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只不到一厘米长的微型蛙
灰褐色,在新加坡的草地上跳,我原来以为是一只蟋蟀的若虫,仔细看是一只我这辈子见到的最小的蛙类。
上网一查,发现不久前某人在新加坡的乌节路(相当于上海的淮海路、北京的王府井)的水泥地上见到一只,送有关部门查验,发现是原产古巴的暖房蛙,大概随着进口的蔬菜水果飘洋过海,更重要的是,这种蛙类仅仅在陆地生活,不下水,不经过蝌蚪阶段(也可以说蝌蚪阶段是在卵中完成),卵孵出后直接就是蛙。
这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曾经以为作为两栖动物的蛙类都必须经历水中生活的幼体蝌蚪这个阶段,但这只是一般而言。其实还有少数其他蛙类也是不经过蝌蚪的纯陆生蛙,例如某些树蛙。它们作为两栖动物是名不副实的。
有人推测,因为在水中的蝌蚪太容易被天敌吃掉,而体型极小的蛙类在陆地上反而更安全,所以就“省掉”了蝌蚪阶段。
在感叹自然界奇妙的同时,立刻联想到医学/生命科学,目前的医学重点是研究多数人和典型病例,对于少数人、非典型病例和个体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