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教育基金会及历年获奖者
往日链接:慈父心、教育魂---纪念我的父亲
一直犹豫是否写这篇博文,担心有人说是“炫”。和一位文学城博友商量,他非常支持我写,说我父亲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成就和事迹,对学校、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我们兄妹的善举,都应该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其实很怕回忆父亲,每次想起,都是排山倒海、万箭穿心般的痛。
16年6月17日发表过一篇“慈父心、教育魂---纪念我的父亲”,当时写的时候泪水似江河一样奔涌不息,怎么也止不住。
那天起,我就极少提及父亲,更不敢写。每年父亲节,我都尽量避开。看到博友们写自己的父亲,也总是触文伤情,不忍多读。
到9月底,父亲离开我们就整整36年了。父亲去世时,还不到46岁,正是一个男人最风华正茂的时候。英年早逝,是我们家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今年是父亲曾担任校长的中学校、也是我们兄妹四人的母校成立80周年,学校将于10月举办大型校庆。7月份开始,校公众号开始陆续推出各种校庆文章,我姐姐写的“梦里依稀慈父泪”被作为开篇第一个发刊。(这篇文章读了无数次,每读一次,都是流不尽的泪水)
父亲不是名牌大学大学生,也不是在大城市著名中学任职。我们老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学,却有着极为良好的学风,老师尽心尽力,学生们刻苦努力,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对此,父亲可以说功不可没。
以下粗体文字摘自公众号文章
父亲1958年初选拔到江西教育学院进修数学专业,于1959年9月调入中学任教高中数学。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虽衣食匮乏,仍工作干劲十足。常常挑灯工作到深夜,用茶缸煮南瓜、萝卜聊以充饥。由于工作出色,深得学校器重,也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从中学第一届高中起连续几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数学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兼任学校团委工作, 1963年至1968年任学校团委书记。
1977年冬,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教育教学百废待兴。1978年9月父亲受命出任学校副校长,协助校长担当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任。没有教材,组织教师自编自印;师资紧缺,想尽办法把原安远中学教师悉数调回;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使学校迅速走出文革阴霾。1979年高考时,即见成效。
这是学校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就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记得那次高考,是因为我大哥考上了重点大学。当时,他还不到15岁。
考上重点大学的理科班同学一起照了一张照片,标题是“为中华崛起齐奋竹”。我甚至记得那几位大哥哥们的名字以及上的哪所大学,清华、武大、山大(山东大学)、兰大、厦大、中大(中山大学)等等。
80年初,父亲出任校长,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不但着手全面恢复传统教育教学秩序,大胆提拔人才,启用新人;而且解放思想,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率领全体教职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取得不少成绩。1980年学校被列为赣州地区重点中学和江西省重点中学;1980年学校被评为赣州地区重点中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列为江西省田径项目重点学校。
学校跻身省重点中学是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使得学校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学校发展的稳固基础。父亲是当时江西省最年轻的重点中学校长之一,也是当时学校领导班子最年轻的成员。父亲本人也多次获得省地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
学校的学风之佳,教学成绩之出色,声名远扬。那时,我们学校教职工有外地亲戚的,很多都把孩子送来寄读。我的左邻右舍每家都至少有一个寄读生,不少是来自外省城市。他们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来到一个贫困县求学,为的就是浸染在这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我们中学求学过的外地生,回去几乎全部考上不错的学校。如果按照他们以往在当地的成绩,估计上中专都有问题。
父亲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家有本老影集,前面二十几张都是父亲年轻时所带班级的毕业生合影,每次翻看这些照片,父亲满面笑容,如数家珍般,一个一个名字娓娓道来。
父亲教过的学生,很多后来也成了姐姐和我的老师。
1984年3月,父亲调县教育局任局长。6月带病赴河南兰考考察教育工作,积劳成疾,1984年9月病故。
父亲担任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力颇大。切实奠定了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方针,更重要的,他以实际行动证实了他的教育成果。不仅是每年为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众多学子,也把我们四兄妹培养成清一色的本科以上大学生(我和姐姐都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均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这对上大学极难的江西、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县城来说,我们家,可谓是个奇迹。
82年,大哥在李政道主持的、强手如林的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也就是众所周知的CUSPEA考试中过关斩将,成为我们县第一个公派赴美留学生!当时他只有17岁!(83年赴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逐渐打开,父亲从报纸广播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将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知识将发挥巨大的的作用,英语将在国际交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中国开始对外派出留学生了。为此父亲写信,要求大哥努力学习英语,做好一旦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准备。为了学英语,大哥连续两年寒暑假都没回家,专心在校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哥一举考中!)
家里人为了让大哥在美国安心学习,父亲生病、去世的消息没有通知大哥。1985年6月,满心欢喜的大哥第一次回国探亲,迎接他的却是一个晴空霹雳:最亲爱的父亲已经去世近一年!在老家的山上,大哥跪扑在父亲长眠的墓前,嚎啕痛哭,久久没有起身...
父亲虽然故去,但依旧影响力巨大。县城早就鸟枪换大炮,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人口也增加了几十倍,已经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市了。母校也搬迁到新校区,改为只有高中部,每个年级几十个班级,学校建筑宏伟气派,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但提及我们一家,几乎无人不知。
每次春节我们兄妹回老家、回赣州,请我们吃饭的老乡、朋友、同学、父亲的学生等络绎不绝,每天从早到晚马不停蹄,我们经常是兵分四路各赴一宴。我们都不是富豪、也不是社会名流,请我们吃饭,也不是为了巴结我们,而是觉得与县里最会读书的一家人吃饭,是种自豪。
为了纪念父亲,2010年10月,母校7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兄妹四人共同出资,以父亲名义设立了教育基金会,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这也是子女对父亲养育之恩的一点小小报答。
前几天,学校把2011-2019年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发给了我们。
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只可惜,颁奖台上没有父亲的身影。
操场上彩旗猎猎,鼓乐阵阵,我禁不住泪如雨下,悲喜交加:虽然父亲不能亲临一睹盛况,但一中在,父亲为之奋斗、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就永在。
不希冀梦回大唐,不期望穿越到康乾盛世,只希望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那时,大哥未出国,二哥没上大学,橘色的灯光下氤氲着妈妈捧出饭菜的腾腾香味,全家六口人在餐桌上唧唧呱呱地交谈着。
而我的手心上,依然留有父亲牵着儿时的我走过一中榕树底下时的余温。--姐姐所写
泪水,再一次模糊了视线...
这是公众号文章下的部分留言:
七律·父亲的教育基金会
文/墨脉
未觉悄然过十春,又闻喜鹊叫欢频。
龙门翻越凭心骨,世路相扶送露津。
滴滴但滋枝叶茂,融融犹道物情真。
只叹颁奖高台上,不见积勤栽树人。
今天是中元节,谨以此文,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人生最痛的莫过于骨肉分离。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时唱起的这首《分骨肉》,又何尝不是我的心情写照呢?演唱的时候不敢用情太深,太投入,就会哽咽,唱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