谨慎,肿瘤和重症感染领域是赛生药业聚焦的重点。赛生的国际化和创新基金领先于同行,在关联全球网络方面,赛生药业得以凭借董事会成员和国内外合作伙伴推荐等多种方式广开渠道,赛生药业的完备架构使公司有能力从医学、商业、注册和财务等多角度全方位管理风险,为商业成功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决策层深度参与,确保项目评估和谈判速度。
    在创新药产品的开发模式上,赛生药业通过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创新型企业积极合作,如通过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产品,利用赛生在现金流、临床开发、商业化方面的优势,孵化和上市更多前沿产品。

    并购是赛生药业未来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有望成为集科学发现、医学转化、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综合性Pharma。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有利于综合能力和行业水平的提升,当前相当一部分Biotech面临独立发展的很大生存压力,未来Biotech“牵手”更具商业化能力和资金实力的药企必然是行业主升浪。

1.4. 赛生拥有优秀的盈利能力以及卓越的营运效率,分红回购回馈股东

    日达仙贡献核心收入,创新药板块未来可期。2023年上半年,赛生药业实现收入1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2017年至2022年收入的CAGR达到18%,业绩增速非常稳健。从收入结构来看,核心产品日大仙贡献83.2%的收入比例,2023年H1实现13.34亿收入,胸腺法新VBP 已执行逾 1 年(日达仙落标),依然保持增长。推广产品收入占比约10%,引进创新药产品占比约7%,引进创新药板块伴随多款大单品的逐步商业化,将成为比日达仙更强的业绩驱动。

    盈利能力显著,利润增长稳健。赛生2023年H1纯利增长18.4%至6.3亿元,全年有望超10亿元,营业利润在2017年至2022年的CAGR达到102%,公司核心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均保持持续增长。公司的毛利常年维持在75%以上,净利率在35%以上。

    赛生坚守高合规标准,不断开拓商业化创新,通过GTP Model赋能,营销费用逐年降低。逐渐增加的商业化产品和日达仙在销售上协同,近年来销售费用率稳定维持在25%或以下,在业内平均水平以下。公司的销售效率属于同业顶级水平,目前700+的专业销售团队,创造人均产出350万,是同业可比公司的接近一倍,体现出赛生药业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公司加大回购力度,提高股东回报。2023年3月,公司成功完成一项现金要约回购,以每股10.06港元的价格回购并注销股份超7,70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1%)。2023年以来,公司用于股票回购和年报派息的资金总额达到10.43亿港元,超过了2022年全年净利润。2023年3月,公司股票获纳入沪港通下港股通。2023年5月,公司股票获纳入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


2. GTP模式创新营销方式,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卓有成效

2.1. 日达仙生命周期长青,长期保持稳健增长
2.1.1. 日达仙政策利空出尽,构筑良好的品牌壁垒和忠诚度

     胸腺肽是由胸腺产生的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从胸腺肽到胸腺五肽,再到胸腺法新,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有效性都有质的飞跃。胸腺肽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并增强机体的免疫调控功能。青春期后人体的胸腺逐渐退化,无法正常分泌胸腺肽。目前比较常用是胸腺肽类药物,主要包括胸腺法新(胸腺肽α1)、胸腺五肽、胸腺肽三种。虽然同样是胸腺肽类药物,但其实它们的生理功能有差异,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也比较大。胸腺法新在有效性上也更上一层楼,作为胸腺肽中活性最强的成分,成功拓展至肿瘤领域,成为辅助治疗选择之一,其免疫活性高达胸腺肽组织提取物的数千倍。

日达仙是胸腺法新的原研产品,胸腺法新又名胸腺肽α1,是从胸腺肽组分5(简称TF5)中提取纯化出来的,由28个氨基酸组成。它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与人体天然的胸腺肽α1在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均一致,从而保证了其生物活性与人体天然胸腺肽α1完全一致。胸腺法新具有多重免疫调节的功能,包括促进T细胞分化、发育,增加自然杀伤性细胞的活性等。

1996年,SciClone US出产的胸腺法新(商品名:日达仙)获批在中国上市,从此日达仙以进口药身份在中国进行深耕。因为广泛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促使日达仙的用量逐年攀升,成为赛生药业重磅产品,2022年销售额达到22亿人民币

      日达仙作为胸腺法新的原研药物,在面临数个政策利空后依然稳健增长,包括(1)VBP失标;(2)医保政策变更、(3)省市集中招标过程中的变动、(4)价格波动以及(5)有关辅助疗法的担忧等外部市场挑战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2022年CAGR为14.3%)。日达仙自2017年以来相继在多省地方医保目录中受限,目前日达仙属于自费产品,处于利空出尽状态。日达仙长期维持稳健增长主要有三大支撑因素:

  1. GTP模式创新营销,院外是日达仙的核心市场:由于仿制药的竞争,以及院内使用受限、医保报销受限等因素,赛生2015年开始,在业内率先开创数字化+零售的GTP-model打通院内院外市场,通过药房渠道提高可及性,2022年接入互联网医院进行全国推广。2023年通过GTP模式的销售占比达到约78%(2016年仅17%)。
  2. 日达仙拥有良好的医患口碑和品牌效应:日达仙相比于仿制药纯度高、吸收好、副作用更低,十多年使日达仙积累了良好的医患口碑,打造出胸腺法新的高端品牌认知度,并因此获得了高产品忠诚度,实现30%以上复购率。
  3. 持续投入学术推广,不断扩大日达仙的临床用途:目前日达仙已经纳入超过20项国家官方权威专家共识,覆盖肿瘤和感染,相比仿制药有更优质的循证医学证据。

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截至2023Q3,健康元直接及间接持有丽珠集团44.77%股本权益,为丽珠的控股股东;朱保国担任健康元及丽珠集团的董事长,总计直接及间接持有丽珠33.07%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副董事长陶德胜、董事徐国祥、执行董事及总裁唐阳刚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0.10%、0.10%、0.05%。丽珠集团拥有25家全资子公司,26家控股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其中,丽珠集团直接持有丽珠生物51.00%股权,丽珠生物直接持有丽珠单抗100%股权。

