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付出,是一个人主动的、心甘情愿的选择,就是不管对方怎么样,我都愿意给予,且这个给予是愉快的;付出感是不情愿的付出,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补偿心理,在各种关系里总觉得自己在牺牲,被亏欠,常常有委屈和不平之气。妻子说她特别恐惧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因为只要和亲戚们在一起,尤其再喝点酒,她老公就很容易失控,发脾气。他会历数自己为大家付出了多少,会挨个指责亲戚们,说他们有多对不起他,有多忘恩负义,他对他们那么好,他们对他却一点都不好,从来不感恩他。聚会的气氛常常因为他的发作而被破坏,大家经常不欢而散。最严重的时候,她老公会骂骂咧咧拂袖而去,甚至曾掀翻桌子,浪费一桌饭菜。她老公说:我也很难受,但就是控制不了。平时不见面还好,只要一见面,我看到他们就不顺眼,无名火蹭蹭蹭往上冒。很显然,他对自己的付出是有期待的,期待被他人认可、感恩,甚至是回报。这个愤怒又导致了关系的恶性循环:他越指责,越愤怒,别人就越烦他,越怕他,更别谈什么感恩了。某天,有人气冲冲地跟我说:气死我了,太让人失望了。他以为儿子会再发个红包,然而并没有。他不得不提醒儿子:你给爸爸发个小红包吧,意思一下就行。他气得当场发作:你的钱,都是我给你的。我刚刚给你打了生活费,你却连一个小红包都舍不得。他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么大方舍得的人,竟养出这么抠门的孩子。孩子抠门、小气,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和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匮乏感有关,也许和家长的极度宠溺有关,孩子活在自我中心里,认为别人给我什么都是应该的。另外,还可能和认知有关,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去认识到,一段关系是双方共同付出的结果,如果长期只有某一方的付出,这段关系就会出问题。曾有一位来访者想约咨询,但又非常纠结,总是约好后又取消,然后再约,然后再取消。我觉察到他的纠结,建议他先别做咨询了。他反而坚定地要来。他说,当他想到要来咨询时,心里特别难受,又说不出来为什么难受。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来咨询并支付咨询费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心脏狂跳,快窒息了。后来他告诉我,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在回去的路上,他浑身难受,腿软得直打颤,差点握不住方向盘,特别想大哭一场,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就像失去了全世界。有一次老同学聚会,大家撺掇他请客,他勉为其难答应了。到结账的时候,他看着账单上的金额,又生气又心疼,甚至还产生了逃单的想法。那顿饭花了几百元,跟他的收入相比,完全不算什么。但对他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从小到大,父母对他极其苛刻,每次他向父母要钱,都会招来他们的无情贬损和挖苦;哪怕是正当的交学费,父母也要羞辱他一番,然后带着轻蔑的神情把钱扔给他,这给他烙下了很深的羞耻和不配得感。父母不愿真正为他付出,他也无法为任何人付出,包括他自己。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一点都不感恩。夫妻吵架,一方常常控诉另一方: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却不听我的。有付出感的人,常常陷入相同的困扰:为什么我付出得越多,对方越不愿意回报,越不愿意感恩。当一个人有付出感的时候,容易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位道德圣人,受害最深的往往是能量最低的孩子,一些孩子精神出问题甚至自杀,就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怨气和恨意。在关系里总觉得自己在很委屈地付出,其实代表的是我并不喜欢或接受这个关系。如果总是强调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就像父母反复跟孩子唠叨“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呀”,其实是父母并没有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动,是不计回报的全然投入。当我们真正喜欢一个人,真正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愉快地享受这个过程,而不会有“我正在付出”的委屈和算计。一旦我们在关系里有了委屈和不平之气,不妨问问自己:我要活在为别人付出的自我感动的妄想里,还是活在听从自己声音的自由意志里?文章转载自:王玺心理空间(ID:wangxixinli),作者: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13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著有《路在脚下延伸》、《当人生艰难时刻来临》。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从这里开启
自我探索的成长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