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秘密,藏在这些细节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大地东方兮,汤谷之上。巨树扶桑兮,居水中央。”音乐剧《三星堆》这样描绘成都的起源。它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的宝墩文化,再孕育出独特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尤其独特的是,建城2300年以来,城址和名称从未更改。
两江环抱、三城相重、龟城走向的城市格局,形成于汉唐时期,几千年未曾变化。这种不变在变动的历史长河里,本身就有某种异质性。而永不停歇的移民又带来勃勃生机,形成一座古今交融、动静交织的城市。
成都的幸福感,并没有大开大阖的框架,而体现在细微之间。例如你进菜市场买根葱,摊主不一定收钱,买一个土豆,很可能直接帮你把皮削掉。这种体贴和细微里,有天府之国的富足打底,也有这座注重品质的城市长久以来的生活哲学傍身。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的成都菜市场,某种程度上就是成都的缩影。
成都人的文化基因还体现在“七嘴八舌”上,他们渴望言说,渴望寻找生活的意义。喝一杯茶有意义,他就去喝茶;晒太阳有意义,他就起身晒个太阳。每个人的意义又聚集起来,形成对生活、社会的关怀,看似是自我的,实际上是共同的。
成都就这样成为一座包容的城市,无论老成都人,还是来寻找梦想的新成都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我。
文|夏孚湘
编辑|王菲宇
成都生活的缩影,在公园和菜市场
律师刘海平第一次在成都绕城绿道骑行是去年的3月份,他和骑友来到了锦江区和龙泉驿区交汇的三圣花乡附近。春风和煦,绿道上的樱花也开了,让他觉得身心舒畅,自此爱上了在绿道骑行。每到周末,他都在靠近青羊、金牛和新都三个城区的绿道上骑行,骑上五六小时,一周的疲惫都缓解了。
到了12月初,刘海平终于绕着绿道骑行了一整圈。那是个大降温的日子,平均气温从十几度降到了个位数,他的骑行搭子却建议他挑战一次。他告诉刘海平,一个人可能坚持不下来,但如果有人在一旁鼓励,同甘共苦的感觉会让人有力量坚持下来。
他们从郫都区的犀浦出发,顺时针经过龙泉驿、锦江、高新、武侯。下午四五点,全程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气温低,没有阳光,疲惫仿佛到了顶点,刘海平几乎要放弃了。最终说服他的不是自己,而是锦江、龙泉驿一段骑行的同伴和跑步、散步的市民。这些不畏严寒的人,让刘海平感受到成都人骨子里坚韧不服输的一面。
成都天府绿道的金黄色花田
来源:视觉中国
成都人口中的“绕城绿道”,是天府绿道的一部分,全称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目前绿道沿线绕城高速一圈,全长100公里,上坡下坡各20公里。因为骑行难度不大,2022年开放后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骑行。以绿道为线,沿途共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公园、锦城湖、三圣花乡等121个特色生态公园,不仅强身健体,还能欣赏美景。成都所有的天府绿道全部建成后,将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架构起整个城市,涵盖1920公里区域绿道、5380公里城区绿道及9630公里社区绿道三级绿道体系,也是全国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
绿道上打卡者最多的地方是成都环球中心,背靠锦城湖湿地公园,这里是成都公认的“夜跑首选地”。另一处是三圣花乡到青龙湖附近的地段,春天时沿途有樱花、桃花,鸟语花香,也是刘海平常去跑步的地方。一段坡道连接几个弯道,跑完陡坡,有一种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夏天晚上,能听到水塘里传来蛙声,让他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所见所闻。到了秋天,两边是满满的金黄色,又是另一种丰盛的喜悦。
“绕城绿道”串联起多个特色生态公园
来源:视觉中国
成都人的生活当然也离不开美食。2014年7月,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访华。第一站来到成都,她马不停蹄就赶到了菜市场。花5块钱买了一袋郫县豆瓣酱,还在干杂店里买了海椒面、八角香料,拎着“战利品”,默克尔来到川菜馆,跟厨师一起做了一盘宫保鸡丁。某种程度上,菜市场代表了成都的城市气质:快耍、慢活、安逸、巴适。
一个四通八达的菜市场,某种程度上也像是一个城市的微缩图景。这里有摊位和十字路口,也有陌生人的相聚和交集。声音艺术家曹羊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在前几年刚刚搬来成都。在曹羊成都住所的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菜市场。每天早上,很多老乡会带着自己种的菜、挖的笋、采的蘑菇来卖。作为一个几乎每天都要买菜做饭的人,曹羊对全国的很多菜市场都熟悉。在他看来,论丰富多彩,成都菜市场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因为食材丰富、摆放美观,更因为成都人天然的乐观和细腻,让菜市场中流淌着快乐的氛围。
成都菜市场中流淌着快乐的氛围
摄影:饼子
