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们为什么需要温暖?

人们为什么需要温暖?

生活


「着装是人的第二表达,人的性格、内心和情感都会在衣服上显露出来。」





文|许言

编辑|桑柳

摄影|尹夕远(除特殊标注外)


温暖,是没有棱角

内蒙古北部的冬日,在额尔古纳人陈鸿宇的记忆里,就像海边的天色变幻,波澜狂暴与风平浪静同时存在。屋外,零下二三十度,冷冽逼人,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袄羽绒服跳进雪堆里打仗、滑冰、滑爬犁,玩一会儿全身湿透了,又涌进屋子里取暖。一进门,热气扑面而来,孩子们把外衣全脱了,有人只剩下短袖短裤,兴奋地跑来跑去,炕上准备好了食物,大家围在一起吃着暖乎乎的炖菜,一口下去,胃和身体都得到了最大的放松。

陈鸿宇形容,那是一种空气和毛孔配合的安定感,一种高寒地区住民们才能体会的温暖。即便现在想起来,他的身体还能感受到炖菜的热气,还能浮现那热气的形状——一个男孩从冰天雪地横冲直撞回家的样子。

儿时记忆虽已久远,但唤醒时仍然会激发人对温暖最本能、最底层的感受。五六岁的冬天,他坐在姥姥家的炕上,爸爸妈妈带着雾气推门进来,神秘地说给他带了一个小礼物,爸爸从身后掏出来,是一台小霸王学习机,那是当时所有孩子最渴望的东西,他蹦起来,兴高采烈地抱着去玩了。

从爸爸那里,他还收获了不少礼物,比如,一个小绿皮火车模型,比如……他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收藏所,可能在房顶,可能是野外某个隐蔽的地方,他像个小松鼠,囤积着童年的温暖。

陈鸿宇渐渐长大,对温暖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如今,在他眼里,温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有很多不同的样态。

有陌生人的温暖。2012年之前,他还没开始全职做音乐,换过很多工作,都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起色。最后一份工作是餐饮业,那年他辞去工作,和朋友搭车旅行,花了60天时间一路向南,从漠河到三亚,当「沙发客」住在陌生人家里。那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回到北京后,有人邀请他去北京广播电台聊聊搭车经历,阴差阳错又进了电台工作,结识了很多音乐人,他开始创作,写歌,演唱,用音乐表达自己。这一路上,陌生人的善,是影响他至今的暖意。

有熟悉的旋律带来的温暖。他的手机里存着不少老歌,就像是生活缝隙中的安慰剂。《笑脸》《黄昏》《小芳》《九月》《一生所爱》《我们这里还有鱼》……都是一听到前奏马上能跟唱的歌曲,这一天,说着说着,他开始播放Beyond的《饿狼传说》,「老歌,听得还是自己最熟悉的感觉,(这种温暖)是一种解腻,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圆满。」

有闲适放松带来的温暖。前几天,陈鸿宇去了趟大理,那里生活悠闲,人们说话总是慢慢的。路过水果摊,他想买释迦果,问对方,这个熟了吗,小贩说,不行不行,明天才熟;他又转头问杏儿甜吗,对方又摇摇头,不甜,有点酸。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自然,这样原始的、淳朴的信任同样也是一种温暖。

是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陈鸿宇走到了今天。前段时间,他的爸妈来北京,待他早上起来,看见他们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不看电视,或者电视声音调得特别小。那个场景很普通,但抚慰了陈鸿宇很久。他觉得,这就是温暖的颜色,是淡淡的暖黄色,一种白炽灯或蜡烛发出来的光。

这样光亮的笼罩下,他好像又回到小时候:家人们都在,有人在织毛衣,有人嗑瓜子唠嗑,大人们也不管他,他坐在旁边爱做什么都行,大家昏昏欲睡,枕在很柔很软的床褥上,「一切都没有棱角了,一切都软绵绵的。」

陈鸿宇
鄂尔多斯1980 羊绒衬衫、长裤
左右滑动看更多



温暖,是妈妈的味道

如果说陈鸿宇的温暖来自对童年的回返,对舞者孟庆旸来说,温暖更多来自于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是舞者生活的常态。9岁离家北上,追寻舞蹈梦想,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她都浸泡在汗水和排练厅之中。相比舞团的老师和伙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多。对她来说,温暖就是「家」,只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什么都是好的。

她至今记得自己的11岁生日,那是2003年,北京非典,全校放假,她也回到了河南老家,和爸爸妈妈奶奶还有好多亲人聚在了一起,在一家她从小吃到大的粤菜餐厅庆生。大家送她礼物,为她唱歌,尽管过去了将近20年,那一天的场景她依旧深刻,说的时候还会笑起来,「家人们在一起,觉得特别特别幸福。」这是她9岁离家后,至今唯一一次和家人共度的生日。

