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读书之于我,就是在寻找说明书
虎嗅注:虎珀拾书是虎嗅新推出的读书直播节目,我们寻找各行各业热爱读书与创变的CEO和管理者,请ta以书为线索,分享自己被书点亮的人生。本文内容精编自9月14日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的直播分享。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如果我们不是从窄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话,那当然是能的。这几年常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我觉得这里面有大量的概念不清。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包含社会教育)三个阶段,如果你把它们串起来看,就能看到读书对人的明显影响。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把读书窄化为学校教育,人的发展不是这样的。当你用一个很窄的东西去解决一个人的发展问题,那它就是个不可解的题。
不要为读书焦虑
关于读书,今天大家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看书,我也没有。并且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读书慢。
但我并不感到焦虑,甚至我不提倡大家快速阅读。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几本书,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读完的,而是读了好多年,有的书还读了好几遍。
读书主要还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找好书,不焦虑,慢慢读,哪怕每天读上几页,也会有收获。
关于读书,我还有一点建议是,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读书不是刷题,不是说像拆书一样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就行了。要把自己的主体性代入进去,只有当书中的知识,对你的认知产生了冲击,你才真正跟书建立了连接,你才被启发或者被滋养了。
多读宏大的书
刚才主持人说我书单里有很多宏大的书,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影响个人成长的书就应该是比较宏大的。资老师著述颇多,但我推荐的就两本。第一本是《20世纪的美国》,第二本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都属于比较宏大的书。
说起接触资老师的书,还是在基金会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基金会是个公益组织,我当时作为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需要对中国研究公益的学者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就发现了资老师,她在中国研究公益的学者里面是排第一的。
这是两本观世界的书,主要是让我们观美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美国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存在,无论是在新闻上还是在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美国的东西。
不过,大部分人又不真正了解美国,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来龙去脉。举个例子,在书里,资中筠老师提到了美国的镀金时代,镀金时代是指19世纪后半段的几十年。在这个阶段,美国完成了工业化,但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比方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美国都出现了,而且很严重。像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大学,就是个官商勾结的产物。
斯坦福大学是一个叫斯坦福的商人修建的,这个从名字上很好理解。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斯坦福是美国的红顶商人。南北战争期间,他想通过修铁路赚钱,但是修铁路本身也有风险,所以他就竞选州长去了,并且还竞选成功了。当上州长后,斯坦福通过一系列运作,把铁路给修了。修铁路让斯坦福赚了多少钱呢?不知道,但铁路修完后,斯坦福成了美国十大富豪。事情做成这样,斯坦福实际上是把风险让纳税人承担了,但收益归了自己。
斯坦福大学只是当时美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不过,后来,贪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在美国都得到了解决,不然美国也成不了世界第一。美国是怎么做到的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推出了各种法案,然后依法治国,比方说反垄断法,就是在那种背景下出台的。
读这种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我觉得是这样,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对我们理解当下和面对未来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有那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不也很正常吗?比方我现在做一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读书让我明白,我所遇到的困境是有成因的,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当我理解这个成因的时候,作为个体就会更清楚该如何选择。
做自己的英雄
接下来说说《千面英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认为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被低估的。
我们都知道,几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神话里面都有自己的英雄。但是,本书作者约瑟夫·坎贝尔却说,这些英雄都是同一个英雄,它们的故事也都是同一个故事。在书中,坎贝尔基于这些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提炼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模型,这个模型是该书的精髓。
“英雄之旅”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人冒险进入未知领域,去寻找TA需要的东西。面对冲突和逆境,英雄最终取得了胜利,然后回到家里,成为了一个不同的自己。
好莱坞的导演和编剧们都喜欢看这本书,因为这里有人性的底层。如果你去拆解一下好莱坞的电影,就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英雄之旅”,比方《狮子王》《功夫熊猫》《星球大战》,都是这样的。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英雄。无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能走到今天,实际上都经历过了很多的挑战。小时候离开父母去上学也好,长大后离开小镇去大城市奋斗也好,每个人的成长史,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是一个个的“英雄之旅”。
哲学让人沉思
《打开》是一本哲学入门的读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下哲学的体系,这本书能够做到。本书作者周濂,大家可能不认识,但他的老婆刘瑜,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当然是题外话,再回到这本书上来。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哲学呢?因为人类是需要意义的生物。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思考的是升学,是工作,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中。但是,每个人都有静下来的时刻,或者遭遇挑战的时刻,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思考一些深度的议题,在这方面,哲学可以给我们启发。