    患者需求造就的庞大市场规模,吸引众多药企入场“分羹”,仿制药企业后起追赶、竭力拼价,但是,日达仙仍然地位稳固,且在不断侵蚀仿制药产品的市场份额。从零售端销售数据来看,2017年日达仙在整体市场销售额上占比为90.36%,在2023年Q1-Q3占比提升至94.08%,且是在仿制药品牌增加的情况下。从销售量端的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日达仙在量的占比为66.31%,而到2023年Q1-Q3此占比达到73.03%,占比逐步提升

2.1.2. 日达仙重塑免疫治疗格局,开启第二成长曲线
    日达仙(胸腺法新)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依据最强的胸腺肽药品,广泛应用在泛肿瘤科以及泛感染科室,有非常强的学术证据支撑,是其生命力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日达仙获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疫苗增强剂。除官方适应症外,截至到2023年中报,日达仙已经纳入超过20项国家官方权威专家共识,在国家卫健委及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专业协会发布的治疗指南中,日达仙亦被列为治疗脓毒症、胰腺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基于30 万患者的上市后治疗经验和超过70 个临床试验,临床证据明确,安全性极高

    日达仙正在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日达仙在肿瘤免疫治疗时代前景广阔,有望提升日达仙临床治疗地位,重塑免疫治疗格局。胸腺法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放化疗等联合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应答率、肿瘤缓解深度和持久性,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生存获益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大样本结果证明术后持续注射日达仙能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死亡风险。筛选出1027名患者纳入对照组,与注射胸腺法新的1027名患者进行比对,观察组和对照5年PFS为77.3%和64.7%、5年OS为83.3%和72.7%。

    日达仙在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放化疗序贯免疫巩固治疗的初步分析(2023 ASCO),初步揭示了胸腺法新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特殊价值。生存数据方面,中位随访28.3个月, Tα-1+免疫巩固治疗组和Tα-1+CCRT组在数值上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别为26.1个月、15.3个月、12.6个月,P=0.116);而中位OS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分别为未达到、26个月、16.5个月,P=0.046),这一结果提示胸腺法新或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负性影响,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效免疫治疗。

    公司正在进行临床研究,以扩大其在肿瘤、重症感染、疫苗及其他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在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针对不同适应症进行临床研究,并推进注册上市。

2.2.   GTP模式打通院内院外市场,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创新模式GTP(GO-TO-Patient,直达患者)不断升级,目前已迭代至GTP 6.2版,在疾病知识科普、院外健康管理、专业DTP(Direct to Patient)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集成智能问诊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医患互动效率。截至2023年6月30日,GTP平台注册医护和患者数量分别突破14万和20万,仍在不断增加。2023年赛生药业与高济医疗、上药云健康等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新模式,促进患者使用创新药品及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升级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助力国家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守护大众健康。

     创新的GTP平台是赛生药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赛生早在2015年就开始推广GTP商业化模式,打通院内院外市场。在GTP模式下,患者可将处方上传至在线平台,其后药物将直接配送至患者。目前,赛生通过GTP模式销售的日达仙已占据公司日达仙总销售额的78%以上,这一模式的创新性与持久性在市场成功中不断得到验证

GTP也是公司向患者提供增值服务的平台,能够为患者提供便利和全方位的支持。为患者提供从疾病知识科普、院外健康管理到专业的DTP服务等全方位支持。GTP模式让患者在互联网医院的免e在线(日达仙)、泰骨联盟(择泰)及神母关爱(那西妥单抗、达佑泽)的微信官方账户(统称海大夫平台)上获得产品信息及服务。
患者可以直接在线上获得咨询和电子处方,也可以就日达仙注射或择泰输注作出线上预约赛生。GTP model具有以下特点:(1)GTP模式可以将药品通过线上订购配送至手中,有效提高可及性;(2)对医生而言大大减少医疗保健服务量,患者教育、学术会议等可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医生也可以通过GTP平台加强对患者的长期管理;(3)公司通过GTP模式,将销售渠道从医院扩展至药房,实现了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减少了对院内资源的依赖,大大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赛生药业管理团队专业且经验丰富,全部具有多年的MNC管理经验。公司总裁及CEO赵宏先生是商业化领域的领袖,赛生的商业化能力已屡被市场验证。公司计划未来五年,每一年至少引进一到两款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质的药品,并每年把至少一款新药推广上市。未来通过GTP模式,赛生有望增强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提高创新药产品的销售竞争力,将日达仙的长生命周期管理复制到每个产品上。

3.  艾拉司群唯一获批口服SERD,乳腺癌领域又一爆款
     EMERALD研究取得成功,Elacestrant(艾拉司群)率先于2023年1月获得FDA批准,赛生药业计划在大湾区先行落地销售,并计划在博鳌先行试验区开展中国人群RWS研究,有望支持中国地区的快速获批。艾拉司群美国获批后并迅速被纳入新版 NCCN 乳腺癌治疗指南(用于ER+、HER2-、ESR1突变乳腺癌既往一或二线内分泌治疗(包括 CDK4/6 抑制剂)期间出现进展的绝经后女性或成年男性),填补目前 ER+、HER2-、ESR1 突变晚期乳腺癌后线治疗的空缺。
      氟维司群等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基石,而新一代的口服SERD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抑制和降解ER,并且可能解决雌激素受体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口服给药更为便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1.   乳腺癌患者体量庞大,HR+阳性乳腺癌是主要群体
    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30万人,中国新发病例超过40万人,乳腺癌代替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根据IARC 2020年的最新估计,乳腺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为230万人,约占全球所有癌症病例的11.7%,全球发病率普遍在30%以上,美国等发达地区的发病率甚至超过70%。中国仍是乳腺癌大国,根据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数据显示估计,202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为41.6万人,并预计204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8.13万人。

    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高发的乳腺癌类型,占5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病例的65%以及50岁及以上女性乳腺癌病例的70~75%。HR+/HER2-乳腺癌在整个乳腺癌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是最大的乳腺癌亚群。2022年11月发表的《2022年乳腺癌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2010~2019年)发病率每年增加0.5% 主要是早期乳腺癌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增加为主。自2005年开始,白人女性的 HR 阳性癌症每年增加约0.9% ,西班牙裔女性每年增加1.7%。