去年曹羊接到在菜市场里进行声音艺术创作的邀约,他拿着设备来到益民菜市场长顺街店,采样了很多环境声音元素,但更多的还是人的声音。在他看来,来逛菜市场的是人,带着每天吃什么的提问。菜市场交响曲里的最强音,也是人身上顽强、积极的生命力。
把自己设计进去,让微弱的声音被听见
位于玉林东路社区的童年秘密档案馆
来源:Childhood Secret Archives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的《成都》将玉林街区的悠闲带到了大江南北。然而在胡燕子的心中,比起“悠闲”,“包容和创造性”是玉林东路社区更显著的性格。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会觉得社区工作就是填表、做分享和社区走访。但她在玉东社区却看到极具创造性和包容度的丰富的社区活动,人们既可以在这里通过音乐了解特殊群体、也可以和邻居一起排演戏剧讲述自己的故事,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戏剧导演、社会学家……各类专业的人都可以把社区作为自己的研究创作场域,开放性的和居民互动、和城市不同社群交流。
这种丰富性很大程度上要来自杨金惠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魄力。杨金惠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成都,这座城市成了第二故乡,她在这个社区工作二十多年了。
从2005年开始,玉东社区就一直推动儿童友好、儿童保护。那时全国还很少有城市正式提出“儿童友好”的概念。而玉东社区从一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国家级项目试点开始,希望在社区场域推动儿童权益保护。持续至今,儿童视角、儿童优先的基因留在了社区。
玉东社区用“一米菜园”推动孩子们建立友谊
来源:玉东社区
2014年,玉东社区开始引入了艺术元素进入社区,用零门槛的艺术为儿童赋能。希望孩子们能把艺术当作游戏。杨金惠相信,艺术应该是日常表达,而不应该产品化,“人人都可以用艺术来表达”。玉东的童声合唱团从来不用考,无门槛、无歧视。从3岁到12岁,甚至更大都可以加入,自闭症儿童也能享受一起歌唱的乐趣。
童年秘密档案馆里,越来越多人来到社区参与公共活动、关注儿童议题
来源:Childhood Secret Archives
2023年夏天,杨金惠和同事们又有了新的想法。玉东社区面向社会发起“孤岛留声机”行动,计划招募100名青年志愿者、访谈100位社区中的老者。“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负重前行,这背后的多样性是可以被看见、被听到的。”
智慧的社区,是所有人的家
2019年,玉林东路社区发布召集“社区规划师”的海报,设计师张唐主动去报了名。经过实地调研,她发现玉东社区是一个房屋老化相对严重、老年人较多、特殊人群服务问题相对突出的地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这个问题困扰了张唐很久。后来她有了答案。社区里有很多老人,出行不便。她就针对老人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适老化设计之后可以向更多人群兼容,服务残障人士、小孩和所有人。后来,她在玉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设计了一条宽2米、坡度为8度的无障碍通道。
社区广场上举办的乒乓赛事拉进了邻里关系
来源:一介YIIIE
2022年,玉林东路社区计划进一步升级空间,这次杨书记邀请策展人胡燕子负责空间前策、展览与导视,和张唐一起完成了社区的公共空间再升级。舒适感大幅度提升,路更平,空间更开阔了;可展示内容越来越丰富,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更强了,外部来访者也越来越多。
2023年秋,成都双年展社区平行展《重返生活》中,王笛、王亥两位老师在社区的讲座挤满了人,有远道而来的研究者,也有本社区的老居民
来源:胡燕子工作室
玉林东社区从来不缺坐的地方,也不缺公共生活。青年电影院供大家申请放映有意思的电影,小巷中还有书店、咖啡屋、艺术展区、图书馆,还有一间助老的“李姐爱心理发店”。去年秋天,胡燕子邀请历史学者王笛和设计师王亥来玉东社区做讲座,谈成都的公共空间与市民生活,吸引了一百七十多人参加。两个“成都娃子”摆龙门阵,很多住在附近没报名的老人,吃完饭过来遛个弯,意外听到了有意思的讲座,就停住了脚步。
社区是所有人的家,这一理念已经扎根在成都社区。2010年左右,成都推动了院落居民自治,希望从院落这一社区最微小的单元开始,居民能够积极参与,自己做主。2013年,成都专门设计了一项公共服务资金,政府提供资金,让居民自下而上地寻找公共议题、公共服务。从老旧社区改造到精神层面社区建设,在十几年间,成都社区微单元层面实现了覆盖地域、焦点、兴趣等多面向的自组织体系。
社区里的几位叔叔阿姨在广场演奏着巴扬音乐
来源: 一介YIIIE
作为城市基础细胞,社区是城市里最小的幸福生活共同体。而现在,这些共同体又被植入了智慧因子。2022年11月,成都的“社智在线”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上线,涉及了千万级市民用户体量,以及2.5万名社区工作者使用的“社智在线”操作系统。
在成华区杉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屏上,有一个1:1的数字孪生:在静态建模基础上叠加摄像头、传感器等智能感知设备,上传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实现了域内各类重要体征指标的集成汇聚,构成了1.2平方公里内物理社区中的人物、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的动态画像。
