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文化背景,差异可不小。即便现在基本上能做到两种语言间的转化,但还是无法做到100%切换,总会存在一些nuance(细微差别)。
比如说,中文中的“吃了么”,如果英语翻译成:Have you ever eaten? 确实把“吃了么”的字面意思给表达出来了,但是中国人之间那种嘘寒问暖的文化背景是绝壁体现不出来了。话说回来,美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What’s up?” 如果你翻译成“咋了?”其实压根没翻出来说话人的用意,“What’s up?”仅仅是打招呼的用语,而不是一个疑问句。侃哥每天在后台都会收到很多同学问我“XXX的英语怎么说?”有些我尚且能应付,但有些中翻英的问题,实在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侃哥整理一些“无法翻成英文”的中文词汇,大家自己体会一下语言间的这种“不兼容”的现象。阅兵时,当首长的车经过士兵方阵,首长高声呼喊:“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齐刷刷回答道“为人民服务!”这里的“辛苦了”就很难翻成英语,“辛苦”的英文可以是“work hard”里面的hard,修饰动词work,这是个副词;亦或是“painstaking”,这是个形容词,表示“费尽苦心的”。但总是感觉不合适,因为“辛苦了”是对于别人的付出的认可褒奖,不是对别人的努力的客观描述。所以,我暂时将“辛苦了”处理成“Well done!”或“Good job!” 但还是存在差异,不觉得吗?咱们中国人最喜欢的思维方式是“一招鲜吃遍天”,最好一个词能覆盖所有场景,你看--“笔”这个词可以指任何能书写的工具,无论是毛笔、圆珠笔、水笔、油画笔…你都可以统称为“笔”。但这个大而全的概念,在英文中找不到一个对应的词,你必须表达出具体的某种笔:pencil(铅笔);pen(钢笔)ball-point pen(圆珠笔);ink brush(毛笔);painting brush(画笔);crayon(蜡笔);chalk(粉笔);stylus(智能手机触控笔)到这儿,中英的思维又反过来了。刚才说笔的时候,我说中国人喜欢用大而全的、能覆盖所有场景的词,但到了亲戚关系的时候,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细致,巴不得给每一个亲戚关系都定一种专属的名称:舅舅和叔叔,表哥和堂哥,奶奶和姥姥,舅妈和阿姨,外甥和侄子,孙子和外孙…我想,一个嫁到中国来的洋媳妇,面对这三姑六婆的,能叫的清嘛!其实在英文中,这些叫法真的很难翻译出来。每次想到某同学问我的这问题,我都想笑:她说,一个老外爷爷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孙子和外孙的时候会说:This is my grandson and this is…also my grandson?其实,老外眼中,孙子是不分“内外”的,统一叫“grandson”,所以,“外孙”的“外”真心没法翻译成英文。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传统是重视家庭观念的,而老外重视的是自己和朋友,不太重视这些亲戚关系,他们信奉一句话:God made relatives, and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好在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朋友。)在足球比赛上,观众席大声齐呼的“加油~加油~”,也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一个单词。首先,你肯定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成“add fuel”,否则也太中式了;其次,肯定有同学会说,come on 就是“加油”啊~没错,但是come on~属于那种心急的“加油”,比如,你跟别人玩梭哈,当你翻底牌的时候,心里很着急期盼一个好的结果,此时此刻,“come on! come on! come on!...”就可以表达这种心情。不大适合观众席上大家齐声高呼的“加油~加油~”,这更有一种仪式感。另外,go go go~也有点儿“加油”的意思,但实际上表达“快快快”或“上上上”的意思,比如可以在大兵冲锋的时候用。还有一些比如说“Hang in there(撑住)”,“Don't give up!(别放弃)”以及“You can do it.(你行的)”这些加油鼓劲的话,从韵律上也没法和“加油~加油~加油~”想媲美。最后,还是韩国人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发明出了“Fighting”这个词…但毕竟这不是地道的英文…另外,还有一些中医里的病名,也是非常难翻出来。比如我最被问得多的问题是:“上火”的英语怎么说?字典中查到的注释为--“suffer from excessive internal heat”(遭受过多内部热量),但是,老外看到这样的解释绝对会蒙圈。因为中医(Chinese medicine)实际上是以 “阴阳“、“五行”这样的古代文化概念为基础,这些都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所以一些概念根本没法翻出来,即便翻成英语了,老外也很难理解。比如上文中的 excessive internal heat,他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人体内还有过多的热量…他们根本不明白“内火”是怎么回事儿。一些同学把“我上火了”翻译成了“I am on fire.”天了噜,这是要自焚吗…这好像根本翻不成英语。我查了一下词典,“江湖”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江湖”实际上指远离朝廷与统治阶层的民间。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则是侠客们与草莽英雄们的活动范围。“江湖”跟“江”(river)和“湖”(lake)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是一个抽象概念。有人把它翻译成brotherhood--“兄弟情谊”,指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确实有那么一点“江湖”的味道,但是没翻出场所和地方的概念。还有人把它翻译成underworld--“地下社会”,这有点奇怪。《社交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难道他们都是“黑社会”不成?还有人把“江湖”翻成了“The lawless world”,确实反映出了“江湖”不受朝廷管控的特征。但是,西方人对于“The lawless world”的理解是“法律所不及的社会”、“无法无天的状态”。咱们常说的“江湖”也未必有如此严重的意味。最后再讲一个,以前有同学问我一个句子的英语怎么说,我至今记忆犹新:他问我“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英语。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练《葵花宝典》,我反正就直译了一下回给他了:If you want to master this skill, you have to cut your eggs away. 😂 其实我想对他说,好好学点正常的英文,脑子里别老想着把一些奇奇怪怪的中文翻译成英语。今天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历史上巴别塔(Babel)的传说:相传古时候人类都说同一种语言,沟通协作效率特别高,便通力建造一座高塔“欲与天公试比高”,被称为“巴别塔”,此举触怒上帝,降下惩罚——让不同族群的人类说不同的语言,由于无法彼此无法沟通,高塔也就烂尾了。
而不同语言中这些无法翻译的情况,可能就是巴别塔传说存在的证据吧~
你还碰到过哪些翻不出来的中文,不妨在本文文末留言,大家一起讨论下~想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
想要学会最地道的表达?
想要一次玩转俚语?
课本上不会教你的地道俚语都在这里!
【0元抢位 先到先得】
✔️美语宝典课程
扫码免费领
👇👇👇
200节趣味俚语课程
详细音频讲解分析
趣味插图助记
例句解析
实战对话
额外收获单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