    病理分型上,Luminal型乳腺癌又称为内分泌型,这类乳腺癌占到乳腺癌总体的70%左右,HR+/HER2-乳腺癌主要为Lumina型病理分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病理依据患者HER-2、ER/PR、KI-67指标的表达,可将乳腺癌分成HER-2阳性(HR阴性)、三阴性,luminalA和luminalB型。Luminal A包括ER/PR阳性但HER2阴性的肿瘤,Luminal A及B型乳腺癌会受益于SERD等内分泌疗法。

    全球乳腺癌药物市场预计将在2024年增长至434亿美元,并在 2030年达到699亿美元。中国乳腺癌药物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包括曲妥珠单抗在内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中国陆续获批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15 年的26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5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7%。预计中国乳腺癌市场将会以比全球更高的增速在2024年增长至 739 亿元,并在 2030 年增长至1,223 亿元。

    口服SERD凭借疗效、安全性和给药方式等优势有望大幅提升氟维司群的市场规模。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中,氟维司群独占SERD市场,巅峰销售额于2018年达到10.28亿美元。2019年前全球SERD 靶向药市场规模主要为氟维司群的销售规模,从2015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2019 年的9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 6.1%。口服 SERD 靶向药上市后展现出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有望提升SERD类药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大幅提升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达到18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到66亿美元。



3.2. 内分泌治疗是HR+乳腺癌推荐方案,氟维司群奠定SERD基石地位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贯穿于早期和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在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内分泌治疗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乳腺癌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等传统疗法,更主要的是内分泌、靶向等新兴方案。而HR+乳腺癌患者通常被认为对化疗不太敏感,仅有10%~20%的患者能够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主要推荐方案,贯穿于早期和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

     内分泌治疗,即通过各种途径降低雌激素水平或影响其发挥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达到控制乳腺癌的目的,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9类药物。

     氟维司群在内分泌治疗中普遍推荐,SERD属于内分泌基石用药。根据最新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版)》(简称CBCS指南),(1)针对一线患者:推荐HR+/HER2-乳腺癌使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方案(包括AI、氟维司群等),MONALEESA-3研究表明CDK4/6联合氟维司群可以使HR+/HER2-乳腺癌取得显著生存获益,mPFS为20.5个月,mOS长达67.6个月。(2)针对二线及以后患者:一线治疗如果没有使用CDK4/6,二线推荐CDK4/6联合内分泌治疗(包括AI、氟维司群);如果一线治疗使用了CDK4/6,且为HER2低表达,二线治疗推荐T-DXd。(3)跨线治疗方案:CBCS指南将跨线使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阿培利司(PI3K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HDAC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方案作为“考虑”推荐。(4)氟维司群均作为各线及分层的考虑推荐,艾拉司群进入既往使用过CDK4/6的可选推荐,足以说明SERD在内分泌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海外各指南中,氟维司群普遍作为HR+乳腺癌的首选或联合方案。(1)针对一线患者:根据NCCN、ESMO、ABC 5建议:CDK4/6i+ AI/氟维司群是首选一线疗法,与ribociclib 和 abemaciclib联合使用的氟维司群均具有一线使用的1类推荐且ESMO 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评分为4,palbociclib +氟维司群为2A类推荐。(2)针对二线患者:对于一线CDK4/6i失败的患者,ESMO指南推荐无内脏转移且既往内分泌治疗较长PFS的患者可选择氟维司群的联合治疗、新型SERD(如艾拉司群)等新型药物。(3)对于内分泌耐药的患者,包括PALOMA-3、MONARCH-2、SOLAR-1在内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均已证实以氟维司群为基石的靶向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

3.3. 氟维司群生物利用度低,剂量依赖及ESR1突变等使用问题兹待解决

ER信号通路是内分泌疗法的基础。氟维司群(商品名:芙仕得)是一种新型的SERD,能够竞争性结合、阻断并下调ER,减少ER信号转道通路以及和其他信号通路的交叉传递,不容易发生内分泌治疗耐药。氟维司群与ER的高亲和力(雌二醇的89%,他莫昔芬的50-100倍),使其逐渐成为内分泌治疗的基石。2002年,阿斯利康的原研药获FDA批准上市,2018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过了10亿美元,但随着仿制药发起冲击,原研药的销售额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无论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氟维司群治疗方案均显示出优秀的PFS和OS数据,证实SERD类产品在HR+/HER2-乳腺癌中的重要临床价值,但氟维司群具有剂量依赖性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使用遭遇瓶颈。在Monaleesa-3研究中,对于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一线人群,单药氟维司群组的mPFS达到18.3个月,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单独的氟维司群一线内分泌治疗也可以有充分的获益,而对于内分泌耐药的患者,包括PALOMA-3、MONARCH-2、SOLAR-1在内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均已证实以氟维司群为基石的靶向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单药尚明确。

     氟维司群从最初的给药剂量250mg到目前的使用剂量500mg,经历了多年的研究探索,并且由于氟维司群只能通过肌肉注射进行给药,最高应用剂量为500mg,近年来更高剂量的研究探索也未见成功。

     内分泌治疗(ET)耐药是当前重要临床问题,氟维司群对ESR1-mut或CDK 4/6i经治后患者效用较低,且安全性风险较高,口服SERD在CDK4/6抑制剂治疗后时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内分泌耐药的关键机制是编码雌激素受体ESR1的配体结合域突变,在HR阳性乳腺癌中,ESR1突变几乎发生在转移性乳腺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之后,约有45%的患者存在ESR1突变,大约50%的内分泌耐药病例与ESR1突变有关。此外,使用CDK4/6治疗后,若单独使用氟维司群,治疗效果有限,目前二线ET单药治疗的mPFS仅为2~6个月。因此,亟需研发能够达到更高肿瘤暴露水平,更有效、更便利的口服SERD类药物以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