9岁之后,随着舞团四处演出,住酒店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定,她想尽办法将「家的味道」带在身边,比如一只金色的毛茸茸小狗,带着自家洗衣粉味道的床单被罩,偶尔也会点一支香薰。这些物件都在告诉她,自己离家并不远。现在,她成为了舞团里的姐姐,会尽力照顾那些弟弟妹妹,希望他们不要感到孤单。

今年春晚,孟庆旸领舞的《只此青绿》走红,一时间「青绿腰」和「宋代美学」成为年轻人们争相探讨的话题,与此同时她也跟随舞团开始了第二次巡演。辗转各地,她发现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只此青绿》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城市,观众们很激动,每次演员谢幕时都会爆发巨大的掌声,有的城市,观众们会沉浸式地观看,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但在那些掌声或静默里,她感受到了观众的回响,舞台上下,她正在和观众用舞蹈交流——她忽然觉得,自小练舞所承受的种种孤独与艰辛,在此刻获得了抚慰。

那也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有天午后,她站在剧场排练厅练习,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身上,她感觉暖暖的,除了太阳的暖意,还有舞蹈带来的力量。她说,这也是《只此青绿》带给她的力量,稳定,平和,更贴近自然。

孟庆旸喜欢冬天,越冷的时候,她越有安全感,因为可以穿着很厚的衣服,围着软软的围脖,将自己完全包裹在衣服之中。虽然臃肿,但很踏实,很安心。那种自己被细心放置的感觉,就像她还在家——每天清晨醒来,床边都放着这天上学要穿的衣服,一件一件码得整整齐齐,是妈妈早起为她准备的。温暖是什么呢,孟庆旸说就是「家人」,有了家人的陪伴,什么都会感到知足。只要想家,想妈妈了,她都会想起冬天时,床边干净整洁的衣服,那是妈妈的味道。

孟庆旸
鄂尔多斯1980 羊绒针织衫、衬衫、半裙
 左右滑动看更多


温暖,是接纳自我
一个人的成长,是发现自我的过程,自我的确信和认可也是温暖的重要来源。对于音乐人谢春花来说,找到自我,接纳自我,也是她学会温暖他人的开始。

她的歌词往往从生活小事中来。比如某个春日下午,偶然发现楼下的玉兰和樱花一夜之间都盛开了,她感叹生命的绽放,也想到了生命的消亡,记录下「在我死后,请将我种成一棵会开花的树」的心情;比如朋友常在她吃饭的时候提醒她,慢慢吃,免得胃疼,她写下了「饭,吃一餐少一餐,岸,走一段少一段,但有我来作陪伴」的歌词。

这是尤为「谢春花」的表达,简单,朴素。2016年,她发布了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算云烟》,此后每年都像写日记一样记录当年的心情。但连发四张专辑后,她感到自己越走越快,没有时间回头看看自己。有歌迷问,为什么后面的专辑没有第一张的感觉了?

那时,她觉得是编曲的问题,而她自己只想要继续改变,去探索新的方向。比如尝试不同的曲风,改变自己编曲的风格,连宣传照片也都更跳脱。为什么要停留在最初简单、朴素的样子呢?有段时间,她甚至不愿意唱前面两张专辑的歌。但每次演出,当歌迷们在台下大合唱《借我》,她很感动,也会猛地想起自己最初的样子。这首歌来自她第一张专辑,也是她最被人熟知的歌,在音乐平台上有近20万评价。里面有一句歌词:「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这也是她最初的勇敢,因为这样,她开始反复问自己,「谢春花是谁?我为了什么而创作?」

这两年,她慢慢找回了自己,开始接纳面对本真的自己,「不再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她也意识到,「大家就是想要听到最『谢春花』的东西。」

创作状态的和缓也改变了她的穿着。过去,她说自己不太会穿,打开衣柜好多「莫名其妙的衣服」,渐渐地,她开始喜欢素色的、简单的衣服,不张扬却足够舒适。几年前的短袖起洞了,没有丢,还在当睡衣,出门都是牛仔裤或瑜伽裤。她觉得,一件好的衣服可以给人安定感。小时候妈妈出差,她会把妈妈的衣服从衣柜拿出来,放在枕头边上,细细闻她的味道。

小时候那件妈妈织的兔毛背心,是她最喜欢的毛衣。长大了,她也越来越喜欢柔软的衣服,她说,衣服和音乐一样,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衣服有攻击性,很夸张,很跳脱,有的衣服让人舒适,踏实,也很安心。

鄂尔多斯1980是她喜欢的风格,她觉得它和自己的歌曲一样,给人一种「淡淡的诉说感」,有细节,有情感,有过经历的人都能理解。一个人的温暖感和他的着装、自我的性情都有关系。谢春花说,衣服也是生活变化的投射,人松弛下来,衣服也容易带着善意和温柔。

