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去看了一部撤侨电影的首映,挺好看的。
或许有人会担心撤侨这个题材拍不出新意了,毕竟有同类型的优秀作品珠玉在前。
但《万里归途》给出了全新的视角:外交官。
这是第一次,我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外交官撤侨的幕后故事。
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战乱,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带着王俊凯饰演的新人外交官成朗,前去撤侨。
一看打扮就知道,这是两个典型的文官,打是打不动的。
配合他俩工作的是当地大使馆,没有武力装备。
面对复杂的撤侨工作,他们能用的只有自己的脑子和勇气。
幸好,宗大伟经验丰富,有着身经百战的老练。
他知道何时该顺应形势、适当牺牲,也知道何时需要坚守底线、决不让步。
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以不同姿态应对不同问题。
目的只有一个:完成任务,“带大家回家”。
所以,这个主角显得格外能屈能伸。
比如。
成朗初来乍到,没有经验,被巡逻的军队抓了。
一行四人被带去见了长官,其他人忙着据理力争:
“我们拿外交护照,你们无权扣押。”
“我们要联系你们的上级。”
唯有宗大伟听出了长官的言外之意,快刀斩乱麻,自掏腰包付了一笔“赎金”。
再比如。
战局复杂,滞留当地的国人聚集到努图边境处,却因通道受阻无法撤离。
偏偏边境官“铁面无私”,没证件就是不行,一连送上几句“出去”。宗大伟能怎么办?还不是只好笑脸迎人,拜托对方高抬贵手。他用尽办法,从共读的学校、认识的教练、相似的个人经历中找话题,试图和边境官拉近距离。很遗憾,完全被看透了,只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看着看着,你就会忍不住想,“这也太憋屈了,主角拿着枪突突突直接就出去不就好了,还要什么证明要什么公章。”然而,理智会告诉你,真遇到这种事,还就得靠这样的外交官。电影首映后的交流环节,越战战斗英雄、一等战功获得者王曙光大校看完后说:还有刚刚暂别祖国赴外执行任务的外交领事工作人员,晒出了家属看过电影后的朋友圈。我们看惯了外交官们西装革履、唇枪舌剑的样子,以为真的会有“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传奇故事,却很少意识到实际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困难。最终考虑到“稳”和“快”双重问题,选择通过大巴或火车将待撤离人员从哈尔科夫和苏梅运出,通过临近边境出境,再疏散到周边国家,安排临时航班回国。这一方案需要大量的调度和协调工作,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外交人员去打通。这里属于交火中心,每天都会有枪炮声响起。人们只能躲在小小的防空洞里,“不能吃喝也不能睡觉,没有厕所,也没有网络”。他们只好睁着眼睛等待。后来,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和外交官们找到了乌副总理,才协调出一条撤离通道。事后的采访里,工作人员说:“发车不到一个小时,车子的右前方就发生了3次炸弹爆炸。”还有外交官去实地查看某场地的时候,直接被用枪指着头。相似的事情在过去的也门撤侨、利比亚撤侨等行动中都有上演。在异国的土地上,没有武装权利的他们,没有救援、没有通讯、没有物资。成为外交官之前,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绪,并非钢铁铜墙。他不会莽撞地拍着胸脯,在第一时间揽下救援的重任;也无法义无反顾地举起决定命运的枪。危险面前,他们需要且必须,把更多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边是远在家中即将生产的妻子,一边是乱世中等待救援的同胞,怎么选?一边是同行者的生死,一边是自己的性命、是一个家庭的支撑,又怎么选?所以被要求玩轮盘时,他眼皮颤抖,嘴角抽动,无声地与内心挣扎。电影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外交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把同胞带回家,也是一个渺小无力的普通人是如何在战乱的夹缝中带领众人寻求安全的故事。当这些真实的困境被展现、被拍摄出来,我们才能意识到外交官们的工作是辛苦且有意义的。面对外面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燃烧和枪击,他们拧成了一根绳子,有序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个集体。有人负责外出寻找食物;有人躲在暗处充当警戒;有人设法维修设备,试图恢复联络;还有熟悉药品的,临时充当起医务人员......但是,面对有限的物资,和不知道是否会到来的救援,他们同样有私心。他们会因为同伴生病了就不敢靠近,会为别人多用了一杯水而发生争吵,也会为出于好意的隐瞒和谎言生出猜忌。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普通到似乎随处可见的人,却能顶着烈日,越过沙海,穿过被武装占据的废墟,徒步抵达最终的目的地。32万6713步,是这一程路的总步数。看似轻飘飘的一个数字,记录着回家的《万里归途》。家是什么?是绵延千里的牵挂,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是连着随风远去的风筝的那根线,是每个人无法割舍的根。那是内心最柔软的庇护所、安全的栖息地,是每个人的起点,亦是终点。尤其是对中国人而言,家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回家更是生命的重要课题。当电影进入尾声,飞机跨过边境线进入国家的领空,伫立千年的喜马拉雅出现在视野内,辗转在外的游子们松了一口气,露出了劫后余生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