     首个SERD类药物氟维司群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成为内分泌治疗基石,但其多种使用局限也限制其临床价值,口服SERD类药物成为HR+乳腺癌领域的研发热点。当前氟维司群对早期乳腺癌效果有限,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和早期解救,且在一线治疗领域里的推荐等级低于芳香化酶抑制剂,使用场景比较受限。此外,氟维司群需要肌肉注射给药,容易出现肌肉僵硬,当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时增加了用药的不便性。且氟维司群治疗效果依赖于使用剂量,易于导致毒性效应、不良反应、耐受性和依赖性、治疗效果下降、药物相互作用等安全性问题。开发更有效的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可能有助于解决当前内分泌治疗的局限性,促使口服SERD类药物成为HR+乳腺癌领域的研发热点。

3.4. HR+乳腺癌治疗的破局之路,口服SERD类药物研究峰回路转

     口服SERD的开发一直具有挑战性,不同SERD与ER的分子相互作用不同,因此口服SERD可以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具有碱性氨基侧链的口服SERD是目前核心研发的方向:(1)具有ER结合位点和丙烯酸侧链的非甾体分子,这类口服SERD的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不太有前景的疗效和耐受性结果,大多数尚未进一步开发超过I期,包括G1T48(Rintodestrant)、AZD9496、GDC0810等;(2)具有碱性氨基侧链的口服SERD窥见曙光,氨基侧链诱导ER发生不同的构象变化,影响转录活性和并使ER易于降解,这类口服SERD在初治和内分泌耐药临床前模型(包括ESR1突变和CDK4/6抑制耐药的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表明其生长抑制作用与氟维司群相当。
     口服SERD药物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具有碱性氨基侧链的口服SERD大多已经推进至三期阶段,包括RAD1901(Elacestrant)、GDC9545(Giredestrant)、SAR439859(Amcenestrant)、AZD9833(Camizestrant)和LY3484356(Imlunestrant)。2022年,赛诺菲 Amcenestrant 和罗氏 Giredestrant 双双遭遇临床失败,赛诺菲更是宣布终止全球临床开发计划,对SERD 药物未来的开发表现悲观。但2023年,艾拉司群顺利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口服SERD药物,也是20年间全球第二个上市的SERD药物。同在2023年,阿斯利康公布了AZD9833 积极数据,罗氏继续押注并布局多项 III 期临床。国内研发格局相对良好,目前推进至三期阶段的为益方生物的D-0502,以及由赛生药业引进的艾拉司群。

     口服SERD的成功,需要关注前线使用CDK4/6及氟维司群的比例,以及对ESR1突变的分层。在晚期乳腺癌中,无论是CDK4/6i进展后的SERD单药,或SERD与CDK4/6i联合一线治疗,口服SERD表现出一定的临床获益趋势,但是AMEERA-3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acelERA BC研究的主要终点PFS-INV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不同试验不能直接对比数据的绝对值大小,还需要特别关注前线使用CDK4/6及氟维司群的比例,以及对ESR1突变的分层,ESR1突变、前线的用药情况以及患者耐药的情况决定口服SERD产品的ORR、CBR和生存获益时长。根据ESMO BC发表的系统综述,口服SERD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ESR1突变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PFS(P<0.001),但对于ESR1未突变患者则没有改善(P=0.11),这亦提示口服SERD药物获益人群的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目前EMERALD研究在总人群取得了统计学差异,SERENA-2研究在总人群以及ESR1突变的人群中取得统计学差异和临床意义的改善。而另外两个口服SERD则未见疗效的显著差异,因此目前除剂型优势外,疗效上还未见到额外的获益,仍需要更多数据来证实。Elacestrant 的III期EMERALD研究,旨在探索二线/三线CDK4/6i 治疗后ER+/HER2- mBC患者Elacestrant与 SOC 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表明Elacestrant显示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改善,mPFS为2.79个月vs 1.91个月。Amcenestrant的II期AMEERA-3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mPFS为3.6个月vs 3.7个月, Giredestrant的II期acelERA BC研究的主要终点PFS-INV未达到统计学意义。Camizestrant的II期SERENA-2研究表明,在晚期ER+/HER2-乳腺癌患者中,与氟维司群相比,不同剂量水平Camizestrant(75mg、150mg剂量)均可使PFS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75mg剂量 mPFS为7.2个月vs 3.7个月。且ESR1突变经Camizestrant治疗获得PFS获益。

3.5. 艾拉司群无惧ESR1突变和耐药,PFS获益显著

     艾拉司群(EMERALD试验)是第一个在PFS 方面显著优于标准治疗的口服SERD(全人群和ESR1突变亚组),有潜力成为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二线及以上内分泌治疗的新选择,并进一步向ER+/HER2-亚型的精准医疗迈进。

     EMERALD主要疗效结果指标是无进展生存期(PFS)。在228例 (48%)有ESR1突变的患者中,艾拉司群组的中位PFS 为3.8个月,SOC组为1.9个月。风险比 [HR] 为 0.55,2侧p值=0.0005),这意味着艾拉司群组的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相比SOC降低了45%。另外艾拉司群组的PFS获益也较为持久,12个月PFS率为26.8%,而SOC组仅为8.2%。总人群中艾拉司群与标准治疗相比,中位PFS 2.79月vs1.91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30%(HR=0.697,P=0.0018)。

     在艾拉司群和氟维司群的单独对比中,不论是全体患者和ESR1突变患者,艾拉司群组的PFS依然占优势:全体患者:2.8 个月vs 1.9 个月; ESR1突变患者 3.8个月 vs 1.9 个月。此外亚组分析显示,在先前接受过氟维司群治疗的患者中,艾拉司群组相比SOC组的PFS依然有改善趋势(HR=0.673)

     两组PFS曲线在初始两个月内粘合并陡峭地下降,提示两组都有部分患者(约40%)因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而迅速进展,而两个月后两组曲线明显分开,显示了在内分泌治疗敏感患者中艾拉司群的优势。总生存期(OS)方面仍未成熟,但表现出较好获益趋势。OS中期分析显示在全体入组患者中,艾拉司群组与SOC组OS相比较的HR为0.75;在ESR1突变患者中,两组的OS HR为0.59。从上述OS数据看,在ESR1突变患者中艾拉司群组的OS获益趋势较在全体患者中明显。

