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话媒活动(84)| 《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与故事性》读书分享会

话媒活动(84)| 《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与故事性》读书分享会

教育



《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与故事性》读书分享会


一、引言  


2023年7月1日晚,新闻2101班严诺晗、广电2101班王怡亭两位同学导读《Subjectivity and story-telling in journalism——Examining expressions of affect, judgement and appreciation in Pulitzer Prize-winning stories》一文,本次线上读书会由牛静老师主持。本次读书分享会是《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课堂教学外的延伸学习活动。


Karin Wahl-Jorgensen的这篇文章《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与故事性——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故事、判断和评价研究》发表在2013年第三期的《Journalism Studies》期刊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文社科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情感问题,以及情感(emotion)在新闻领域的地位。尽管客观性在新闻职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并且我们经常将不遵守客观性原则的新闻视为劣质和规范的“坏”民主(Pantti, 2010),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更局部化、情绪化和具体化新闻形式的核心作用。


本文通过考察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对如何准确理解新闻叙事中的主观性,以及这种主观性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会产生什么后果进行研究。借此,试图理解新闻中主观性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与客观性的实践一起、或是在矛盾中共同运作的。


二、文章内容  

文章摘要

本文研究了主体性在获奖新闻语言中的作用。本文对 1995 年至 2011 年间普利策奖获奖文章的一系列新闻类别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表明,尽管客观性的理想在学术和新闻辩论中继续突出,但事实上,获奖的新闻故事充斥着语言学家所说的“评价”形式的主观语言,以及情感诉求的叙事结构。然而,获奖故事的主观语言使用并没有直接或一贯地破坏客观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任何二元对立,以及相关的情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任何对立,都可能过于简单化,掩盖了新闻故事讲述的复杂性。

理论引入

首先,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客观性的策略仪式,即记者们利用一套关键的做法来表现客观,从而保护自己免受这一行业的风险,比如诽谤诉讼或雇主的制裁。客观战略仪式的实践使记者能够站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判断和感受之外,或超越这些判断和感受。关于如何实现这种策略仪式,塔奇曼提出:新闻记者把引用别人的观点作为一种支持证据。通过插话别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自己脱离了故事的参与,他们让“事实”为自己说话(1972,p668)。


其次,在新闻语言的话语动态层面,White提出明确清晰的判断往往被记者回避,或者只是以引用消息来源的形式出现,而包含在客观性策略仪式中的记者的声音或者是普遍的新闻表达(prevailing journalistic register)自然地掩盖了潜在的意识形态立场和主观评估的运作,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总之,客观性即使是一个有争议的理想,今天也已经被转化为一套新闻实践,作为一种战略仪式,在保护记者免受其职业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故事中消除他们的主观性,从而确保他们看起来不偏不倚,这是媒体运作的自由民主模式所要求的。但是这不代表新闻报道可以完全中立。由于语言固有的难以避免的主观,客观性理想是难以完全实现的。


不可避免的主观评价是记者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话语策略来进行精心管理的。这是一种和客观性策略仪式共同运作的情感化(主观性)策略仪式,它借鉴了客观性的一些做法,将情感劳动外包给新闻故事的主体进行,来叙述深刻动人的故事。情感化的(主观性)策略仪式是日常化、制度化的,但是因为我们对客观性的追求,它往往被忽略,只能构成了一套在日常新闻工作中看不见的默认规则。


关于这中主观性策略仪式产生的原因,作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做出如下解释: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通过对事件、事实和信息的重构和重组来讲述新闻故事。这意味着,“讲故事的人”比起客观中立的记者形象,在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参与要更多。其一体现在不同体裁,对主观性的强调不同。一些特定的体裁比如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软新闻”,会更加强调主观性的故事讲述。其二,在新闻框架(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处理时遵循的一种特定原则)之下,记者所写作的新闻总是“选择感知到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他们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以促进特定的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德评价和处理建议”。那么记者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渠道、一个中立的事实载体,而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重新安排、塑造现实的过程中构建现实。


