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毕业女精英,裸辞6年后,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在很多人眼中,我们的一生是不是有着一种「理想范本」?
譬如,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一路就读精英名校,毕业后直接入职全球顶尖公司,连职场通关打怪这件事也显得毫不费力,年纪轻轻跃居高位,前途无量……
如果是的话,那么29岁之前,凌零就拥有着这样令人欣羡的「直线性人生」:
自小音乐天赋显著,学习钢琴、打击乐和作曲,12岁就有机会参演专业音乐剧;
16岁替医疗大数据公司编程,17岁拿美国西屋科学奖,18岁被全球第一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攻读化学工程与商科双学位;
毕业后从事制药生物反应堆编程,之后转入神经网络数据架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还做过管理咨询甚至HR……在全球500强的不同岗位业务中游刃有余,不到 30 岁就升到跨国公司 director……
然而正是这一年,凌零做出了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辞去高薪职位、跨行搞音乐。
凌零说: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一眼望得见10年20年后的状态。
如果不尝试些别的,我才真的后悔。
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年纪了,却要作为新人踏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领域,两眼摸黑从零开始——
怎么开始?怎么通关?
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
害怕过吗?后悔过吗?失败了怎么办?
而所有这些,其实也是无数想要转行、努力改变的职场女性,反复向内叩问或向外求索的问题。
如今裸辞6年过去,当凌零带着她千百次改刊过的音乐剧作品出现在排练室,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凌零第一次彻底的「反叛」来得很晚。
她其实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式高知家庭:父亲从事制药行业,母亲则是青少年心理学教授。
她从小就是会读书的「乖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学习钢琴,后来系统地学习打击乐和作曲,参加交响乐团和打击乐团,还在爵士乐队里弹过贝斯……
凌零无疑音乐领域显具天赋,但在父母看来,所有这些仅仅助她日后申请藤校能够增加筹码——全职做音乐和创作是不可能的。
交响乐团指挥强烈建议我去音乐学院学作曲,甚至试图上门做说服工作,却被我妈妈礼貌地请出了门;
音乐作为锦上添花的爱好可以,但把爱好当作职业,属于「不务正业」。
轨迹笔直到像是预设好的编程,但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事情并不会按照你的预设发展。
2016年,已是跨国公司总监级别的凌零,选择按下暂停键,裸辞,重新回到音乐这条「老路」上。
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大事促使发生。
父母当然还是不理解,母亲在电话中无奈地问她:
你都上班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没喜欢上这个工作?就不能做一行爱一行?
先生狻猊也有犹豫,因为当时凌零并没有计划具体做什么,只是有一个「做音乐」的想法:
年纪轻轻升至总监,这是她整个事业势头正好的时候,放弃当然会觉得可惜;
但更多顾虑是,我很害怕她把自己爱好变成了工作,最后却失去了自己的热爱。
不过人生有时候像是排除法,如果不知道想做什么,最起码知道不想做什么。剩下的交由时间。
不想做大公司做「螺丝钉」的凌零,主动做出了「改变」的第一步,跳出固有圈层,向音乐靠近。
辞职后的她并未急于找新工作,而是边走边看,期间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管理录音棚,组建音乐工作室、拜师学习作曲,拍微电影拿去参赛,还进修了伯克利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硕士。
直到2018年夏天,精于文字与作曲的凌零,找到了她与音乐的最佳连接:
做音乐剧。
逻辑框架无比清晰,而故事创作雏形也已烂熟于心——
一部双女主中文音乐剧《斜杠进化论》,就这样落地生根。
凌零裸辞那一年,同为MIT毕业的另一位高智商女友也从华尔街辞职了。
一个做量化交易的程序员,想转行做时装;一个生物反应堆工程师,想转行做音乐,两人互相吐槽:你一个人都不认识,我也一个人都不认识,我们做啥呢?
两年后,真切经历着这种转行困境的凌零,决定兑现这个「玩笑」,创作音乐剧《斜杠进化论》。
就写两个女生一个人都不认识但是想要去转行的故事。
现实可没这么一句话简单:
一个理工科商科出身的女学霸(专业越精尖,越遭受学术偏见),离音乐圈如此遥远,更没有任何关系、人脉,以及从业经验,想要做专业的原创音乐剧,近乎天方夜谭,无从开始。
凌零曾在各个社交媒体提问:怎么能够进入上海的音乐圈?
并没有收到有效答复:其实没有人回应你,就算面对面遇见了,愿意和你聊的、能聊得来的真的不多。
事实上,这是所有选择从零转行或者创业的职场人必然面临的困境:
如何克服路径依赖,打破固有的舒适圈?
辞去稳定的高薪收入,如何适应平衡新的生活重心?
没有人脉、资源、背景,如何在新的行业圈子立足?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遇错失,如何真正打破行业壁垒和偏见?