     安全性方面,艾拉司群具有较好表现,且在对副反应用药的需求上有一定改善。艾拉司群治疗出现的包括恶心在内的大多数不良事件(AEs)为1级和2级,未报告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只有3.4%的艾拉司群患者和0.9%的SOC患者因TRAE而中断治疗。两组均未报告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

     基线患者特征在总体人群中平衡良好,既往接受氟维司群治疗比例为30%。EMERALD研究共纳入466例既往接受过一线或二线ET并使用过CDK4/6i的患者,患者随机接受艾拉司群或研究者选择ET(包括氟维司群,阿那曲唑,来曲唑或依西美坦)。研究还根据 ESR1 突变状态、内脏转移和既往氟维司群治疗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大多数患者有内脏转移(分别为68.2%和71%)、既往辅助治疗(66.1%和59.2%),且在晚期或转移性环境中未接受化疗(79.9%和75.6%)。针对艾拉司群组患者的既往ET包括氟维司群(29.3%)、AIs(80.8%)和他莫昔芬(7.9%)。在SOC组中,分别有31.5%,81.8%和6.3%患者接受了这些治疗。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对于ESR1突变患者而言,先前接受CDK4/6抑制剂治疗持续时间>12个月的患者中才有明显的PFS获益,PFS提升超过3倍。EMERALD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体入组患者中艾拉司群的PFS获益与先前接受CDK4/6抑制剂的治疗持续时间没有明确的正相关关系,先前CDK4/6抑制剂治疗持续时间在12-18个月之间的患者,艾拉司群组的中位PFS为5.49个月,而SOC组仅1.84个月,而先前CDK4/6抑制剂治疗持续时间≥18个月的患者,艾拉司群组的中位PFS更高达8.61个月,而SOC组仅为2.10个月。

     虽然由于在EMERALD研究的治疗早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快速进展导致两组的中位PFS数值看起来都不高,但艾拉司群组的疗效持久性明显有提高,ESR1突变患者的6个月和12个月的PFS率达到40.8%和26.8%,都明显高于SOC组。研究也提示先前CDK4/6抑制剂治疗持续时间越长的ESR1突变患者,越可能是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后续艾拉司群的疗效更好,不过这个分析的样本量比较小,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进行验证。


3.6. 适应症全面全线布局,挖掘艾拉司群重磅炸弹潜力
     EMERALD研究中可以看到两组均有相当一部分(约40%)患者在2个月内快速进展,说明一、二线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肿瘤已经不仅仅依赖ER通路,单药内分泌治疗并不适合这些患者,这些患者更需要基于内分泌治疗的联合用药方案(如联合PI3K抑制剂),而疗效更高的艾拉司群有可能作为这些联合用药方案中的内分泌治疗部分的药物。

     赛生药业根据2023年11月与美纳里尼签订的独家许可及合作协议,负责ORSERDU®(艾拉司群)在中国境内的开发、产品注册和商业化。ORSERDU®(艾拉司群)也正在进行转移性乳腺癌症疾病的多项临床试验,包括单独治疗或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ELEVATE(NCT05563220)、ELECTRA(NCT 005386108)以及ELCIN(NCT05596409)。ORSERDU®(艾拉司群)还计划在早期乳腺癌疾病中开展研究。未来赛生药业也将继续推进艾拉司群在中国境内更多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

     阿斯利康在乳腺癌中布局全面,口服SERD联合CDK4/6是辅助及一线的HR+/HER2-乳腺癌的关键角色,口服SERD在早期乳腺癌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4.  超抗Vaborem聚焦CRE感染领域,具备大单品潜力
4.1.  CRE防治是抗感染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亟需新型抗生素迭代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甚至全耐药(PDR)细菌的出现和流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峻威胁。细菌是一类重要的病原体,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及革兰氏染色试验的结果不同,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和革兰氏阴性菌(G-,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具有外膜结构,相比阳性菌更容易抵御抗生素的进入,也因此具有更强的耐药性。



     临床中分离得到的G-远多于G+,对我国医疗健康的威胁更大。根据CARSS(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历年数据显示,临床中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比革兰氏阳性菌多得多,分离比例约为7:3。而G-中又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多,其分离率之和约46%。

在临床面临的诸多耐药菌中,最重要的是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近年迅速增加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CRE是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或多利培南任何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或者证实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WHO在2017年2月发布的12种致命耐药细菌清单中,将CRE列入第一优先级(critical);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也在2019年将CRE列为耐药菌威胁人类健康的“紧急威胁”级(urgent,最高等级)病原菌。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针对重症感染和多重耐药感染的“终极武器”。碳青霉烯类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美罗培南为代表,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用药。

     由于临床使用量上升和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多种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也在增强,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威胁。根据CHINET,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攀升,于2018年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目前维持在24%左右;大肠埃希菌则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更加敏感,耐药率近年来维持在2%左右。





     CARSS同样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CRKP)检出率从2014年的6.4%至2021年的11.3%一直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O)检出率为1.5%,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此外,与肺炎克雷伯菌的高分离率和高耐药率相对应,一项收集了中国25个省市的65家医院数据的大规模纵向研究显示,CRKP在所有CRE标本中的占比高达2/3。整体而言,CRE中CRKP的占比更大,日益增长的耐药性问题亟待解决。
     CRE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严重后果,且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当高,对超级抗生素的临床需求更急迫。一项纳入了七国(美国、希腊、意大利、巴西、中国、西班牙和以色列)、包含3352名CRKP感染患者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64.4%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68.6%的患者患有血流感染,35.1%患者有肺部感染,25.7%患者患有尿路感染;在3019名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死亡率为37.2%。另一项涵盖2462名CRKP感染患者的全球性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CRKP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CSKP(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 (42.14% vs 21.12%);在CRKP感染患者中,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为54.30%,尿路感染患者死亡率为13.52%,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死亡率为53.9%,接受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死亡率为43.13%。