很多人跟她说,艺术要觉得痛苦才好,艺术家太过幸福就创作不了好的东西,但谢春花觉得,幸福的、温暖的也可以激发灵感。今年年底,她要发布自己的新专辑,主题与「温暖」有关,她的照片也会是淡淡的,「连假睫毛都没有贴的那种干干净净」,她哈哈大笑。她还会写一写生活小事,比如,某年冬天在北海公园看见的场景,夕阳下大人孩子们都在玩冰,逆着光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她意识到,冬天也可以温暖的,最初也可以是最好的。
谢春花
鄂尔多斯1980 羊绒针织衫、羊绒针织半裙
 左右滑动看更多



温暖,是朝气蓬勃

对温暖的期望,让一个人保持鲜活。

很多人问徐俐,为什么到了60岁,还能够保持优雅、从容和温柔?但她自己很少思考这个问题,更多时候她在想,今天还能做些什么?要怎么去做?她不肯停下来,身上总有用不完的劲儿。

其实,她已经退休了。2021年8月25日,60岁的徐俐做了最后一次新闻直播,节目结束后,她向镜头说了一句「再见」,点了点头,像往常一样,停顿了一下,她又点了一下头。她说,那一下是真正的告别。后来,很多人告诉她,那次告别很美,也很伤感,像是一个陪伴大家很久的人忽然间消失了。她心里的台词是,「是真的再见了」。

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情与朝气还留在她的身上。那时,她从长沙来到北京,成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主持人。那是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国际频道,拥有了对外的窗口,真正意义上的时代里程碑,徐俐说,「那标志着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很快,她代表央视访美,和美国的新闻业界交流。一件得体大方的衣服成了刚需——她特意买了两件鄂尔多斯1980的羊绒衫,一件灰色,一件卡其色,是当时能买到最好的羊绒。她记得到斯坦福大学访谈,校方很惊讶,原来这是中国的新闻主播,很国际,也很时尚,有人问她,中国人是不是都像您这样?徐俐说,像我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在徐俐的回忆里,那时候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全面打开,过去单一的色彩变得鲜亮,活泼,每一个人都像干涸的禾苗被滋润了一样,「真的是活得兴致勃勃。」

「那又是一个特别让人感佩的时代,生活有无限可能,只要你去做。所以穿什么样,重要,又不重要,因为早上起来抄件衣服,就能出去干活,因为大家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徐俐说。

那两件随她出访的羊绒,现在还在衣橱里,成了她无需刻意照拂的陪伴。将近30年了,虽然有些变形,但不妨碍它依旧柔软,她还会把它们当做家居服,贴身穿着。

她在身边、在心里积攒了许多有记忆也有温度的东西。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一边哼着《洪湖水浪打浪》,一边踩着缝纫机给她做连衣裙。她说,那台缝纫机和母亲制衣的场景,给了她云朵般软绵绵的抚慰。家里有棵树,那是她和先生相识时种下的,当年的小树苗现在快长出了阳台。还有鄂尔多斯1980的羊绒衫,20多年的记忆都印在上面,徐俐每次拿起来,都会想到90年代的自己。

——那个一心向前的自己,求新求变的自己。她一直想把这种精气神保留下来,无论年纪,继续做年轻的事儿,有趣的事儿。

如今,虽然已经告别央视主持人的身份,徐俐仍旧忙碌。从电视大屏来到手机小屏,拥有了更多新的可能,年轻的观众,及时反馈的评论,一切都颠覆了她过去几十年的表达习惯,但她享受其中,她直播,讲书,还开设了女性对话的新栏目,家人揶揄她,「要不然你回去吧,你别退休了。」

对徐俐而言,哪有所谓的「退休」呢?20出头的时候,她看过一本小书叫《奇特的一生》,讲的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他用一种特别的时间统计法记录了自己丰富的一生,科研、考察、生活,涉猎范围多达四五十种。这种活法让徐俐羡慕,也建立了她对人生最本质的认识:要饱满地活着。

她很少思考自己的年龄,更不觉得衰老是什么大事,从八十年代延续至今的冲劲儿促使她行动,就像录节目时,她总是穿着球鞋哒哒哒跑过去,「我走路就是这么快」,她笑着说。

徐俐
鄂尔多斯1980 羊绒针织衫、半裙
 左右滑动看更多



生于1980,温暖世界

如果说上述四位人物是在日常积淀温暖,生于1980年的张晓霞则在用自己的双手营造温暖。

2005年的一天,25岁的张晓霞和邻居闲聊,得知对方在一家做羊绒服饰的公司工作,产生了兴趣。当时,她没有长期正式工作,东走走西逛逛,生活得很漂泊。邻居告诉她,在这里工作挺好,挺温暖的,因为做的是能够让人暖和的东西。