这是成都智慧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区数据库作为智慧社区数据运营支撑,多个自定义功能组件,社区可以自定义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杉板桥社区数字孪生平台就聚焦治安、消防、环保、城管、交通、养老6大领域,打造了噪音油烟监测、电瓶车入电梯管控、独居老人服务等26个智慧治理应用场景,这些都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将预警装置安装在商店底商的抽油烟机上,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从检测到预警的整个过程,提醒商家并通过“慧勤务”平台通知工作人员,这让杉板桥社区实现了零油烟投诉。
从城市心脏“灯下黑”,到包罗万象的生活舞台
爱生活、会生活,这是李卉对成都人的第一印象。李卉是纬图设计的创始合伙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十几年前,她自驾去川西旅行,一路看到的都是成都人的小奥拓,长长一串车配合得十分灵活,一下排成人字形,又迅速变成一字形,就像训练有素的车队,令人惊叹。
李卉再次感叹成都人生活的态度,是在事务所承接成都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之后。猛追湾位于成华区,和太古里隔府南河相望。这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工业著名,区域里居住着十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和工人。时移世易,府南河像分水岭般截然分开时尚的商业区和褪色的工业社区。
在河的这边,一条双向车行道临江,大概7米宽,没有人行道。两边的一楼没有太多商铺,住户们普遍加上防盗网,建筑外墙剥落。街道空间没有物尽其用,顺水推舟地变成了停车场。树底下是密密匝匝的灌木丛,完全不像城市中心区域的疏朗。
更新改造后的猛追湾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纬图设计
2018年,成华区启动了围绕滨河地段1.68平方公里片区的更新改造计划。项目本意就是让这片位于城市心脏的“灯下黑”区域焕发生机,让生活重现烟火气。考虑到这里曾经是工业区,纬图设计团队一开始有些犹豫,老旧厂房要不要设计出工业味道呢?干净、大线条、带着重金属感?这么做好像合理,却很难做出烟火气。
就在项目启动的同期,成都市启动了老城区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核心理念是“万巷更新,予一巷以万象”,以“八街九坊十景”为抓手,打造市区内42条街巷,以此串联周边社区、老旧院落、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系统推进社区、街区、片区的整体活化。作为“九坊”之首,猛追湾被定位为新一代市民休闲区。
猛追湾的市民气,从跳广场舞的阿姨身上就能看到。桥头一队,别处还有几队。观看者很自在,坐在树下或者台阶上阿姨们斗舞,路人们人围观、拍照。他们越看,阿姨们跳得就越开心。纬图设计因而心里有了概念:“设计最后的核心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社区应该是保存记忆和生活的容器,进行当中的城市生活,像蒙太奇一般存在。
从跳广场舞的阿姨身上能看到猛追湾的市民气
来源:纬图设计
初来乍到的游客,很难画出改造后猛追湾的平面图,这里蕴含着丰富的魔幻感。它是生活的舞台,清早老人们聚集到这里,下午孩童在河边画画。傍晚时“铲屎官”们一起聊天,衣着时尚的年轻人翩然走过。这边吃辣的,隔壁就是各式各样的创新甜品店。
街头空间拥挤但有序,多层生活堆叠起来,像源源不断的信息流。香香巷街头到街尾的几家商户,基本保留了之前的老店面。短小的巷子集合着众多显眼的招牌,霓虹灯与古雅灯笼堆积在一起,恍然浮现宫崎骏电影的奇妙世界。从香香巷到望平坊的八角形门洞,也是从前的。大叔操持的小小理发店是精心保留下来的,不远就是精品咖啡馆、日咖夜酒的店铺。
夜市灯火源于老旧社区的自发,格外有烟火气。兔头,自贡菜,又咸又辣的,全是重口味地方菜的典型。街面外摆伴随着随心所欲、自得其乐,这是成都生活的精髓。高低差解决了外摆的尺度,形成了整条街的趣味。
香香巷里集合着众多显眼的招牌和随意的外摆
来源:纬图设计
建筑底部,一条5800块小液晶屏造就的时空隧道连接了望平坊与滨河路,6米高的原子镜光影迷离。镜面的折射表达了“穿越时空”的期望,也反射着历史和记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都诞生在这里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还有凝聚几代人光荣与梦想的光纤仪器厂、刃具厂、纸箱厂、纺织厂。40多年里的十个“第一”,都记录在沿府南河的横向时间轴。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能读到“1953”数字屏背后恢弘的工业史,还有如今丰沛而悠哉的生活。
有旧时工厂街巷的铁锈,亦有未来科幻的流光
过去几十年里,成都为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被大家称为“科幻之城”。