4.2.  产碳青霉烯酶是CRE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我国以KPC酶为主

     产碳青霉烯酶是CRE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抑制其活性是主要的新药开发思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1)产碳青霉烯酶;(2)高产AmpC酶(头孢菌素酶)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合并外膜孔蛋白缺失;(3)外排泵高表达。其中又以产碳青霉烯酶最为重要,因其编码基因大都位于可转移元件如质粒或转座子上,可在不同菌种菌属间相互传播,进而对医疗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全球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包括KPC、NDM和OXA-48等,我国KPC出现频率最高。KPC属于A类酶,是全球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最广泛的碳青霉烯酶,我国CRKP中产KPC比例超过70%;NDM属于B类酶,是肠杆菌科细菌中最常见的金属酶,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我国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产NDM比例超过70%;OXA-48属于D类酶,常见于肺炎克雷伯菌。由于我国CRE中CRKP占大多数,且CRKP中以KPC为主,因此我国CRE整体的碳青霉烯酶分布也以KPC为主,解决CRE耐药问题应当先从KPC酶活性入手。

     Vaborem是一款新型抗菌药复方制剂,由美罗培南和新型环硼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韦博巴坦(vaborbactam)组成。美罗培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产生杀菌作用;韦博巴坦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多种A类以及C类β-内酰胺酶(特别是KPC),从而保护美罗培南不受酶降解,恢复美罗培南对CRE的活性且安全性良好。


4.3. Vaborem疗效明确且耐药率低,CRE新型复方制剂将取代传统药物

     新型超级抗生素将逐步取代传统药物成为CRE治疗的主要用药,美罗培南/韦博巴坦(Vaborem)成为市场主流用药是大势所趋。将中美最新CRE治疗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梳理可知,中国专家共识更倾向于使用传统药物如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等;美国指南则更倾向于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韦博巴坦(Vaborem)等新型复方制剂。不过传统药物疗效有限,指南一般推荐多药联合使用,且可能的毒性较大(例如多粘菌素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而美国新型药物获批较早且数量较多,因此新型复方制剂在指南中地位很高。长期来看,使用新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治疗CRE感染是大势所趋。

     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开展了专门针对CRE的临床试验且疗效显著, 美罗培南/韦博巴坦有更高的临床治愈率。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开展的TANGO II是第一个针对CRE感染患者使用新型药物进行单一疗法的前瞻性3期比较试验,研究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原体是产KPC肺炎克雷伯菌,反映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CRE流行病学情况;试验显示,与BAT(最佳可用疗法)相比较,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对CRE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更高的临床治愈率(65.6% vs 33.3%)和微生物治愈率(65.6 % vs 40.0%),而且接受美罗培南-韦博巴坦治疗的HABP/VABP(医院获得性/呼吸机相关细菌性肺炎)或菌血症患者的28天全因死亡率更低(22.2% vs 44.4%)。CRE治疗新型药物的临床数据对比显示,各临床试验之间主要终点并不完全一致,且患者之间基线相差较大,非头对头的参考价值较低;此外,大部分试验并未单纯针对CRE开展,而是以适应症为导向。

     若干项直接比较试验说明了美罗培南/韦博巴坦的优异活性。在一项包括KPC阳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比较分析中,与单独的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替加环素、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多粘菌素B和庆大霉素相比,美罗培南/韦博巴坦显示出更有效的体外活性。一项入组了131名严重CRE感染患者的比较研究显示,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有相似的临床成功率(69.2% vs 61.9%),但发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导致三名患者出现耐药菌株,而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则没有患者出现。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性已然不可忽视,被后来者逐渐取代是必然趋势,美罗培南/韦博巴坦作为更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新型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将逐步替代前一代的复方制剂。由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获批较早且使用较广泛,其耐药性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水平。根据2022CHINET,在1095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已经达到了9.4%,甚至超过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同样,美国指南也指出,临床接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后出现耐药性的比例估计为10%至20%,而美罗培南/韦博巴坦仅为3%。

4.4. 200亿多重耐药菌市场待开拓,Vaborem有望成为下一个抗生素大单品
中国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未满足需求大,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庞大且稳定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多重耐药G-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总治疗天数从2016年的3360万天增长到2020年的4690万天,并将在2030年增长至约1.13亿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4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89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从2020年起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的422亿元,2016-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2%。

Vaborem的组成能够成为非常强力的超级抗生素,在CRE领域会成为医生的首选之一,未来复方制剂将逐步替代单方抗生素,另外更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新型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将逐步替代前一代的复方制剂。此外,CRE 治疗“三剑客”,如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等均有FDA黑框警告,存在严重肾毒性、神经毒性等致死性毒副作用。思福妥耐药率正在急剧上升,2020年已达15%(2020 Chinet),Vaborem凭借潜在更优疗效及安全性能够打开市场。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类复方抗菌药物主药包括特治星、舒普深和思福妥,2022年总体的院内销售额为80-90亿人民币,复方制剂的主药如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以及韦博巴坦,2022年单药主药的销售额为90-100亿人民币,因此2022年整体的市场约为180-200亿人民币。Vaborem上市会逐步替代韦博巴坦单药,并逐步替代复方抗生素,假设在2035年左右,到达峰值状态只拿10%-20%份额,销售峰值有望达到20-30亿人民币

5.  小细胞肺癌治疗迎来变革,RRx-001有望成为黑马

5.1. 小细胞肺癌发病和死亡率高企,侵袭性及恶性程度更高

     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13-17%,全球每年大约新增25万例,并导致至少20万人死亡,我国每年发病人数12~16.5万人。WHO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新发220万肺癌患者,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全球第2大癌种,死亡人数180万人,在各癌种中位居全球第1。WHO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新发肺癌82万,死亡人数71万,在全球排名第一,且均占世界35%以上,肺癌已成为近30年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
     小细胞肺癌发病机制独特,相较非小细胞肺癌侵袭性及恶性程度更高,生存期很短,相比于非小细胞肺癌更难治。小细胞肺癌具有侵袭性高、易早期转移、预后差、对放化疗敏感,但极易出现耐药等特点,约70%的患者在诊断时为广泛期(ES),其余30%为局限期(LS)。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诊断后的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2~4个月,广泛期SCLC(ES-SCLC)患者的中位OS仅6~12个月。转移性强:10%-18%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出现脑转移且最终40%-50%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17%-34%的患者出现肝转移;70%概率会出现骨转移。