……
每个人都有选择,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对凌零来说,裸辞绝非一头脑热,而是成年人冷静权衡过的决定。但她预想不到,从跨国公司到音乐剧,「转行的路上全是高墙,看得见的和隐形的都有。」
就拿寻求外界帮助来说,圈内圈外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凌零刚开始都不知道有官方的青年编剧项目可申请,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才递了作品,庆幸的是最终全票通过!
而国内原创音乐剧市场与国外更是截然不同,凌零其实有更轻松的选择:
写两三人的小剧场,或者改写双男主剧,顺应主流市场的声音;
或者接受美国制作人建议,换个主题,聚焦西方更普遍的种族歧视等问题,搬上国外的音乐剧舞台……
但这完全背离她的创作初衷:
「我写的是中国职场女性自己的故事,国内没有人写过,也只有中国女性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想要转行就这么难。」
「不管发生什么,我很坚持我们的整个创作流程,都按照百老汇做剧的Original Creative Process来。」
「当然也有妥协,但有百分之八十是我想要的,这已经是我的能力范围内能做到最好的。」
我明白她的那些坚持,也明白那些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代价和挑战不可谓不大。
好在也有许多梦幻时刻。
「辞职之后,我终于有时间去看音乐剧,结果粉上了一部音乐剧的女演员,再后来,那个女演员成为了我的女主角,来演我写的音乐剧。」
「双女主的剧找男演员来做配角真的太难了,但仍然有一群优秀男演员愿意推掉别的戏留在我们剧组。」
▲ 目前中国大戏院、大麦、猫眼、票星球均已开票,终于能跟大家见面了!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2018年的凌零,料不到一个音乐剧的诞生到上演,要花费四年心力;料不到疫情三年,陡增无数变故,演出一再延期;更料不到原定今年4月的首演档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推迟到10月。
原定的剧组演员,也因档期、合约等等现实问题重新洗牌,整个班子,几近重建。
需要重建的还有所有人的信心。凌零是内向型的INTJ,但她有一颗敏感又强健的心脏,「无穷无尽的各种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一点点解决」。
创作四年,有无数至暗时刻,却也因此催生出一位成熟冷静的全能型音乐剧创作人。她身上这种坚毅实干的特质,同样吸引和影响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汲取勇气和力量,一路扶持至今。
双女主之一演员赵嘉艳,从最初录制概念专辑开始就伴随着《斜杠进化论》。现实中,她的故事几乎与剧中女主如出一辙:
上外毕业的嘉艳本来有着稳定的央企工作,有一天去面试音乐剧女演员,甚至还只是一个替补的位置,她仍然选择辞去编制,全职做演员。这条转行之路,她已经走了7年。
扮演餐厅创业者的演员丁辰西,也不是科班出身,毕业于浙大新闻系,却毅然选择了做音乐剧演员……
她和她们都曾经真正身处其中,全然理解与共情着中国女性的职场困境;
那些工作中的心酸和迷茫,那些长夜里的痛苦和质疑,都融化于那一句句精炼的台词,以及一段段韵律丰富的唱段中。
有时候观众和演员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戏中,还是在戏外呢?
这是《斜杠进化论》带给我的全新感官冲击:
真实到所有细节都有迹可循,轻易就能把观众带入其中。
剧中每一个角色不再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工具性符号,而是一个个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会哭会笑会痛会挣扎的你我他。
《斜杠进化论》不仅仅是凌零的故事,它是嘉艳的故事,也是辰西的故事,更是无数想要转行、想要改变、想要打破既定陈规的中国职场女性共同的故事。
在凌零看来,没有真实细节支撑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根本还轮不到比拼所谓技巧。
生活,就是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除却自身经历,她前前后后深入采访十多位转行者、创业者的故事,力求笔下涉及到的每一处专业知识或行业细节准确可考,贴近人物;
她有勇气碰触行业诸多矛盾,不回避现实问题,拒绝悬空,将成长「进化」的艰难与智慧一齐剖析给你看,过往从零转行的职业弱势此刻转变为绝无仅有的创作优势;
同时,她又极具才华,有信心有能力谱写出真正激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将自小耳濡目染熟悉和精通的流行摇滚和嘻哈相融合,贴近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斜杠进化论》的旋律基调是轻松明亮,也是坦然自信的:
我对这个世界依然怀有诸多不切实际的天真梦想,但即便是赤手空拳,也敢于与生活贴身过招。并允许一切的发生。
允许害怕、允许自我怀疑;允许失败,允许从头再来。
因为我始终相信,the best is yet to come.
「那么剧中改行的两位女主角最后成功了吗?她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
第一次见面,我几乎迫切地问凌零,很想知道她们的「结局」。
凌零对着我微笑,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答案。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凌零」,是你,也是我。「进化」道阻且长,故事永远在路上,但未来充满无数的可能性,这就是最好的事。
如果你不相信,来看《斜杠进化论》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