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作者:苏轼[北宋]
为你读诗:沈傲君 | 演员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 关于作者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
﹀
今日必是我梦想成真的一天
这样幸福,宛如重生 —— 鲍勃·迪伦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四十一岁的苏轼,时在徐州任上,他和朋友参廖子等去附近的一处景点百步洪游玩。
苏轼和朋友坐的小船,在急流中像飞梭一样穿过乱石,像狡兔在快跑,像老鹰从空中突然直落,像骏马狂奔在千丈高坡,像离弦之箭,像闪电从缝隙里划过,像露珠突然滚下荷叶。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而周围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这危险中的快乐,被苏轼写到了诗中。
而苏轼也敏感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像百步洪的河水,充满危险、亦真亦幻和转瞬即逝的品格。人只有改变视角,才能在湍流中获得平静的力量,并将快速和匆忙的时间变得缓慢而丰盈。
苏轼指着岸边石头上像蜂巢一样密密麻麻的篙眼,对参寥子说:“人生百劫千难,总要过去。如果此心无所执着,造物也无奈我何。”
苏轼的一生,恰好被他早年讲给参廖子的这番话所言中。苏轼不会知道,命运的雷霆之怒在前面等着他。他将要被关,差点被杀,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他的宦海生涯太激烈,太动荡,太戏剧,像在徐州百步洪所乘坐的小船。多年后,苏轼还会想到这次游历吗?想到他写的这首诗,抑或,想到他和参廖子说的这番话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农 [清]
苏轼年轻时写在《百步洪二首》(其一)里的这句话,正是《金刚经》里的核心宗旨。苏轼熟读佛经,对《金刚经》并不陌生。因而,苏轼多了一份清醒,使他不被权力、金钱等外物所迷惑,也不被现实的苦难和折磨所屈服。一次又一次被贬,是精神的炼狱,也使得苏轼充分认识和领略山川大地,遍看人间百态。
苏轼被贬惠州,暂住在嘉祐寺。一日,他去山上的松风亭游赏。路上,腿酸疲乏,苏轼很想找个地方休息。但松风亭还在远远的高处。是继续攀爬,还是放弃?
苏轼想了一会儿,忽然醒悟,自语道:“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总想着要到亭子里,才算休息呢?”于是,他得以解脱。
因为放下,因为不再执着,苏轼体验到更美的风景。而他也平静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在他弥留之际,朋友维琳方丈仍不忘记提醒他,要多想着西方极乐世界,努力到达那里。而苏轼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生是如此,死也是如此,就像苏轼的一生,像水,行于可行之时,停于须止之处。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对 | 西格玛
封面 | 张大千 《唐人秋猎图》
配乐 | 雨法雨《清影》《静虚》《静空灿烂》
《金刚经》不仅对苏轼,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即使在今天,它也能帮助我们,让一颗焦虑、执着的心变得丰盈、宽阔、自由。 加入《金刚经》共读营,一起寻求般若智慧。 扫码加入21天治愈解压修心之旅
2022.10.10—2022.10.30
每晚20:00开课
沈傲君
沈傲君,演员(代表作有《神医喜来乐》《潜伏》《金婚》等),也是一位热爱读诗的妈妈。
▎明日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