     小细胞肺癌预后差:①发病部位:多为中心型肺癌,发生在段及以上支气管;②肿瘤特点:小细胞肺癌癌细胞较小,生长快速,且易通过淋巴细胞和血液转移到肝、脑器官;③预后水平:极差, 5年生存率平均为7%。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对好:①发病部位:既有中心型肺癌,发生在段及以上支气管(鳞癌),也有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腺癌);②肿瘤特点:细胞更大,癌细胞生长及扩散速度较低;③预后水平:较好,5年生存率约27%

5.2. SCLC一线以放化疗和免疫疗法为主,二线后欠缺有效疗法

中国指南“免疫+化疗” 模式用于SCLC一线治疗,而二/三线方案比较局限,目前指南中创新产品非常局限。当前获批的PD1/PDL1产品包括阿替利珠单抗(Roche)、度伐利尤单抗(AZ)、斯鲁利单抗(复宏汉霖)、阿得贝利单抗(恒瑞医药),其通常联合依托泊苷+铂类化疗用于广泛期 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在二线及以上复发性SCLC治疗领域,以芦比替定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在各指南中主要被列为备选标准治疗方案,优选标准治疗方案有EP/EC含铂化疗方案(CSCO&NCCN)、安罗替尼(CSCO)和拓扑替康(CSCO&ESMO);ADC及双抗类药物暂未出现在各分型、阶段的指南推荐,局限期SCLC及二线及以上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暂无推荐等级较高的抗体类药物。

PD1/PDL1抑制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都是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目前NCCN、ESMO和CSCO小细胞肺癌指南均未推荐PD-1/PD-L1 抑制剂的跨线治疗,总体一线的PFS在5~6月,生存期OS在13~15月。非头对头数据比较,斯鲁利单抗和阿得贝利单抗治疗一线 SCLC 展现了优于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的数据。斯鲁利单抗 vs 阿得贝利单抗 vs 阿替利珠单抗 vs 度伐利尤单抗:mPFS(5.7m vs 5.8m vs 5.2m vs 5.1m),mOS(15.4m vs 图2:PDL1/PD1产品+化疗方案的核心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东吴证券研究所。

二线及以后的小细胞肺癌缺乏治疗方案,当前创新靶点小分子、ADC、双抗等多种技术形式的创新产品正在加速开发。K药及O药撤回二线后适应症,O药三期临床CheckMate-331未达到总生存期主要终点,K药与化疗联用方案对比化疗方案并未展现出显著获益。目前末线SCLC尚缺乏有效治疗方式,二线以卢比替丁、拓扑替康等化疗为主,三线标准治疗方案则是安罗替尼为主。当前,靶向DLL3、B7H3的多特异性抗体、CART 疗法、ADC药物在治疗晚期SCLC末线患者展现了良好潜力。同时,以赛生药业RRx-001为代表的少数创新小分子也展现出很好的临床潜力,有望突破生物药的内卷,成为小细胞肺癌治疗黑马。

海外大药企 license in 规模初显,小细胞肺癌成为热点布局领域。2023年12月FDA对安进靶向CD3/DLL3的双抗AMG757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申请给予优先审评,打破晚期SCLC末线有效疗法欠缺的现状。与此同时,2023年海外其他大药企通过“License-in”方式布局SCLC,从而补齐肺癌适应症领域的管线缺口,转让方主要包括第一三共、翰森制药和金斯瑞生物科技子公司传奇生物


5.3. RRx-001进入III期临床,剑指小细胞肺癌铂类耐药难题

RRx-001是FIC创新小分子,有望填补小细胞肺癌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RRx-001是通过抑制原癌基因MYC表达,下调CD47/SIRPα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REPLATINUM研究,即“RRx-001与含铂类二联疗法序贯给药或含铂类二联疗法单独给药作为小细胞肺癌三线或后续治疗的一项对照、开放、国际随机化 III 期研究”,正在有序开展。预计于2024年底完成入组,2025年提交上市申请。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免疫逃逸密切相关。PD1、CTLA4、TIGIT等免疫检查点围绕如何恢复T淋巴细胞功能或如何提高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研究。然而,大部分实体瘤微环境中浸润的T细胞较少,导致患者免疫治疗不敏感。事实上在整个肿瘤浸润区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才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约占肿瘤间质免疫细胞总数的50%以上,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相关抗体的研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抗体治疗存在价格高、不良反应大、无法口服等缺点,这就给靶向调控TAMs的小分子药物的开发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RRx-001下调CD47/SIRPα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CD47的小分子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阻断CD47与SIRPα结合;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CD47表达;在翻译后修饰水平影响CD47与SIRPα的结合。目前唯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CD47表达小分子抑制剂RRx-001。RRx-001可通过其结构中的α溴代酮作为亲电共价弹头与血红蛋白β的Cys93残基共价结合,随血液循环进入肿瘤微环境,然后被TAMs吞噬。作用机制研究发现,RRx-001是通过抑制原癌基因MYC表达,下调CD47/SIRPα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根据一项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临床II期研究数据,在含铂双药经治的SCLC患者中(其中73.1%为一线铂类耐药、中位治疗线数为2),RRx-001试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8.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4个月,并可明显降低铂类药物骨髓毒性发生率。既往观察显示,RRx-001最常见的治疗不良事件,包括输注部位反应(23%)、食欲下降(15.3%)和头痛(11.5%),均与药物无关。

