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刘润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60篇原创文章
比如,从养牛、到工厂加工牛奶、再到超市货架上卖牛奶。在这个行业里,如果原材料是稀缺的,那么源头的养牛场就赚钱;在这个逻辑下,如果你不赚钱了,那可能是你所在环节的稀缺性,流走了。直播电商早期靠流量赚钱,于是很多主播,和MCN机构都很挣钱。但是冲进来的人太多,那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是过剩的。谁能找到真正的好产品,谁能找到优质的供应链,持续稳定快速地交货,并且价格和品质都是稳定的。这才是稀缺的能力。如果大家都具备了找到优质供应链的能力,那么再往后稀缺的,又变成品牌了。今天你不赚钱了,这和你个人的努力没有关系,而是和行业的稀缺性结构有关。如果一开始你发现,电动车的整车是稀缺的,那这个时候特斯拉就很挣钱,蔚来、理想、小鹏就很挣钱。越来越多的主流大厂,像宝马、奔驰、奥迪、上汽、广汽、一汽,也入局了。当所有人都在做电动车的时候,电动车的整车,就不稀缺了。一度成为中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在2021年,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也跃升为中国第二大富豪。既然电池开始挣钱,于是大家又都开始做电池,大干特干。A工厂说,我一年要生产的电池,年产能是20GWh(吉瓦时)。也就是说,年产能20GWh的电池工厂,一年可以生产20万块,100度电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B工厂看着A挣钱,也要生产电池,甚至想做100GWh的年产能。那就是每年生产的锂电池,要能存放1亿度电,这个量级。像这样宣布自己年产能20GWh、100GWh的公司,多得不得了。
当你发现在前端,是竞争的开始,然后因为这个竞争激烈程度提升,那么这个竞争就会不断地,一环一环地往后推。从整车的竞争,变成电池的竞争,变成锂矿的竞争,一环一环地往后推。那么,你可以及早选择,在竞争还没有进入到后端的时候,就开始做后向一体化。比亚迪做电池,宁德时代买锂矿,比亚迪往后了一步,宁德时代它又再往后了一步。但是,做后向一体化,并不是为了要做霸主,也不是为了要做全产业链,而是在稀缺性流动的情况之下,让自己获得一个确定性。二是减少生产成本,保证自己的价格优势,提高竞争力;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这本书里,后向一体化,就是用来解决稀缺性流动,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我们再拓展一下,既然有后向一体化,就有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是向上游生产端扩张,前向一体化则是指,生产型的公司,比如,美的、格力,向下游的销售端扩张,自建销售体系。或者生产电子零部件的企业,向终端的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扩张。前向一体化,考验的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能力、营销能力,等等。而“前向一体化”加上“后向一体化”,就是纵向一体化,是对同一个产业上中下游做垂直整合。
像在新能源行业里,到底要不要跟着那些拼命往里冲的,投产锂电池的公司,去加码?制造业,进入门槛挺高。你要有工厂、要有厂房、你得投产线。生产整车,你要做一条现代化的汽车产线,你要做锂电池的生产企业,那也是巨大的投入。然后,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一个比较可观的收益。而且因为前期的投入很大,一旦进入,即使竞争再激烈,也没有人会轻易退出去。但它的好处也是,因为进入门槛很高,所以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去赌未来的人,不多。有一天,你发现干不下去了,你不生产了,能不能比较容易地退出?你持有的资产、你的产线、你的证照,别人接不接手?能不能转移?如果你退出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手,或者你必须要打很低的折扣,才能卖掉,那就说明退出壁垒,很高。如果退出壁垒不高,那你喊一声“产线我不要了”,马上就有人用“几乎原价”接走,或者你很容易就把手上的资产处理掉。如果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退出壁垒也很高,那这个行业就很麻烦。而且,进来的人,都是大玩家,有勇气的大玩家,大家都不愿意退出,就会惨烈地、持续地竞争。就算竞争到最后,利润为零,甚至为负了,这个时候大家考虑的不是利润为零和为负的问题,而是我曾经进入的时候,所投入的那些资产,是不是会被清零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要不要做后向一体化,就看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如果你身处这样的行业,及早地后向一体化,是有机会让你在这个行业里面,获得一个比较大的优势。
最后的话
要不要继续冲入一个大型竞争里,还是得慎重思考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当我们用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去理解一个行业时,也就大概可以推演这个行业的结局。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