这本书里有一章讲到了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古希腊是城邦国家,每个城市都相当于一个国家。其中,雅典这个城邦崇尚自由,它们有一个理念是,当统治者掌握的知识比你们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不稳定的结构,就容易出现专制。所以他们都让孩子去上学,上学就是为了对抗无知。
斯巴达就不一样了,斯巴达尚武,他们的孩子七岁就要去参军,从小就是光着脚跑步,把这个脚底下全都磨出茧子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对这两个城邦的公民来说,就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观念对人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了解自己的底层
开始接触心理类书籍,还是在麦肯锡成为合伙人的时候,当时要参加一个培训。最初我以为这个培训会有PPT,然后讲讲如何分钱的问题,结果并不是。当时有个培训教练,让我们不断地问自己,你的purpose是什么,你事业的底层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这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上面的这些大佬想的并不是如何分钱。麦肯锡到今年已经快100年的历史了,它能够活这么久,跟它的这种底层追问有很大的关系。
人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have,have是指我有什么;have的底层是doing,doing是第二个层次,从逻辑上,是doing决定了have,你做的事情决定了你有什么;第三个层次是being,这是最底层的,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决定了你会做什么事情。
对人来说,底层决定了上层。如果你的底层里面有很多的恐惧,或者说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别人劝你不要害羞,不要社恐,实际上是没有用的。
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开始大量阅读心理成长类的书籍,因为我想了解自己的“底层”。
有本心灵成长类的书叫《臣服实验》,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当时看得是泪流满面。在作者看来,臣服不是屈服,而是接纳,接纳生命的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当我们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之后,就会发现,最初以为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结果,到最后往往并没有遇见,反而遇见好的结果。
这本书我最早看的是英文版,看完后写了篇读后感,被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了,然后才有了中文版。可以说,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我还是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的。
力量从哪里来
刚才主持人问是不是精英都很纠结,我觉得是人都会纠结,也都会有恐惧和痛苦。如果遇到了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
我写了一本书叫《力量从哪里来》,其中分享了过去几十年,我在面对许多个纠结或者“不敢”时刻的应对策略。
比方我在书中提到的“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用的内心成长的工具。遇到纠结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问,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最终就可以搞清楚本质。当然,“五个为什么”是泛指,有时候可能需要问六个,有时候可能问三个就够了。
我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个案例,是我给孩子报表演课的故事。那是一个很高端的表演课,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做的,但孩子上了一次课后就不想去了,她说自己不喜欢。我觉得这不行,这么好的课程,你不喜欢也要去。后来孩子还是被我强迫去了,但是她一直都有抵触。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用“五个为什么”来反思这件事,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去上这个课?表面原因很简单,看上去这是最好的表演课了,当然应该去。但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问,追问到最后,我发现自己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不上表演课人生就输了吗?当然不是这样,是这种追问可以让我搞清楚自己的内心戏。
沟通是一个果
刚才主持人说,在出版行业,沟通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畅销书的主题。我觉得大家都跑偏了,沟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比方《非暴力沟通》,我觉得它不是一本讲沟通的书,尽管形式上它讲的是沟通。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沟通是一个果,它的底层是我们的“需求”。比方你因为谁的一句话生气了,真的是这句话让你生气的吗?不是的,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介绍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博士还命名了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豺狗模式,一种是长颈鹿模式。豺狗是什么?一种比狼还小的动物,目光短浅,性格急躁,有攻击性。长颈鹿呢,站得高,看得远,冷静,没有攻击性,是非暴力沟通的代言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多数都是豺狗模式,而不是长颈鹿模式,为什么呢?还是我前面讲的,你的底层是什么,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比方那些高僧,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很慈悲,不生气?并不是因为你是好人他才不生气的,是他自己的底层决定了他自己不生气。如果你的底层不是长颈鹿,你实际上是没办法做到非暴力沟通的。装也就只能装两天,随时都可能露馅。
与自我和解
有读者说《新世界》像是西方的佛法,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西方确实有不少心理成长类的书籍,读着读着就像是在读佛法,它们在底层上是有共通之处的。
心理学缘起于19世纪,但是人类对心理的研究却是有几千年了。比方佛法,就一直在向内研究人,《金刚经》让我们善护念,包括佛教里面的类似正念冥想的修行,实际上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我和解。
最后再回到读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其实就像资中筠老师第二本书的书名说的那样,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们一生都在做这两件事。
比方我们买的东西,都有一个说明书,写着这个东西该怎么用。但是我们自己却是没有说明书的,读书实际上是在寻找我们自己的说明书。
虎珀拾书专栏 直播预告
9月27日(周二)晚20:00-21:30 老喻:这10本书改变了我
10月12日(周三)晚20:00-21:30 蔡崇达:这10本书改变了我
10月19日(周三)晚20:00-21:30 这10本书改变了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