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于我,就是在寻找算法
虎嗅注:虎珀拾书是虎嗅新推出的读书直播节目,我们寻找各行各业热爱读书与创变的CEO和管理者,请ta以书为线索,分享自己被书点亮的人生。本文内容精编自9月27日未来春藤CEO老喻的直播分享,完整视频回放请点击链接。
我出生于1970年代,读大学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当时上大学还是包分配的,不过我没有好好读书,导致分配时没找到好的接收单位,被迫南下广州创业。
这是我年纪轻轻就拥有自己公司的原因,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高瞻远瞩。但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创办的“决策资源”,从一开始发展的也算顺利。不过你也知道,要想把公司搞好,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但我又是一个比较懒的人。
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想,在公司管理层面,是不是可以有一些自动化的设计,让自己不那么累。
这种自动化设计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就是 “算法”。这两年我写了两本书,一本《人生算法》,一本《成长算法》,如果你认为书名有点高级成功学的感觉,我想那主要是出于营销的目的。“算法”的概念,一点都不高深,你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可重复的东西。
如果非要往深里讲的话,“算法”可以理解成可复制的因果关系。我觉得,许多成功的事物,比方生命的诞生,经济的发展,背后都会有一种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洞察出这种因果关系,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或者说公司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书是制造幻觉的最小单元
我出第一本书,应该是在1998年,当时我已经创业三年,但在地产行业还没有什么声量。思来想去,我觉得出书或许可以帮我打开局面,然后就写了一本。
书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可以制造幻觉的最小化单元。如果你是一名读者,在书店,拿起一本书,一看封面特喜欢,一看价格49块钱一本,然后打六折买回去了,买书时的这种满足感是别的东西难以替代的。
另外,书也可以给作者带来幻觉。一个人,本来是个平庸之辈,如果他写了一本书,大家就会觉得他是个专家。别管他写的好不好,甚至都不知道他写的啥。可以说,我就是这种幻觉的受益者。我写的第一本书,《现代房地产经典营销全录》,定价300多块,然后卖了好几万本,你将卖书理解成我的第一桶金来源也可以。
对我而言,出书不但能够赚钱,它还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它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相信你。我就是以书为连接,把公司做成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产业链平台。今天看来,这应该是属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引流思维。
寒门贵子是伪命题
刚才主持人说,寒门贵子是个伪命题,我觉得特别了不起。寒门出贵子有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是制造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场景,要么是寒门,要么是贵门。另外,它还制造了一种人的处境上的一种你死我活,就是要么你贵,要么我寒,因为你贵,所以我寒。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特别害怕听到这句话,偏偏这句话又特别流行。
不过,流行的东西也会有一定合理性。从财富的角度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提供了全球罕见的崛起机会。其他国家,比方加拿大,我十几年前开始在那里生活,对那里的年轻人来说,要想暴富,或者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挺难的,很多生意都被传统的家族给控制了。
对于快速发展的国家,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如果用统计学的概念,它的方差会比较大,暴富机会的多,但是具体到个人而言,你不一定能抓住。但在发达国家呢,比方还是我前面说的加拿大,暴富的机会虽然没有,但是它的均值不错,你虽然不会暴富,但也不会太穷,它的下限不低,有点共同富裕的意思。
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贵子,不能说有钱就是贵子,当了大官就是贵子,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哪怕他仅仅是一个社区里面很受欢迎的人,我觉得他也算人生成功。成功定义多样化,我们的心态也会更好一些。
投资能力难以习得
刚才主持人问,投资书有很多,为什么推荐《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首先我觉得它的名字很好,带着美好的祝愿,放在书架上当个墙纸就值回票价了。其次呢,
这本书没讲投资技术,它讲的是一些人生哲学,这使得它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明显伤害。
不要小瞧了投资书的副作用,这几年我有个看法,那就是投资能力无法习得,90%的投资书,实际上是在毁灭我们的财富。为什么呢?我觉得就像教旱鸭子游泳,普通老百姓,平时有闲钱存个银行啊,买个房啊,也挺好的,即使不大赚也不会大亏。但是,当他听说股市三年十倍,抑制不住诱惑进去了,哪怕看过几本投资书,结果也往往是大亏。
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能里无法习得。为什么投资能力无法习得呢?我觉得投资有两个属性,决定了它很难被习得。首先是经验的属性,我们常说做啥什么事情都需要经验,投资所对应的经验是什么呢?答案是独立赚钱的经历。