从新闻实践的角度来看, 新闻实践中存在反对传统的“客观”报道风格的分支流派。比如新新闻(New Journalism)、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文学新闻(Literary Journalism);它们大多主张将主观性作为核心,强调报道的文学性、记者的积极参与和主观判断,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置于中心,推动受众对主题更好的理解、实现更大的公共利益。尤其是新新闻学和文学新闻运动,突出一种更主观的文学性风格,这种风格积极地让记者参与叙事,并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的性格放在中心位置。


研究问题的提出

通过检验普利策获奖新闻故事,研究如何理解新闻故事讲述中的主观性以及这种主观性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会带来什么结果。研究也试图理解文中所定义的主观性是如何同客观性的新闻实践共同或是在矛盾中运作的。

研究方法

首先,作者创建了新闻叙事中的主观性分析结构。作者认为,主观性在新闻语言的这几个层面上运作:

①在语言中直接起作用,涉及语言学家所说的话语评价:从个体角度的评价使用,到对环境、事务和个人的详细描述与评价的使用;

②体现于叙事过程:没有明显地使用主观性的语言,但是采用了充满戏剧性张力的叙事策略,比如详细的细节、对比并置和人格化的故事讲述,这会带来特定的“preferred reading”(意为受众直接从叙事文本中获取传播者想要传播的意义,即根据编码规则来解码信息)这种戏剧张力的表现常常基于共同的规范性假设,比如偷窃在道德上错误,关心爱护是正确;

③在新闻的文本之外,新闻叙事是基于对受众特定情感反应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来自于他们对于主题(subject matter)的投入。


基于此,本文借鉴了叙事性新闻研究和话语分析相关的方法及前人的经验,在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中选取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并将主观性话语评价分为:

①Expressions of affect (eg. 健康专家们都惊呆了)

②Judgement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eg. 年长的人会更加宽容)

③Appreciation , or the evaluation of objects (eg. 热闹的营地)

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选取的样本编码并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样本范围为1995年-2011年一系列的普利策奖获奖文章。在具体的样本选取中,作者在被普遍认为采取客观性理想的文章和系列报道形式中选取,包括调查性报道、国际国内报道、解释性报道、专题报道和公共服务报道。排除了从主观出发的体裁比如社论、评论、批评等。由于奖项在颁发给各个作品时考虑的方面有所偏差,所以作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每个获奖类别的第一条获奖报道,共抽取101篇。


内容分析方法中的具体变量包括获奖新闻的体裁、年份、主题、报纸基本信息;但重点是主观层面在报道微观上的运作形式,所以作者在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关注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个人和物体的评价如何在新闻文本(体裁)中进行,并对评价理论进行了修正。


作为补充,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主观性的评价是如何在宏观,也就是整个新闻叙事的层面上进行的。研究者探究了主观性评价的具体案例是如何在构建叙事和帮助群众理解事件上发挥关键作用,并使用样本中选择的说明性示例来展示其中的复杂性。


研究结论

在分析之后,作者主要围绕两条关键词给出了研究的结论。

首先,是关于评价与讲故事(Appreciation and Story-telling)。作者基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编码结果,给出了以下两张表格:


表一 记者和信源在新闻故事讲述中主观性表达的存在


表二 在记者给出的评价中,被评价的对象是什么?


从表一我们不难看出,在传统的新闻体裁中,普利策奖的获奖新闻严重依赖于使用主观语言,尤其是评价(appreciation)的形式。


此处的评价(appreciation)指的是对客体质量、属性的评价,是最常见的主观性表达形式。实际上,作者呈现的此类评价未必与客观性的规则相违背,其可以被视作是纯粹描述性的表达。当然,有时记者的这类评价也代表着对于新闻报道主题或是个人清晰明确的评估,对于新闻故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主观性的评价和叙事在实质上迥异于客观性的策略仪式,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优秀记者辛勤工作生成的认知权威性是可以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这就是不言自明的叙事的力量。这是在说,当记者拥有了充足的地位、能力等文化资本时,他所做出的主观性评价是能够被读者顺其自然地接受的。


以一篇赢得了2003年普利策专题报道奖的新闻为例:

They have a bleak future. He and Belky are not likely to finish grade school. Lourdes cannot afford uniforms or pencils. Her husband is gone.