在成都科幻馆举行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90后”科幻作家海漄《时空画师》获得了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这也是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科幻不仅存在于想象与文学。新科技不断从幻想进入现实,走进城市和乡村,走进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中。虽然“安逸”一直深入城市气质,但是成都从来不墨守成规。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成都的产业布局从不保守,过去十年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从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到京东方,成都一直是“IT西进”的引领者。2023年,依托国际航空经济区、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临空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在成都东部新区集群;2023CEC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在成都天府国际赛道举办,蜂巢能源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首款325Ah储能电芯产品在10月下线;中科翼能燃气轮机试验测试中心和制造基地项目将完成首台燃气发生器验证机的整机组装并点火试验运行……围绕着航天、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条产业新赛道正在起飞。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举办
来源:视觉中国
行走在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北大街,道路两侧郊野公园郁郁葱葱,恐怕难以想象,脚下有一座如地下城般的地下管廊。在路面下方十几米,地下综合管廊集中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多种工程管线。与传统的地下填埋相比,管廊的建设既能提高市政管线维护效率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也能打造有序舒朗的公园城市地上景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让过往城市里被戏称为“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的井盖与半空线缆不见踪影。
2016年,成都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规划了“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开始以 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以天府新区核心区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工程(二期)项目为例,项目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包含8条道路及附属综合管廊,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综合管廊、桥涵、绿化景观等市政附属配套工程,道路总长11.11Km,综合管廊总长10.95Km。项目建设历时三年多,于2020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今年2月底,历时345天建设,由成都天投集团组织建设的科学城北路综合管廊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是西南地区最大规模暗挖综合管廊项目。
天府新区综合管廊项目群如同一座地下城
来源:天府新区
作为PPP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只是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第一步,如何实现管廊高品质、安全运营才是关键。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是一道没有答案可以参考的难题:综合管廊建成后辐射区域广,直接影响人群超十万;入廊管线类型多,涵盖给水、污水、燃气等,运营难度较大。
成都天投集团项目负责人罗李陶介绍道,新区综合管廊分布范围广、管线长,所以在综合管廊总体规划设计时,按分区分片实施进行了提前考虑,最终实行三个层级的总体管控,综合管廊内设有子系统、汇集到分控中心,再汇总至总控中心。考虑到后期的运营管理,管廊在建设中就预留了位置、加入了智慧化的考量。机器人可以随时在管廊中进行巡检,每个分控中心各自拥有管理人员,通过分控中心发现问题,直接派人去点位检测管理就可以完成任务。
综合管廊通过分控中心和机器人进行检测管理
来源:天府新区
比起科幻小说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无论是社区微单元的建设,产业的布局,还是地下十几米的阡陌纵横,从城市的网络到单点,这些新面貌回归的依然是成都的“里子”,真实的生活。如科幻作家光乙在科幻大会期间写下的字句,“有旧时工厂街巷的铁锈,亦有未来科幻的流光”。
*栩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排版|俞冰如
审核|王菲宇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