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太含蓄?
5月16号刚写过这篇介绍Sam Zell的文章:
墓穴舞者
两天后的5月18号,就得到他去世的消息,感到很是意外。
Sam Zell是美国地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也许不是美国地产界最富有的人, 也不是在公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地产界人士,但他在美国地产界的影响力,活着的人中可能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Sam Zell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主要有两件事:
多次成功抄底美国商业地产,并且每次都用创新性手法。包括在前面文章中已经写到的:七十年代以1美元为首付购得40亿美元商业地产(下面简称1元购)的空手套白狼,八十年代底九十年代初成为私募众筹投资地产的第一人,以及在2007年的最高点出售办公大楼REIT Equity Office给黑石公司。 做为现代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的奠基者。美国尽管在1960年就立法可以成立REIT,但在1993年以前基本上是一潭死水,不死不活。Sam Zell在九十年代先后成立了几个私募基金,成功抄底房产后,从1993年开始,先后把这些基金改组成REIT上市,成为现代意义上的REIT,他并一度成为REIT协会理事长。Sam Zell也遭遇过滑铁卢,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是在2007年接手家乡报业巨头Tribute,结果接手不到一年后就被迫宣布破产重组,他自己也损失了3亿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时机不好,本来在互联网的打击下,报刊业已经成了漏水的破船,再加上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广告收入巨减,基本上是漏水的破船碰到狂风巨浪,那只有沉没的份了。其实,Sam Zell开始并不想接手Tribute,也是在别人的督促下才想救一救家乡的报业。
Sam Zell有很多过人之处,他身上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这些小虾米学习的,我这里试着总结几条。
首先,是敢想敢做。如果你不敢想,成功的几率是零;如果敢想不做,成功的几率也是零。就像我以前写过的,要How Not Whether,如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是否能做上(Whether),不如把时间花来直接解决问题(How)。Sam Zell说他做事从来没想过会不会做,他说: It jus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I couldn’t do it. If you were not aware that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the barriers to doing it are dramatically lessened.
其次,是善于利用规则。他七十年代抄底商业地产的1元购,利用的是当时Mark To Market的特殊规则;而他八十年代收购一些资产丰厚而账面不好看的公司,确是他看到了别人根本没注意到的NOLs(Net Operating Loss Carry-Forwards)的价值。他善于利用法规,可能得益于是学法律的出身。熟知法规包括税法非常重要,因为有时商机就隐藏在规则中。
再者,是非常Open-Minded。无论是七十年代的1元购,还是八十年代底九十年代初成为私募众筹投资地产的第一人,发扬光大REIT,都显示他思想开明,愿意接受新东西新观念。
另外,他的一些投资理念,包括尊重供需关系,选择竞争力少的行业,Liquidity equals Value,坚守自己的投资标准等,都显示了他的极度智慧。我喜欢他说的一句话,Knowing the numbers means having the discipline to listen to them。在别人头脑发热的时候,得尊重数据,尊重供需关系。就像休斯顿被银行收回房产的那个私募众筹操盘手,他自己都已经预料到利率会提高,却不对利率做任何的hedge,只一厢情愿的希望房租增加速度会超过利息增加的速度,太能做梦了。
2017年Sam Zell写的自传, Am I Too Subtle?(我是否太含蓄),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传记,我喜欢它有三点原因:
简洁。 引人入胜。 给人启发。一本书再热闹,再吸引人,如果学不到东西也不是本好书。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写七十年代1元购利息套利的那一段,因为在我的金融词典里,套利(arbitrage)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词之一(另一个就是leverage)。为了搞明白他所说的操作手法,我花了两三天在网上查了很多信息才基本搞清楚。
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读一读。
愿大神安息!
建宁 202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