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考资料 Part-2
并没有鸽。
今天这篇推送的可操作性很强,特别是新手,按我这个来,能立竿见影地有效理清你找参考资料(图片)的程序。
“找参考图”是一门技术活儿,流程科学的话,不但可以给你节约大量时间,也可以辅助排除构思初期不适用的想法,或者把合适的想法给高效地可视化。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要点:
1.怎么决定选择/使用哪些参考?
这要求你在创作初期就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创作思路——比如在这个创作中,你最希望表现的“点”,或者最有感染力的对比各是什么等等,这方面我在 Part-3 里具体说。
2.怎样利用流程编排找到的参考图片?
可能有人会说,参考图片还需要“编排”吗,建个文件夹往里一丢不就行了——不行,这样会导致一大堆的问题,比如:
参考图片越找越多,但最终好像多数都用不上;
浪费一大堆时间在找参考上;
有些参考图一开始给漏掉了,结果画到一半,中途不得不停下来继续找;
找到的各种参考其实放在一起显得很不搭,但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
再一次遇到类似的项目时,似乎又要重新找一遍内容接近的参考;
……
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上问题,是应该整理一下你找参考图的流程了。
PureRef
无论你是用 Windows 系统还是 Mac 工作,在参考图片的编排上,你都应该考虑使用 PureRef 这个软件。
这是它的图标
由于这不是一篇 PureRef 的使用教程(网上超级多教程,基本上秒上手那种),所以我只简单说一下它的功能:
PureRef的界面
这个软件就像一个展示板,你可以把你找到的图片拖到它里面,然后对图片做移动、旋转、缩放、镜像翻转等操作,按自己的想法排列图片,也可以对图片去色观察,窗口有前置和锁定功能,甚至界面还可以调成半透明方便描图……最后,它能保存成一个独立格式(.pur)的文件,像一个文件夹一样方便以后调用。
我的参考图编排流程是基于 PureRef 的。
参考图片编排流程
不啰嗦,直接说流程:
确定1个构成参考;
确定初步草图;
确定1-3个塑造参考(值的参考);
排版,确定第一轮的信息参考;
推进画面;
确定第二轮的信息参考;
推进画面,按需循环推进。
分别讲一下
1.确定1个构成参考
要点1:由于构成参考决定了整个画面的构图和衬托关系,你必须在第一时间就把它定下来。
构成参考后续大概率是不会再做大的改动的,因为总体构成的变化,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光影色彩塑造等方方面面,如果后期改了大构成,会导致你不得不被动地去更换塑造参考——如果基础不好,你可能就控制不住画面了。
要点2:构成参考绝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1张。
不要纠结于好几个好的构图或者构成参考,然后把它们全部下载下来,没用的,以我的经验看,最终你往往只会用一个。而且,如果经验不足,你试图混合多个构成的结果,会使构成变得很糟糕。
构成参考可以是各种形式:
可以在3D里简单地建模,找到一个基本方案:
也可以来自现成构成不错的照片:
但是,要记住,此时不要被画面里的细节给带跑了,就算这张图实际的内容和我们的创作完全不一样也没关系,此时我们最主要是找到“形式”或者“衬托关系”而已。
2.确定初步草图
不管你的手绘能力如何,我都建议你——先画一个草图,因为只有你动笔画了,你才能确保大部分重要元素经过大脑思考至少一遍,这对于你接下去有针对性地找各种信息参考都是有好处的(否则你会觉得“怎么样都可以”,然后无限纠结)。
初步草图可以是线稿:
也可以直接是黑白分阶图:
这个草图是我临时随便画的,看个大概
但如果你的经验不太丰富,最好是先画一个简单的线稿,然后结合上一步里的构成参考,先推一个黑白分阶图出来。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先试探一下自己的构思是不是成立——此时没必要找细节上的参考,你只要按你大体上想的感觉来做就可以,比如中景有个建筑,用基本几何形或者几何形的组合就好,展开原生的想法去画草图。
如果你的基础很弱,画的是基于一张现成图片的半创作(比如70%临摹30%原创),我也建议你走一遍上述这种“线稿—黑白分阶”的程序,花不了多少时间,但能有效地减少“不经过思考抄像素”的不适感,而且也算是提前补补构成思维。
3.确定1-3个塑造参考
注意,如果你希望降低创作难度,可以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把构成参考和塑造参考确定为同一张图,也就是基于“全局参考”来创作。
那么这一步和最初“确定构成参考”可以混合起来作为真正的第一步,但是(线稿—黑白分阶)这个程序我也还是建议要有。
上一期中这位同学的就是一个基于全局参考(左图)创作的好例子
如果是完全创作,此时你需要一些值的参考,帮助你把基本的明度关系、色调、和基本氛围给定下来。
