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下注」本地化
「推动中国业务的重新定位」,这是所有外资汽车制造商面对百年汽车产业大变革,并为智能汽车时代重构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10月13日,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官宣,计划投资约24亿欧元,由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和地平线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并持有合资企业60%股份。此次合作将助力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加速推出自动驾驶领域的本土定制化解决方案。
按照计划,针对中国市场需求,CARIAD将携手地平线开发高度优化的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节约成本,为集团在中国的纯电动车型提供可扩展的、高性价比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国际车企与中国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的「合资+深度合作」的案例,也是汽车智能化征程中,传统汽车巨头推进集团战略转型以及中国业务并行转型的范例。
对于身处大变革时代的传统车企来说,本地化是在过去数年全球化战略下的关键补充。尤其是,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涉及到整车供应链的重大变化,为此,大众汽车集团也在今年开启调整中国管理架构,赋予中国区更大自主权。
今年6月,大众集团宣布,从2022年8月1日起,集团董事会成员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将负责中国业务,同时任命Stefan Mecha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任命Marcus Hafkemeyer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TO。
对于一家在中国市场有着多家合资公司,并且贡献每年接近4成全球销量的车企来说,面临来自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新一轮竞争,必须要做出抉择。
数据显示,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共向全球交付了888.2万辆汽车,同比下滑4.5%;在华交付量为330.48万辆,同比下滑14.1%。显然,中国市场从过去的「香饽饽」成了如今的「心头病」。
另一项数据,也是大众的软肋。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搭载组合式智能网联(L2级辅助驾驶+数字联网座舱+OTA)新车交付量方面,大众品牌仅排在第26位。此外,传统豪华品牌三强BBA,仅有奥迪一家没有上榜。
显然,作为全球汽车龙头,大众集团很清楚问题在哪里。
大众汽车集团称,管理架构调整后,中国董事会将统筹管理大众集团在华各品牌和业务实体,提高中国决策效率和灵活度。中国董事会成员除了贝瑞德,还有奥迪品牌、大众品牌和软件公司CARIAD的CEO及主要职能部门代表。
按照计划,由Ralf Brandstätter领导的全新一届中国区董事会,将在该地区制定跨品牌的关键决策,并与合资公司进行深度交流。这背后,除了扭转疲软的中国业务,更重要的是赋予中国市场更大的自主权。
事实上,从大众集团总部开始启动软件子公司(Cariad),就预示着要着手打通多品牌的技术壁垒,并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车型平台化程度,加快技术普及以及降低采购成本。
众所周知,过去在很多零部件上,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奥迪、保时捷、斯柯达等品牌各有差异化。尤其是在智能化配置上,更是脱节严重。比如,奥迪率先开启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zFAS)量产,并没有「拷贝」到大众品牌。
在此前大众推出的全新MEB纯电平台上,仍然采用了Mobileye+法雷奥的智能一体机方案。反观其他品牌,包括特斯拉、小鹏、理想等,都已经实现了智能驾驶域控架构的量产。
「捆绑旗下品牌的技术资源和竞争力」,这是大众集团中国区管理层给出的新战略,“加快在中国创新技术和数字服务的发展速度,更贴近中国客户的需求定制产品和服务,本地化开发范围将会扩大,招募更多的本地开发人员,从沃尔夫斯堡总部获得更多自主权。
在Ralf Brandstätter看来,“如今的中国区被赋予了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我们正在以更快、更一致地策略,来根据本地客户的具体需求调整我们的服务、技术和产品。”这背后,最关键的是从供应链的本地化开始。
根据此前特斯拉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截至2020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经高达86%。到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链本地化率已经超过95%。
此前,近年来特斯拉加快了本地团队的招募,涵盖车辆软件、硬件设计工程、动力&能源工程、车辆工程等多个领域100余个岗位,同时承担中国市场的应用适配和标准测试,并参与全球AI机器学习的相关研发工作。
去年10月25日,特斯拉宣布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建设落成,并表示该研发创新中心是公司首个设立在美国本土以外,以整车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中心,包括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程团队。
而本地化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供应链。