此处的 “a bleak future” (黯淡的未来)就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如表二所示,这是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最常见的评价对象——抽象概念,大约占了44.6%的比例,其余的评价对象还包括具体的事件或事物、组织/公司/国家、抽象的过程。


尽管获奖报道大多存在着记者的主观表达,但是在专题类、国际性和深度报道(更接近软新闻的体裁)中要比国家报道、公共服务报道(更接近硬新闻的体裁)中更容易出现。且国家和调查性报道比专题和解释性报道更多地利用来自信源的引语。也就是说,一些类型的新闻体裁会更允许、认可包含主观评判的新闻叙事方式。


接着,作者从信源与记者两方面对评价进行了分析。

对于来自信源的评价,第一,作者认为,信源表达情感时,表达的是他们自身的情感,这是外人无法辩驳的。所以他们的故事、基于这些故事的引证,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观性策略仪式的要求的。


其次,信源对于事物的评价往往更容易引起争论,但是这又与客观性的策略仪式相辅相成。比如,在一则关于“开车使用手机的危险”的获奖报道中,作者引用了来自专家的话语来说明应该禁止开车使用手机来降低危险,同时又引用了相关组织发言人的反驳来说明在手机广泛使用后,事故发生量并没有增加。二者的观点彼此之间形成了制衡。塔克曼将这个过程描述为“呈现冲突的可能性”以实现客观性策略仪式。


也就是说,信源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所表达的评价实际上和客观性的概念是一致的,是构成传统客观新闻的工具的一部分,而非直接意味着主观性的传达。

对于来自记者本人的评价,作者认为,记者的评价在塑造受众情感反应上起核心作用。


以2009年《洛杉矶时报》获得普利策深度报道奖的一则系列报道为例:

The Los Padres is one of the most forbidding places on the West Coast to battle a wildfire.The terrain is folded and twisted into razorback ridges and steep canyons. Much of it is cloaked in dense chaparral that burns with ferocious intensity.

这一段文字并没有任何引用自信源的评价,单纯通过记者个人的感官体验来描述事实,为森林大火描绘了生动的景观,构建了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张力。这种主观的评价给予了读者切身的临场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后,作者围绕第二条关键词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判断、情绪渲染和情感劳动(Judgement, Affect and Emotional Labor),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个体的主观判断(无论来自记者还是其他人)往往是为了建立信源的可信度或是引起共鸣;

②当做出主观性评价的时候,这些评价在大多数案例里都是负面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77%的记者对于情感的讨论都是负面的。哪怕是正面的,也通常是用于铺垫、欲抑先扬;

③正面的评价与后面的逆转预示着戏剧性的紧张,它起到了更大的叙事目的,更能调动观众投入的情感;

④这些评价起着关键的作用,进行着情感劳动,使观众与文字产生情感的连接,让他们自己似乎也参与到故事之中,是新闻现场的旁观者。


以1997年《巴尔的摩太阳报》获得普利策专题报道奖的一则报道为例,报道一开始描述了一个叫小约翰的男孩“聪明、爱冒险、快乐、健康”,之后,他平凡而快乐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小约翰开始很难集中注意力,他的笔迹飘忽,会在做事时出错。由此,报道引出了小约翰罹患了一种致命的疾病。


这篇论文表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通过主观性的评价话语,为强调故事性的新闻形式提供了机会;而获奖记者在寻求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时,往往会持续地、压倒性地利用这种机会。


尽管客观性的理想在学界和业界的争论中一直很突出,但是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充满了主观性的语言以及情感诉求的叙事结构。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实际上,主观性的机制有时也符合客观性的战略仪式,但不可否认,有时也会与客观性要求发生冲突。


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客观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以及客观性如何与新闻领域的文化资本相互作用有一个更动态的理解。


我们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分析记者复杂的叙事工具,因为新闻不只是技术性的写作,它涉及对叙事风格和报道实践的不断妥协和争论,其形式和风格是动态、变化、流动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但其中的主观性表达始终是一种深层次的工具,并以文化资本巩固和验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完成对论文的阅读之后,两位同学从文章内容和主题出发,继续延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方面,他们从记者的主观性表达影响程度出发。在新闻传媒领域,记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资本(资历、学历、技能水平等)可能会通过构建个人的权威性,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文化资本积累程度较高的记者在报道中发表的评价更可能突破客观性战略仪式的叙事规则,影响到新闻的客观性。同时,结合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他们思考了自媒体从业者进行传播时主观性表达的影响。他们说:“比起新闻从业者,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非业界的内容生产者,比如自媒体从业者在内容中,尤其是事件性信息发布中的主体性表达。自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处于网络意见领袖位置的自媒体,通常具有较多的粉丝量、影响力,在本领域内积累了较高程度的文化资本。当他们对一件事情进行叙述、表达的时候,对流量的趋向也会让他们更容易使用主观性的语言去吸引受众、调动情绪。但在这个过程里,就可能对事件的原貌造成破环,影响大众的判断。”