同样一个构成,可能有N种值方面的方案,我们就拿下面这个构成草图来说:
我预想的是晴朗白天的室外氛围,地面上有些投影,那么基本的值可能是:
也可能是:
还可能是:
你可以看到,上面几个图片都满足“晴朗白天的室外氛围,地面上有些投影”,但是亮暗部的明度,远近对比的差别,包括调子等等差距却很大。
不同的值的组合,最终得到的气氛或者说是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找3张以内这样差距颇大的塑造参考,并列放在一起,然后问一下你自己,其中哪一种更接近你想要创作的那种感觉,然后确定最接近的一个,保留。
要小心,当你把它确定出来,它也是没有机会再改变的了——这就要求你进一步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4.排版,确定第一轮的信息参考
这时你可以打开你的 PureRef ,把上面找到的图片贴上去:
我以上一期课程示范的这张图为例:
把塑造参考(值)放在一边,把构成参考、线稿和黑白分阶放在另一边(如果是全局参考那么就放一起就好):
然后可以开始找信息参考。
由于你已经有了一个草图——也就是说,你已经思考过一遍可能画面里会出现什么——所以,排列相应东西的参考,比如:
看上图。
首先,就近放置某个物体的参考,直接放边上就可以。
其次,信息参考倒不一定每个东西只能有一张(比如图中1和2,代表了两张信息参考图),但是,要确保自己觉得更合适的那张离你的草图更近一点(图中1放得更近,这张应该是自己觉得更合适的)——这就强迫你在现有的参考图里做一次质量判断。
你会发现这么做的好处很多:
一方面,如果你找的参考图太多(这是个恶习),要么你就会把图片缩得很小而不方便查看,要么堆叠起来就会离草图很远,这能控制你在每个需要找参考的部分只放2-3个图片;
另一方面,不同的参考可以并置在一起,更容易对比出哪个会更好;而当所有这些参考图都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对还没完成的作品有个大致心理感受——如果有突兀的部分,你也可以及时更换掉;
而且由于是逐一对应的,你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必须的参考图片。
实际参考图的数量比这个多一些,但大致意思是这样
5.推进画面
确定好各个部分的信息参考之后,就可以开始画图了,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我都不太建议你们一次性把图画完——因为一次性画完的图,总是会有非常非常多“概念性”的东西,就是你本能反应出来,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东西被画上去了。
你可能会说,那我画图的时候多思考一下不就行了——很难,我自己的经验是,真正画图的时候,大脑往往是比较意识流的,很难跳出来理性地去推敲关系。
最好的方式是,画到一个阶段,稍微放一放,然后你考虑一遍关系,想想有哪些地方最初想得不够周全,有哪些更好的选择等等,然后找好新的参考,在下一次继续把它往下推进。
6.确定第二轮的信息参考
当你画好一遍之后,在停歇的时间段里,你需要补充一些参考图,同时删掉一些不能用的,保持数量上基本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仍然要调整参考图的位置,让你认为更合适的参考图,离中心的图更近,确保它们之间永远存在判断,永远存在优先级。
7.推进画面,按需循环推进
按你画图的难度分次循环上述这个步骤:
“画图——暂停,观察思考关系——补充删减参考图——画图——暂停,观察思考关系——补充删减参考图……”。
这么做对于提升你对画面的感受和推敲能力也大有好处,在高阶的时候是死脑筋硬磕,还是在无数变化中也能游刃有余,就看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了。
补充一句,如果你创作画得多了,可以把相应风格创作的 pur 文件做一个归类,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归一类,某种科幻风格的归一类,这样如果后续你还要画类似的题材,打开这些整理好的画板,很多参考资料都是可以复用的。
以上就是我自己如何用既定的流程来整理一个创作中参考图片的方法,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如果有和找参考资料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找时间回复。
在下一篇推送中,我会讲一讲找参考资料最根本的问题——怎样决定使用什么参考图片。
这可能是找参考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如果你经常纠结于“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那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呢?”,就期待一下 Part-3 吧。
下次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