RRx-001在美国的首次人体试验(N=25,晚期实体瘤患者)中,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毒性仅限于≤3级,显示与剂量无关。尽管同样靶向CD47,但作为小分子药物的RRx-001,在临床上并未观察到CD47抗体通常遇到的安全性挑战。2017年,Tioma因为严重的副作用终止一项CD47单抗Ti-061实体瘤试验研究。2018年,Celgene的CD47单抗CC-90002也受安全性影响,导致I期临床折戟。
针对晚期SCLC 末线疗法,CD3/DLL3双抗、B7-H3 ADC等临床进度最快,RRx-001展现出比ADC及双抗更有竞争力的数据。当前指南中标准疗法卢比替定、安罗替尼等无进展生存期为4-5个月,创新疗法,第一三共的I-DXD(B7H3 ADC)mPFS为5.6个月,吉利德的戈沙妥珠单抗(TROP2 ADC)mPFS为3.7月,塔拉妥单抗(CD3/DLL3双抗)mPFS为4.9个月。RRx-001实现了6.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展现了优于前者的疗效,未来单药或联合疗法向一线及辅助/新辅助阶段拓展均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除小细胞肺癌外,RRx-001对结直肠癌、脑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Rx-001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数十项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泛肿瘤治疗药物。在近期针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ROCKET临床试验中与伊立替康联合,收获了可喜的治疗数据。共34例曾接受过三/四线含有伊立替康的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接受RRx-001+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达8.6个月,而对照组患者仅为4.7个月,有望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以上患者的全新治疗选择

6.   盈利预测

6.1.   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31.6亿、37.0亿、43.7亿,增速分别为15%、17%、18%。

     已上市产品维持稳健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已上市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1.6亿、36.7亿、42.2亿,增速分别为14.8%、16.3%、15.0%。其中日达仙贡献主要收入,预计收入为25.58亿、29.93亿、34.72亿;授权引进产品中那西妥正在加速放量,推广产品维持稳定的收入规模。

     创新药产品将于2025年开始放量,增厚公司整体收入:特拉万星、艾拉司群和Vaborem将于2024年-2025年逐步商业化,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创新药管线销售收入分别为0亿、0.28亿、1.51亿(引进产品,考虑分成后的收入),创新药的快速放量有望推动公司业绩高增长

6.2.   投资评级

     我们采用基于归母净利润的PE估值法计算赛生药业的价值。我们预计2023、2024及2025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4亿、11.87亿及13.7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为7/6/5倍。通过对收入结构、管线、销售团队和增长前景的综合考量,我们选取翰森制药、康哲药业、石药集团等国内药企作为赛生药业的可比公司。由于1)创新药管线即将进入到商业化阶段,增长动力强劲;2)业绩增长稳健,保持较高增速;3)BD、并购是公司长期战略,成长性较高。4)积极分红和回购,估值修复有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   风险提示

新药研发及审批进展不及预期:公司多款创新药及新适应症研发处于临床II/III期阶段。而产品未来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获批,若临床试验或后续结果不及预期,公司将面临收入不及预期等风险。

合作、授权等合作风险:赛生药业与多家药企存在合作关系,存在解约风险。

药品的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价格降幅超预期的风险及市场格局竞争加剧的风险。

政策影响对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医保谈判落地的影响,数量变化可能无法弥补价格降低带来的影响。

核心技术人员、高管流失风险:维持核心技术人员队伍和高管团队的稳定是公司管理和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人员的粘性体现出了公司治理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到未来创新药企的竞争加剧,基于核心技术人员的抢夺将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挑战之一,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也将成为公司面临的核心风险之一

免责声明: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研究报告仅供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及作者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内容所导致的任何后果负任何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东吴证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分析师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并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吴证券投资评级标准:

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 股市场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 500 指数,新三板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具体如下:

公司投资评级:

买入: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15%之间;

中性: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5%之间;

减持: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15%与-5%之间;

卖出: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下。

行业投资评级:

增持: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强于基准5%以上;

中性: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基准-5%与5%;

减持: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弱于基准5%以上。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如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等,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

分析师承诺: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分析师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分析师承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获取任何形式的补偿。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swsc_bm,国广有话说)由东吴证券研究所朱国广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朱国广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在未经授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朦胧户外淋雪,操心绣球的过冬医药周报:四季度医药基金持仓发生怎样变化?【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女红拼布绘,三浦妻百恵纯加法Transformer!结合脉冲神经网络和Transformer的脉冲Transformer | NeurIPS 2023医药周报:骨科耗材集采价格向上修正,关注大博医疗等【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德勤、PwC接连新添办公室,进入四大的几大疑问本文为你捋清为什么现在大陆出来的没有一个拿诺贝尔奖?昆药集团深度:华润入主持续赋能,品牌重塑焕发新生【东吴医药朱国广/周新明团队】医药周报:快速下跌后,医药板块现什么估值水平?【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迈瑞医疗事件点评:拟收购惠泰医疗控股权,有望实现双赢【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鸿发超市「2000 万美元」买下82街前Walmart超市!开设第4家Hông Phát分店!美女花140万配货买包竟被柜姐翻白眼?奢侈品牌PUA顾客奇葩手段太嚣张!品牌POLO衫清仓,1.2折抢!穿上自带“降温效果”!春夏穿搭还得是它...海外创新药周报(第143期)【东吴医药朱国广/周新明团队】医药周报:2024年围绕“老龄化+创新+出海”把握医疗器械三大主线【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网飞版《三体》引热议:忠于原著还是大胆创新?加州新添性别政策活动预告|生物医药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对接会:预见2024,共创生物医药新辉煌2023年新添两座万亿之城:常州、烟台先赛生物十年潜心磨剑,打造全球首款AD早期精准血液诊断产品上海新添十位大富豪,坐拥身价563亿,个个都是白手起家跨境电商行业深度报告医药周报:银发经济背景下,关注中药受益标的【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深度: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新含义!2024年医药生物行业策略:创新进入收获爆发期,夯实医药牛市【东吴医药朱国广/周新明团队】北极光 x 创业邦新年特辑丨信念医药:创业是一场初心的坚守老百姓深度:老牌连锁药店龙头,四驾马车加速扩张,精益运营提效显著【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国际医学2023年业绩预告点评:四季度经营性亏损幅度环比收窄,23 年收入爬坡与经营趋势向好【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头像|𝐒𝐡𝐚𝐫𝐞·招桃花头像深度:波音公司为什么烂掉了?我的第一个马拉松刚刚|28岁留学生落地温哥华2天失踪身亡!每天新添2w人领新福利!知名港星烧炭自杀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自主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添动力2024年服务器行业深度报告2024旅游及景区行业深度报告(附下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