就这样,张晓霞成为了鄂尔多斯1980东昊厂的一名提花挡车工,负责羊绒披肩、围巾的手工提花工艺。第一次面对机器,她觉得好复杂,好难,每一根轴都有几千根丝,而她的工作,需要将每一根细丝编织进柔软的羊绒制品。

她跟着师傅从简单的工艺学起,每天看着密密麻麻的细针,一根一根手工穿过去,稍不注意就会打结。有时候一站就是12个小时,手还要不断伸向四五米高的提花机器高处,时间久了腰痛得厉害。这份工作给她带来了一些职业病,但她总是骄傲地和亲朋好友说她的工作,她会这样说自己的职业:一份「温暖全世界」的工作。

春夏时期,车间做的衣服大多出口,秋冬做的羊绒衫和围巾在中国各地销售,无论哪里,几乎都有人穿过她做的衣服。她最喜欢的是一件粉色的羊绒,里面加了冰丝线,柔软贴身。

她在这里已经17年,还打算继续做下去,直到退休。她记得早年间的机器需要全手工操作,现在的机器有了更多自动化的部分,织出来的提花更漂亮,更精细。颜色也变得好看了,选择也多了,款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群能够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羊绒是古板、陈旧的象征,而是温暖、时髦的代名词。前段时间,她织了一款蓝绿色的披肩,抖起来像流动的光波,像蜻蜓的翅膀。

9月26日,鄂尔多斯1980全面启动品牌焕新活动,发布最新的品牌标语,「中国羊绒,温暖世界」。还有一只阿尔巴斯山羊标识诞生,这展现了鄂尔多斯1980从草原跃出,用一种蓬勃的姿态进入它的第43年,开启全新的羊绒时代。

中国羊绒的新时代,不止于冬天,也不止于针织,它有着无限的可能。徐俐说,着装是人的第二表达,人的性格、内心和情感都会在衣服上显露出来。入秋时,徐俐在鄂尔多斯1980买了两件衬衫,一条布裙子,她突然发现原来曾经的羊绒品牌有了这么多新款式,不再只是羊绒而已,更像一种日常,一种陪伴,就像她陪伴观众这么多年一样。更重要的是,这个生于1980年的品牌还在往前,还在求新,还在拓宽自己的边界,还让自己保持着年轻的活力。
我们总是需要温暖。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温暖带来相信,带来笃定,带来持续的力量,它终将带我们去往更远的地方。

张晓霞
 受访者供图 左右滑动看更多






星标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精彩故事永不错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从传统企业角度看我们为什么需要云原生数据库上市期货公司三季报出炉!客户权益、营业收入仍见正增长,盈利能否回暖?人们为什么会集体记错一件事?|答主怪事录我们为什么喜欢倪妮?在美国183.精神专家,在哪找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专注力?医药股何时回暖?东吴证券朱国广:四季度随时可能大反攻,重点布局四大板块今年冬天,美国人需要多少钱来取暖?我们为什么要从地理中发现世界,洞悉人性?今日聚焦:语文教材被删的英雄,我们为什么关注?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不能忘啊!回暖?大温10月房屋销量回升!房源同比猛增20%!买房时机来了?【探索】天凉了,哪一种“花”做成的“小棉被”才保暖?我们为什么喜欢废物的故事,以及什么是“废物”凯文·凯利:在2022年,我们为什么要保持乐观?从苏州纠错到司马南禁言:人们为何急需这种“短链条正义”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准别人跑吃百家饭的流浪狗离世,家人们为它发讣告:它一生都很体面,离开也应如此"要温饱!要生存!"这回是奥地利带货超2亿,“淘宝新人”罗永浩首秀不敌李佳琦,“男人们的需求”还是比不上“女人们的钱包”?她们为什么未婚守节?温哥华雨季消失!上万三文鱼离奇死亡!地震前兆还是全球变暖?编辑部聊天室 | 我们为什么需要鬼故事?最近俄乌战况如何?乌克兰人在收复复活史前巨物猛犸象,阻挡地球变暖?“科学怪人”称可行猫和恋人的怀抱,哪个更暖?今日聚焦:从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的免费补给点说起!中国人,有温度,也需要温度!人为什么需要受挫?丨赠书福利南非2022(3)Sausage Tree 私人營地safari(上)中国为什么需要一种专职警察来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零嘴有人说,国家都没说这种孩子必须上幼儿园,你们为什么自讨苦吃?|蔡蕾 一席第936位讲者今年冬天哪里暖?| 投资神聊第120期今日聚焦:怒极反静!美国和台独如此嚣张,我们为什么不打?破纪录100度高温,Revere Beach洗海澡看沙雕我们为什么做了一本杂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