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最好的状态,是富养自己,散养孩子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教育唯一的捷径,是我们的自我成长。我们活出了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前几天看新闻,看到一个中年妈妈,93年中专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读了大专、本科、硕士,又备考了几年,于今年考上了浙大的博士,就读医学院护理学专业。
一下子就被戳中了,我想到不久前的一次闲聊。
那天我们全家聚餐,聊起了当妈妈后的不容易。
妈妈笑着跟所有人说:
“我当年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要不是孩子拖累我,没法一心一意工作,我早就是工程师了,也不至于退休还是普通工人级别的工资。我牺牲了事业,再看看我这闺女,普通人一个,也没多大出息。”
我半开玩笑地接话:
“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我这不是边带孩子边努力工作嘛。”
这话并非是对妈妈的怨怼,而是作为曾经的孩子摆脱内心负担的释怀。
爱孩子,请别牺牲你自己
我妈妈认为,孩子一定要明白父母牺牲奉献了什么,才更有动力奋发图强。
自打我上学开始,基本上得不到什么表扬,成绩好是理所当然的。
有好几次,我兴冲冲抱着满分的卷子回家,妈妈都会说:
“你妈成天给你洗衣做饭,你考个满分不是应该的?你要是下次还能考满分,才是真正给你妈长脸。”
如果下次我又考了满分,她就会说:
“我可算是没白辛苦,你要次次都这样才行,不然就对不起我。”
虽然心中满是委屈和不解,可我还是努力考出好成绩。
说实话,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很痛苦。
那几年,即使我已经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不自信牢牢扎在我的心底。
我想我是自卑的,因为我的优秀来自于妈妈的牺牲和奉献,而不是我自己本身。
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
我听不得别人说我不行,一旦听到,必然死磕到底。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我的这份“死磕”,其实是为了向妈妈证明我的“优秀”,赢得她的肯定。
但死磕之后,我还是不会觉得自己优秀。
因为一旦别人真的认可我了,我又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明明还有那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呢。
这样长大的我,逐渐变得畏畏缩缩,做事没什么主见。慢慢地,我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妈妈口中的“普通人”。
可能有人说,你现在不是挺好吗?这些问题你都觉察到了。
是啊,我是觉察到了,但这份觉察是我当了妈妈之后才有的。
因为每次孩子做好一件事,兴高采烈跟我说的时候,我发现心里就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孩子好厉害啊,赶紧鼓励鼓励他。”
另一个则说:“这有什么可鼓励的,还不是照着你说的去做的。”
经历得多了,学了很多育儿常识后才明白:我是想在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妈妈对我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她为家庭牺牲奉献后,想要用我的“优秀”,获得内心的满足、寻求自我价值感。
同样是那一刻,我才真正卸下沉重的包袱:我自己行或不行,根本不用向谁去证明。
我的孩子也一样,他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被我裹挟着,回馈我对他的爱。
在一个家庭中,如若妈妈为了孩子牺牲奉献,往往也意味着她把很多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承载两个灵魂,他怎么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发展自己呢?
爱孩子,请别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就像《心理营养》的作者林文采博士说的那样:“如果你养孩子养得披头散发,那一定是养错了。”
爱孩子,请取悦你自己
说句掏心窝的话,很多妈妈虽然已经意识到,不要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可说到取悦自己,还是不容易做到。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把取悦自己和取悦别人对立起来,把取悦自己和美德对立起来。
曾在网上看到一件让我深思的事。
一位妈妈带女儿出去玩,女儿想吃街边的寿司,摊主说刚好还有最后一份。
这时一个小男孩也过来要买寿司,得知只剩下一份,特别失望,半天都舍不得离开。
女儿犹豫了一会儿,跟摊主说:“这份还是给小哥哥吧,我不要了。”
说完有点可惜地看了看面前的寿司,又带着点期待夸奖的眼神望着妈妈。
你知道妈妈接下来怎么做的吗?
她没有把寿司让给小男孩,而是直接付了钱给女儿买下了寿司。
在回家的路上,她看着女儿疑惑的样子,问了女儿几个问题:
“你是觉得那个男生比你更应该优先吃到好吃的吗?”
“不是,他比我大,来得也比我晚。”
“那你是认为他比你更需要那份寿司?”