另一方面,他们思考了记者的主观性评价所带来的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记者的主观性评价可以分成显性的主观判断和隐性的语言预设。前者指的是记者在报道中对事件的选取聚焦层面自觉或不自觉带入主观预设,客观性和主观性没有得到调和,从而形成了矛盾;后者则指除了要注意文章中直接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还要警惕他们使用的字词中隐含的主观预设。不恰当的主观性评价可能会引导:舆论风向、牵引大众情绪。


新闻从业者应力避在报道中观点先行而遮蔽了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在报道中只叙述事实,不以个人口吻对事实加以评论或对事实的性质作出判断,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同时,引述记者以外的观点、意见和评论时,也应与自身的叙述明确分开。



《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与故事性》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严诺晗、王怡亭两位同学在《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任课老师牛静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阅读。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这门课程由牛静、周婷婷、王昀、徐迪、刘锐五位老师组成的教师组共同讲授。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校级本科专题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以新闻传播理论课的改革为实践对象》(编号:20222191)的教学实践活动。


撰文:严诺晗、王怡亭

排版:王怡亭

审校:牛静、卢奕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话媒活动(83)| 《人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线上读书会《新闻女王》徐晓薇:戏内斯坦福学历造假,戏外却是妥妥的大学霸!穷寇莫追!海外法律之自我防卫与故意伤害每张票立减30元,2024上海春节优惠观影2月9日正式启动(附详细优惠攻略)[皇帝是我]从圣经女士师底波拉谈起北京两会 | 《新京报》报道许泽玮代表建议:完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 畅通到达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做到有故事性的剪辑?【下周活动】麦当劳6折起、奢侈品私享会、新加坡艺术节、新春活动都来了适合孩子们读的英语新闻报刊,就选它!尴尬!新闻报到"亲生爸贪污受贿",美主播急交棒给同事七大策略规模以上机构2月业绩快报:主观股票多头策略时隔2年重回榜首The Intercept:时报关于哈马斯以性犯罪为武器的报道是虚假报道吗《新闻女王》中的他突然去世!刚向女友求婚成功,本来10天后要过57岁生日四十年,弹指间…【晚安故事】小棕鼠的秘密行动(1)经纬portfolio新闻速递(2023年Q3-Q4) |【Matrix News】做豆腐《新闻女王》,边骂边追以城为钥,解码古代中国 | 许宏《城的中国史》新书分享会私荐||百元ZARA配几万块的大牌珠宝,《新闻女王》里的港女上班LOOK叶锦添 x 贾樟柯 x 安娜伊思·马田:《凝望》新书分享会私募二月报:A股触底反弹,主观股票策略领涨【北京美国中心活动】青少年心理健康讨论分享会,1月25日,星期四,19:00-21:00与故乡握手言和这一次,从女性的视角“凝视”男性叙事:李翊云《我该走了吗》新书分享会回顾活动预告 | 黄文旭:域外法律与案例检索实战分享线上读书会报名中国牛娃“标配”!这份顶级新闻报刊,全面助力6-12岁孩子的阅读写作廖碧兰油画:我成长的故事 Dragon’s Daughter - 3再次"出圈"!百亿量化私募2023年表现抢眼,但量化和主观却拉开了差距……【上海线下活动】前瞻2024·新书《突围》分享会久违了!年底的累被《新闻女王》一洗而空!《新闻女王》变美心机太绝了!个个都戳到打工人心巴上~廖碧兰油画:我成长的故事 Dragon’s Daughter - 4《新闻女王》大热背后,TVB同样步入改革深水区数智领航·智启未来!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2024年“金种子计划”校园招聘重磅启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