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砸”后,妈妈竟这样做:辛苦培养孩子20年,一件事就能摧毁TA
孩子考砸之后……
前几天,一个男孩中考失利的新闻登上热搜。
引发巨大争议的是,在得知儿子考了523分,上不了重点高中后,男孩的妈妈愤而撕下孩子从小到大获得的、贴了满满一墙的奖状,并撂了一句狠话:“不努力还不如早点去打工。”
图源:中国国情网
只因一朝失利,过往的一切努力、荣耀皆沦为废纸,不值一提。
对于此举,这位妈妈的解释是:“为了激励孩子,让他更加努力。”
作为选拔录取链里相对重要的一环,中考成绩的确重要。
只是,这样不看过程只要结果式的否定打击,会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吗?还是对成败更加患得患失?
想起有个学生曾向老师倾诉,说自己一直勤奋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从初二开始,一到重大考试总是心慌冒冷汗,发挥失常。
每况愈下的大考成绩,加上父母总是忧心忡忡的眼神,让这个学生很失落,觉得对不起父母。
可在此之前,他在学习上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怎会突然如此?
原来,在他初二那年,他的父亲下岗待业在家,无事可做加上情绪低落,整天跟孩子唠叨要刻苦学习,不然会落得和自己一样下场。
后来,这个学生的父母一起开了个小吃店,起早贪黑维持生活,父母的操劳让他生出愧疚感,发誓要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一到大考就开始患得患失,难以集中精力答题,成绩每况愈下。
不知道上面新闻中,从小一直优秀,却突然中考失利的男孩,是不是也面临过这种“拿好成绩换取父母认可”的压力。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坡仑·希尔讲过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巨大的差异。这个很小的差异就是你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无疑,上述事件中的两个孩子,在遇到挫折挑战时,并没有从父母的“激将法”教育里获得积极的心态,这一“微小的差异”,成了他们大考成绩的分水岭。
而一味要求孩子的成绩,孩子得到的心理暗示就是:
只有成绩好,才配得到爱;只要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做什么都值得被原谅。
被这种想法催眠的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当生活只需要好成绩……
影片《猫的孩子》中,男主角是一个普通男孩,却不幸生在一个学霸家族。
成绩,是这个家族唯一的信仰,而成绩在家中垫底的男主,不仅自己抬不起头来,亲生父母也鄙视他。
男主的父亲常年不回家,回来就殴打妻子,只因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没有把孩子的成绩管好。
而无法反抗丈夫的妻子,就拼命督促孩子学习,命令孩子考高分。
“踢猫效应”就这样在这个家庭中开启了循环。
压力巨大的男孩,发现了一个解压的“好”方式——杀猫。
用各种手段虐杀猫咪时的男孩,就像是变了一个人,邪恶残忍,与平时自卑怯懦的形象判若两人。
在第一次成功杀猫后,如释重负的男孩成绩突飞猛进。
然后,他停不下来了:越杀猫成绩越好,成绩越好妈妈的要求也越高……
最终男孩被无法承载的压力逼疯,高考考场上,他满耳朵都是猫咪惨叫的幻听,他崩溃了。
这个家族毕生的狭隘追求——成绩单上的数字,最终成了一把伤人伤己的利剑,每个人都成绩好,心中却都住着“沉睡的恶魔”。
生活中,也总有些成绩好的“学霸废物”“学霸流氓”,屡屡让人感叹震惊。
武汉大学曾有一名“传奇学霸”,创下了4次参加高考,并且均考入名校的记录。
可他为何要高考4次?
第一次参加高考,他被武汉大学录取;可入学没多久,他就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被武大除名。
他回学校突击学习了一个月,又再次以高分二进名校,可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被劝退。
后面几次也都是这样,4次高考,4进名校,然后被退学。
再天赋异禀又如何?成绩成就了他,也成了套在他身上的枷锁,走不出这个怪圈,人生便进入了无限恶性循环。
2018年,广东某高校男生,半夜散步散到了女生宿舍楼下,趁宿管阿姨熟睡,他溜进去撬开了一扇门,对熟睡的女生进行了猥亵。
事后非但不知道悔改,还把自己猥亵女生的过程写在博文里:
被揭发后该男生被学校劝退,可他却十分委屈:“我读了十多年书,好不容易考个大学,摸了一下女生就没了?”
我无法共情他的“委屈”,只能说虽然他考了个好成绩,进了个好学校,但还不是个心智健全的人。
看看这些孩子:
有的被单一评价标准压垮;
有的只会考试,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还有的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能为所欲为。
你看,一直被暗示“成绩不好你什么都不是”,从小就被驱赶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孩子,哪怕暂时获得了好成绩,被压榨、被抽取的部分,未来总会以某种方式反弹回来,伤及自身。
好成绩,不是强要来的
在当前的教学和选拔机制下,成绩的确很重要。
但在意成绩,不等于从孩子一上小学甚至一上幼儿园,就不断挥舞着鞭子,催逼孩子学习,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尹建莉老师将学习比喻为一根链条:
“这个链条上需要有‘兴趣’、‘用功’、‘阅读基础’、‘智商’、‘动机’、‘情绪’等等,‘成绩’只是这个链条最后的质量情况。
所以我强调不要太关注成绩,是想让家长们把注意力放在构成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如果孩子缺少阅读,他的智力发育情况就不会太出色;如果他的学习天性被作业拖垮,他也很难对学习有主动情感……
当一根链条的每一环都是高质量的,最后出现的当然是一根品质优良的链条。”
这每一环构筑起的,不仅仅是孩子最终的好成绩,更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先生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纪录片《差生》中,就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托德从小就是一个典型的“差生”,调皮捣蛋,成绩常年倒数第一,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歧视。
他也试图证明自己,可熬夜写出的诗却被老师质疑是抄袭:“你写不出这么高水平的诗。”
在各种压力下,托德早早辍学;可是他的父母,一直不曾放弃他。
当老师质疑托德抄袭时,妈妈翻出了儿子的草稿纸,要求老师道歉;
每当托德回家,父母总会先拥抱他,告诉他“你今天很棒”。
托德的妈妈坚信,即便学习成绩差,也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所有人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我更要让他知道,他是永远被爱和被相信着的。”
即便托德自认为前途一片灰暗,父母依然鼓励他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先去门槛较低的社区大学找工作试试。
后来,在社区大学工作的托德,看到了教育学课程中的一句话,心中重新燃起了火焰:
“当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时,差生就像永久被钉在了耻辱柱一般,耻辱、低自尊,各种负面情绪交织着,让他们很难安下心。悲伤,就是一股堵在胸口的怒火。”
他终于看清原来自己一直背负“差生”的标签,自我否定;他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退学7年后,考上了哈佛大学的教育学研究生,并在毕业后成为了大学教授。
唯成绩论,再有学习天赋的孩子,也可能会被摧毁;
而人格被好好塑造、保护,即便再“没希望”的孩子,也有“逆袭”的机会。
大多数重视孩子成绩的家长,并不指望孩子多么出类拔萃,所求不过“多学知识,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生活安稳”。
做到这些看似容易,却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不忘教育的初心:
比起眼下的成绩,帮助孩子发现更长远的目标,不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流水不争先
争的是滔滔不绝
只要成长不被压抑
属于孩子自己的成功总会到来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助您育儿少走弯路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