“嗯,也不是,我自己也很想吃。”
“那为什么要让呢?”
“我想做个善良的女生,做好事,听到别人说谢谢,会高兴。”
“你让那个男生满足了愿望,会觉得自己也跟着快乐了吗?”
“嗯……并不会真的感觉开心,只是书上说善良的小姑娘是最美的,还会被爸爸妈妈老师表扬。”
这时,妈妈蹲下来认真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会永远支持她、爱她,不必用取悦别人的方法换取夸奖,她自己开心才是首要的。
我想,很多妈妈小时候都经历过类似的事,只是结局跟小女孩大不相同。
我们取悦别人得到的反馈是:
“做得真棒,真是个乖孩子。”
“女孩子一定要善良,别人才更喜欢你。”
“先人后己,才是好孩子。”
于是,长大后的我们被困在了深深的不配得感和自我压抑中,每当升起取悦自己的念头,心底就会升起一缕自责: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开心呢?
压抑得太过,则让人喘不过气。
不仅自己活得很辛苦,孩子也不会心疼你。有的孩子习得了妈妈的行为模式,成了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有的孩子则养成凡事只顾自己的态度,缺乏同理心。
尹建莉老师说:“生命真相是,你不爱自己,别人也无法爱上你。不在乎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
取悦自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妈妈只有发自内心地在每件事上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被他人左右,才能逐渐让孩子学会“如何取悦”“如何爱”自己。
而唯有学会了这些,一个孩子才具备了“活好自己”的条件。
爱孩子,请活成最好的自己
学堂后台经常能收到忧心忡忡的妈妈们的留言,很多人其实都在问一个问题:我十分爱我的孩子,不想他走那么多弯路,可他为什么对我的话充耳不闻,甚至还故意跟我作对呢?
一句话解答:
好教育是有心却无痕的,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做。没有什么比眼见为实,更能让孩子信服的了。
著名歌手、教育学博士陈美龄老师,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她是我最佩服的女性之一。
很多人都想知道,她是怎么把三个儿子培养进斯坦福的。
其实,只要你细细读过她的书就能发现:她从未耳提命面告诉孩子“你一定要上斯坦福”,她只做了一件事——“活成最好的自己”。
陈美龄的丈夫是日本人,她结婚的那个年代,不管女性婚前从事什么职业,婚后都要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但陈美龄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继续工作。
即便过得如此不易,她仍旧抽时间夜以继日地学习,最终拿到了斯坦福教育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
这一年,她刚刚怀了二胎。
就在很多人认为她会放弃深造机会时,她带着两岁多的大儿子,大着肚子到斯坦福报到了。
异国他乡、怀有身孕、照顾幼儿、高强度学习。
这个难度,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
但她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于1994年拿下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你看,她不用跟孩子们说什么,当她自己活得精彩无比,孩子自然也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追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很喜欢一段话:“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
妈妈把自己活好,孩子才能最直观地感受做自己的快乐,他就会把生命能量用于自身的成长,不会过多地消耗在精神内耗和应付他人上。
他会像妈妈一样,成为最好的自己,过得精彩无比。
黄仕明老师说过一句话:“你和你孩子的关系,就是你和你自己的关系。”
我的理解是,父母是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东西的。
如果我们无法痛痛快快满足自己,无条件悦纳自己,活不好自己,怎么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引导他走向幸福之路呢?
所以,爱要先给自己,要先去拥抱残破的自己,先把自己当成受过不少伤的孩子去抱持、去涵容,要先富养自己。
当我们越是能拥抱和涵容自己,就越能给予孩子,我们真正想要传递给他的爱。
还记得尹建莉老师说的吗?
每个人都是一尊神,你用一生的时间来敬爱一尊神,神怎么会亏待你呢!
而不被亏待的你,必然也不会亏待那个,你深深爱着的孩子。
与你共勉。
你是孩子的妈妈
也是孩子心中最崇拜的偶像
积极、乐观、向上的妈妈
培养出同样积极、乐观、向上的孩子
教育的最高形态
无非是言传身教
欢迎加入【28天为爱有声阅读】活动
用阅读充实自己,用书籍装点人生
和孩子一起来读书吧!
完成28天阅读打卡,返还全部报名费
活动相当于免费!
立即扫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