去年,大众未能实现在中国销售8万至10万辆ID纯电动汽车的目标,原因之一就是半导体短缺。而按照计划,到2023年,大众汽车的目标是能够在中国每年生产多达100万辆电动汽车。
“过去,我们的做法是在德国开发,在中国本地化,”大众乘用车品牌首席执行官表示,“但这种做法将发生重大改变,为研发(尤其是软件研发)建立更多本地资源,使其在中国变得更快、更独立。”
原因之一,是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快速崛起。
2021年初,2021款理想ONE基于地平线征程®3 芯片成功量产全球首个搭载8MP(百万像素)前视摄像头的NOA导航辅助驾驶方案。而原本在全球主要Tier1的产品路线图中,5MP像素是这个时间点的过渡选择。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域控制器。这是整车电子架构升级和未来软件定义汽车模式的基石,要知道,外资供应商几乎垄断了传统关键ECU市场。
上个月,随着理想L9的正式上市,德赛西威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的下一代自动驾驶域控制器IPU04实现全球首发量产。这是继小鹏P7的英伟达Xavier平台之后,中国本土Tier1的又一次领跑全球。
目前德赛西威的新一代高算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已获得众多项目定点,包括传统自主品牌客户和新造车势力,新项目的规模化量产将成为公司智能驾驶业务快速增长的另一支柱。
此外,该公司的新一代轻量级智能驾驶平台,实现高低速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融合,目前已获得多家主流自主品牌及合资车厂的项目定点,将为公司带来新的、更大规模的业务增长。
这些本土智能网联核心软硬件的突围,意味着,中国车企能够在第一时间领跑市场。9月28日,全系标配搭载德赛西威IPU04智驾域控制器的理想L9交付量突破10,000台,从新车发布到量产破万,成功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L2级智能驾驶交付上险336.87万辆,同比增长70.52%,前装搭载率27.03%;其中,中国本土供应商份额占比首次突破10%,达到10.31%。
比如,长城旗下毫末智行,上汽旗下联创汽车电子等OEM关联Tier1,以及智驾科技、知行科技、易航智能、商汤、东软睿驰、魔视智能、MINIEYE等第三方供应商在经历从0到1后,也正在全力冲刺规模化量产上车。
此外,在全自动泊车、360度高清环视等低速ADAS赛道已经赶超外资供应商的德赛西威,今年面向更大规模市场空间、基于融合高低速场景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即将量产。
而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自于一线合资品牌的突破。有消息称,中国供应商已经拿到大众集团MEB平台在中国的ADAS项目定点,预计2024年开始量产交付。同时,中国供应商也在争夺大众集团下一代SSP平台的硬件采购项目。
对于中国本土供应商来说,借助中国市场的率先规模化量产,无论是在成本控制能力还是性能验证方面都走在了全球市场的前列。而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智能化是下一个成本中心。
“与本地客户、合作伙伴一起向全球输出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是全球汽车芯片巨头英飞凌给出的市场战略目标之一。而在过去,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几乎不可能率先拿到最新一代的方案。
事实上,「节约成本」、「高性价比」、「中国」也是大众集团下注本地化的三个关键词。在此之前,大众集团旗下的CARIAD也刚刚与高通达成合作,选择后者的Snapdragon Ride™平台产品组合SoC,自2025年左右推出能够满足从NCAP(新车评价规范)主动安全到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
在CARIAD硬件开发高级副总裁Klaus Hofmockel看来,“在可扩展性、成本和性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我们在全新高性能计算平台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这背后,既有成本的考量,也有新车硬件配置与价格的组合考虑。毕竟,对于车企来说,无论是传统厂商还是新势力,利润是不可规避的考虑因素。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20万元及以下价位乘用车交付上险为841.48万辆,占比为67.52%;20-30万元价位交付为209.17万辆,占比为16.78%;30万元以上交付上险为195.53万辆,占比为15.7%。
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基本上维持了6:2:2的格局。相对应的,这三个价位在计算平台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差异。其中,20-30万元价位是交叉争夺细分市场。
有意思的,以今年1-8月数据统计口径,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国产化交付车型的平均售价为22.24万元,正是处于上述交叉争夺细分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数据驱动迭代模式的明确,规模化将是智能化升级的下一个关键门槛,背后就是一场「成本与性能的平衡赛」,尤其是对于销量靠前的汽车巨头来说,更是如此。
而就在刚刚发布的《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OEM智能化指数第一期》(点击浏览)中,大众中国(三家合资公司合计)的指数仅为134.20,远远落后于中国自主品牌。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L2级辅助驾驶交付上险为336.87万辆,前装搭载率达到27.03%;而同期大众中国(三家合资公司)的L2级辅助驾驶交付上险仅为14.71万辆,搭载率为7.69%,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