我记得有一年,巴菲特股东大会,有个小女孩问巴菲特,想成为富豪最重要的是什么?巴菲特说,和学历也没关系,和家庭背景也没有关系,而是跟有没有在小时候独立做过生意有关系。当我把这个观点跟朋友分享时,总有朋友会拿路边摆摊小孩举例?我说,这些小孩是在受苦,不能算是独立做生意。
如果你在过往的人生中并没有过独立赚钱的经历,想在资本市场割别人,怎么可能呢?被割的可能性更大。这个是从经验的角度来说。
投资的另外一个属性是常识属性,常识这个东西,知道很容易,做到很难,这也是投资能力很难习得的原因。
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还挺好呢?因为它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方法,所以就不会害人太狠。相反,这本书大概有30%的内容,讲了一些投资人非常痛苦的时刻,这让我觉得它可能能帮到一些人。
活下来,别出局
《金融狂热简史》,讲了人类历史上的几次金融泡沫事件。我有时候会想,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泡沫,有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机制。举个例子,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曾经也很疯狂,但对于埃隆·马斯克来说,互联网泡沫其实是给了他发了一个特别大的奖励。正因为有了这个奖励,后面他才有资本去探索新能源汽车以及火星移民的业务。
当然,对多数人而言,我们并不是马斯克,但泡沫对我们而言,仍有两点启示,第一点启示是要活下来。第二点是别出局。
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因为泡沫来临时,赚钱的诱惑太大,想冷静都冷静不了。投资中很多简单的常识,需要吃过亏才能懂,它和人聪明与否没关系,只跟是否经历过有关。
有些人在金融泡沫中吃了亏,然后决定这辈子都不碰金融了。我觉得这种做法也太极端,我们通过吃亏获得的智慧,往往是可以跨越周期的。这次你吃了亏,但活下来了,下次泡沫再来时,你可能就能获得奖励。
万物皆概率
关于概率的科普书,加起来也没几本,如果你喜欢这个主题,我觉得都可以买回来看看。对于概率,我觉得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层面。
首先是计算层面,这个层面其实特别简单,加减乘除,从表面上看,初中数学就够了,这是叫概率计算。
第二个层面就是叫概率思维,你懂得概率计算,不一定有概率思维。举个例子,扔硬币游戏,赔率一赔一,假设你扔硬币可以做到60%的概率朝上,你会去玩吗?从概率上讲,你应该就去玩,因为期望值是正的,一直玩下去肯定会挣钱。
但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不会去玩,因为它还是有40%的概率是朝下的,这会使得这个游戏的波动性很大,大部分人是受不了这个波动性的。所以,概率思维,光靠看书恐怕也难以习得,因为它有一部分东西跟知识无关,跟人性讨厌不确定性有关。
不过,就概率而言,它仍然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有学者说,最该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一门课应该是概率,这点我特别赞成。好多学科,我们离开学校后就用不到了,反而概率思维,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反复用到。
几个月前,我们家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就是我们养的一只金毛狗丢了,平时我们把金毛放在院子里,也没研带它出去过,但有一天家人打电话说金毛找不到了。我就问,院子里都找过了吗,家人说都找过了,而且以前我们一喊它,它就会出来,这次怎么喊都没动静。
我想了想说,我觉得它还在院子里,你们再去找一遍。然后家人就在院子里又找了一遍,这次找到了。金毛被一个木板卡在下面了,由于被卡住,所以也发不出声音来,所以才会怎么喊它都没有动静,最后还是在消防员的帮助下救出来的。
救出来后,大家都特别好奇,问我为什么会认为狗还在院子里。我说很简单,因为狗两岁了,从来没有出去过,所以这次出去的可能性特别小。根据贝叶斯法则,我认为狗还在院子里面的可能性是90%,它跑出去的可能性,加上被人偷走的可能性,最多只有10%,所以,最好还是先找院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丢了一个东西,到处找都没找到,你应该再去最有可能丢它的地方找找,两遍不行就三遍,这里还是比别处概率大。
另外,贝叶斯法则还可以引申出一些基本智慧,比方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你应该去找帮过你的人,而不是你帮过的人。因为帮过你第一次的人有更大的概率会帮你第二次。
为什么看数学书
《无穷小》是本数学史,有网友说这本书看了也没啥用,的确是这样的,但我还是看了。
为什么看呢?我觉得应该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有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我忘记他名字了,他说造物主可能是一个数学家,因为在很多地方,数学对这个世界的解释都很准确,有可能造物主就是用一个数学方程式写出了这个世界。
第二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无用并非真无用,人类的进步实际上都有赖于无用的思考。《无穷小》这本书里面,讲到了很多无用的探索,后来都发挥了作用,这些故事读着就很感动。
第三个原因是,想了解一个东西,最好也要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这样你会更了解它。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谓的万物皆数的时代,经常会提到大数据之类的概念,我觉得,如果我们能追溯一下数学的源头,对我们理解大数据都会有帮助。
经典常读常新
二十年前,我看《魔戒》的电影,表面上看的是故事,实际上看的是特效。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数码爱好者,很早就在家里弄了一块大屏幕。所以,当时觉得《魔戒》的视觉效果特别棒,反倒是觉得故事一般,感觉得它是一个西方版的《西游记》。
