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李晓教授曾有一段关于“审美力”的演讲爆红。他说:
如果展开一幅世界经济地图,你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如美国出口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出口的是制造业技术,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欧洲。
他还说: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
相对于其他亚洲人,有些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
曾经《新周刊》做过一个“低美感社会——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的专题。
文章列举了如今大行其道的低美感,比如土味家居、土味视频、奇葩建筑、网红脸、伪古风、难看的街道,等等。
木心说,“没有审美能力,知识也救不了”。艺术,真的有大用。审美能力一旦缺失,不仅不好弥补,还可能祸及他人。
当群体的审美水平倒退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整体性的悲剧——人们会错把丑的当成美的、坏的当成好的、恶的当成善的。
可以说,美的毁灭,是我们正在遭遇的一场战争,当代人,最缺的不是钱,是审美。培养并保护审美能力,成了全体国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拉斐尔《雅典学院》,画中人物的穿着,其实都很“时尚”
审美,赋予生活以意义。我们的需求不应该止步于上学、工作、结婚、生育,不该止步于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物质享受——对丑的厌恶、对美的热爱,对超脱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是人类情感中不甘堕落、不愿受困于“当下”的真实写照。
然而,很多批评都止步于表象,对于“丑陋现实”背后的价值观,却极少触及。
于是批评变成了纯粹的发泄,甚至是“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的自嘲——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满眼丑陋的绝望”,却无力去突破现实,追求“对美的永恒盼望”。
难道,除了绝望和自嘲,我们在审美上就真的无能为力吗?当然不是。
柏拉图可以从凋零的花朵中看见“美的永恒价值”,我们也可以找到“审美背后那些看不见的限制”,然后对它进行不间断的革新和变化——或者说,回归美的本真。
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审美的力量,可以有多强大?
二战末期,希特勒在自知时日无多时,曾对他的心腹上将肖尔铁茨下令:毁灭巴黎!肖尔铁茨这个人,此前已经依照希特勒的要求,在多地执行了焦土政策。而在面对巴黎时,顺着巴黎市长泰丁格的指引,他看着巴黎宽阔的大街向着天际延展开去,卢浮宫、协和广场、荣军院、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一一陈列……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用它青灰色的身躯,直插碧蓝的天际。上将融化在了这美景里,曾用炮火踏平过无数土地的“纳粹机器”,在此刻却犹豫了。我们知道,他最终没有炸毁巴黎。顶着希特勒已经疯狂的命令,美丽的巴黎没有被烧毁。肖尔铁茨为什么拒绝毁灭巴黎?转而选择背叛他至高无上的元首?
这恰好说明了,当时的巴黎承载了人类所珍视的一种价值,那就是美的价值。美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的享受?追求美,不是为了高人一等,恰恰相反,是为了回归人的本质。人是有尊严、有灵魂的高贵生灵,我们的需求不应该止步于物质享受。对丑的厌恶、对美的热爱,对超脱和永恒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情感中不甘堕落、不愿受困于“当下”的真实写照。正如柏拉图所说:“对美本身的关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今天的我们,每当回溯美的源泉时,都不得不在文艺复兴时期停留下来,那是人类历史以来,唯一一次用美战胜了统治千年的强权,让人类有权利去做自己。▲卡拉瓦乔《女占卜师》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审美都非常在线
美通常是善的代名词,是人类同理心的直观体现。一件美好的事物,拥有它会使我们快乐,即便无法拥有,鉴赏它仍然让我们愉悦”。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这套在欧洲被当成奢侈品的《家庭艺术馆:欧洲文艺复兴大师》独家套装礼盒。这套堪称世界级精品的图书,恰好将文艺复兴的灵性、理性、人性、神性和感性完美的展现出来。从“还原审美原来的样子”的视角来看,书中2000多幅画作,来自全球100多家博物馆、收藏机构的真品实拍,最大限度保持了大师作品原貌。达·芬奇的端庄优雅,拉斐尔的柔美明丽,米开朗琪罗的力量与崇高,卡拉瓦乔的明暗分明,博斯的鬼魅惊奇,尽在这套书之中。除了大师画作、手稿,还辅以意大利最顶尖的艺术评论家对五位大师作品的解读与评论,不仅帮我们真正看懂每一幅画,更是以大师的画作为例,带我们感知审美。收藏这样一套书,就是收藏文艺复兴之美,并让这种美注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正有人所说,未来只有两种纸质书不会消亡,第一种是全人类共同的经典,例如《圣经》等。另外一种,就是《家庭艺术馆: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这样的艺术经典。硬核的内容,艺术品的制作标准,美术馆级别的原画还原,让这套艺术经典的中文版一经推出,不但重新还原了长达五百年“美”的定义,更成为彰显艺术眼光和品味的绝佳礼品。无论是收藏还是送人,自己读还是给孩子读,都足够分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独家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