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05 月 07 日 多云
我在上海家中,累计封控时间已经超过 50 天,在这期间,我们全家严格执行了小区居委会的所有要求,期待上海回归正常的那一天。今天忍不住以碎碎念的方式记录了一些感想:
一、疫情防控政策。假如把瑞典模式(除了号召打疫苗,啥也不做)设为 0 分,把朝鲜模式(边境线设置隔离缓冲区,进入者射杀)设为 100 分,那么,每个国家都是在 1 - 99 分中取一个分值。因此,「躺平」是个语言陷阱,太不严谨,容易引发“鸡同鸭讲”式的尴尬。一个反对 100 分模式的人,不代表就是支持 0 分模式的,反过来也一样,不要犯二极管式的思维错误。二、用“贴标签”的方式辩论是最无意义的:你是「躺平派」,我是「清零派」,他是「共存派」……诸如此类。三、有意义的讨论是针对具体的某一项举措。比如:居家隔离是否可行?该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最佳频次是什么?CT 值的阴阳阈值设到多少最合理?某某地的某某规定是否必要且合理?某某市的做法和某某市的做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四、不管是提出质疑还是建设性意见,都需要举证。空谈大道理和高喊口号,都是“愿望思维”,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五、公共政策的制定依据,公众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六、新闻报道是否也可以报道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感人事迹。七、有些人愿意放弃独立思考,打心底相信别人比自己掌握的信息多,也更聪明,认为服从是最好的做法,这种想法我是能理解的。但我不理解的是,他们为什么要疯狂攻击那些与他们想法不一样的人呢?独立思考,理性质疑,既不有违道德,也不违法啊。八、有些人认为质疑精神只适合用在自然科学领域,不适合用在公共政策领域,尤其是当下。嗯,这也是一种值得讨论的观点。九、说几条本轮奥密克戎疫情的最新数据(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止到 5 月 6 日):- 上海的总感染人数突破 60 万(601460),病死 528 人,感染病死率(IFR) ≈ 0.09%,平均死亡年龄大于 80 岁,全部死于基础疾病并发症,大多数未接种疫苗。
- 吉林省的总感染人数突破 7 万(74764),病死 2 人,感染病死率 ≈ 0.003%。(尽管这 2 例死亡后来官宣不属于新冠致死,但国家卫健委并未在统计数据中除去)
- 北京的总感染人数为 644,目前尚无重症和病死的报道。
十、因为统计标准的问题,用国内的这些统计数据和流感进行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十一、如果用美国的新冠数据和美国的流感数据进行比较的话,我得出的结论如下(因为是碎碎念,不是正式文章,所以只说结论不说过程了,数据来源是 OWID ,仅供参考):- 奥密克戎的感染病死率(病死数/感染数)在不打疫苗的情况下接近于(略高于)流感,全程接种后低于流感;
- 奥密克戎的死亡率(病死数/总人口)远高于流感(因为传播速度极快,感染总人数远高于流感);
- 显然,奥密克戎与流感 PK,奥密克戎依然“取胜”。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以流感作为非黑即白的分界线呢?我们是否可以采用介于流感和新冠原始毒株之间的应对方式呢?
十二、新冠病毒已经从主要攻击肺部的原始株演化成了主要攻击上呼吸道的变异株,这一点是确凿的。是否可以将「新冠肺炎」的名称改为「新冠感染」?不要小看名称的变化,它其实很重要,一个直接的可能影响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概念将变得不必要。十三、如果我们现在采用瑞典那样的模式(分值 0),医疗系统必然被击穿,灾难巨大,不可取;但假如我们现行模式为 90 分,是否有可能根据奥密克戎的特点,把它下降到 80 分或者 70 分呢?比如:- 允许条件充分的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如症状已消失且核酸已转阴的人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可能乱跑)等。居家隔离在阻断传播性上肯定不如集中隔离好,但香港的经验表明,它依然能够阻断指数级的传播,也是一种有效阻断,而且带来的其他好处很多,不例举。
- 降低全民核酸检测的频次,加大老年人疫苗接种的力度。
- 放宽已全程接种疫苗者的行动限制,这样也可以促进提高疫苗接种率。
- 以清零的预期时间拉长为代价,换取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的时间缩短,提高各类企业的复工复产率,减少经济损失。目标一个月清零和目标半年清零,在具体做法上就会有不同。
- 名副其实地执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三区划分政策。目前的真实情况是,不少防范区实际上依然在按照管控区管理,这种情况极其普遍。那何必挂羊头卖狗肉呢?还不如直接就定为管控区好了。现在这样只会增加老百姓的疑惑和不解。
- 中央三令五申不要“层层加码”,但现实依然是层层加码。老百姓对有法必依的愿望不算过分。
十四、期望上海能够继续出台一些帮助企业减负的具体政策,比如适当降低社保缴费基数,适当降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率,国企性质的物业出租人为承租人减免租金等。十五、我以上这些想法不会因为删帖就不存在了。思想不应该成为一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