但是今年,我又重新看了它一遍,这次的感受跟上次就很不一样了,包括对《魔戒》的作者托尔金的理解,也不一样。托尔金这个作者很神奇,他是参加过一战的,当时是个信号兵。战争时期,信号兵都是首先要被干掉的。经历过这种残酷性,让他的作品里,带有一种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也应该继续往前走的精神品质,我觉得这是特别宝贵的品质。
还有书中的那些独白,以前觉得太莎士比亚了,现在觉得真的挺棒的。可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每次读感受都不一样。
思考要抽象一点
我是学化工的,对哲学完全是外行。这次读《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散步》,其实就是想入门一下,这本书相当于把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都给串着讲了一下。
说起来,哲学也是一个无用的学科,和今天大家都比较喜欢的干货、方法论不沾边。但我还是挺喜欢读哲学,甚至前两天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挺鸡汤的对子,思考是要抽象一点,行动是要具体一点。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一个领域,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抽象思考,实际上也很难做出特别有效的行动。所以,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它形成了一种对于思考的自我审视。这本书有一个章节是讲休谟的,我特别喜欢,大家也可以去读一下。
复杂经济学是个缝合怪
《复杂经济学》是一个缝合怪,它把两个东西缝合在一起,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复杂科学,这样的一种结合有没有被科学承认我也不知道。
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挺值得看的,因为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强调的是叫均衡,但复杂经济学反对这个,它认为均衡、理性人假设都是传统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并不是这样的。
复杂经济学的出现,还跟今天比较流行的复杂科学有关。近两三百年来,技术上屡屡出现的颠覆性创新带动了经济的指数级增长,再加上复杂科学带来的新视角,很容易让今天的一些专家可以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
复杂科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也说不太明白。前几天我还看到有科学家在讨论这件事,一个科学家问另一个科学家,复杂科学的本质到底是咋回事?另一个科学家回答说,关键有两件事,第一个是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第二是反馈。蝴蝶效应就是这么来的,早期的一点小差距,后来可以带来巨大的差距。
互联网公司就符合复杂科学的描述,比方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从0到几亿用户,只需要几年时间,放在以前这是不敢想象的。并且,它们服务这么多用户,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它越来越强。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公司,就像生命一样,采用的是进化算法。这给了我一些启示,书中也有提到,让我觉得这本书还可以看一下。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说起决策,总是会想起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搭档阿莫斯。其实他们并不是搞经济学的,而是搞心理学,比较关注人的行为。
前面我们提到过,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至少可以假设成理性的,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做这种假设也不靠谱。因为人在本质上也不是理性的,反而更应该被看成是感性的。卡尼曼和阿莫斯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他们的身份是心理学家。
我觉得阅读这类书比较有趣,它们的描述更接近真实世界,我就是在这种理解下阅读《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的。
这本书对于决策做了一个完整的追溯,算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如果大家想了解关于决策的知识,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平时看书挑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概率,一个是决策。因为这两个东西跟现实世界联系的比较紧密,可以说是有助于我更好地取得成功。
当然,对于人生来说,如果一直追求最优解,极有可能会掉入一个陷阱,就是叫局部最优陷阱。再一个,人生也会比较无趣,甚至会变成一个比较无趣的人。
如果避免这种缺陷呢?可能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就像谷歌早期,它要求员工可以花20%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情,这种措施有利于避免所谓的局部的最优陷阱。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分一下,有一部分内容,我就是要追求最优解,另一部分内容,允许浪费,允许没有回报。这样,可能既有利于获得世俗成功,也不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无趣的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