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组合论 第二章 命运环境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必然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环境单独存活。这个环境,就是人与之相处的客观条件和情况,也包括人所处的空间位置。它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是自然物质环境,二是社会文化环境。
毫无疑问,人生命运也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人的命运,任何一种命运形态,无论它多么特殊,无论它多么普通,无不烙下环境的印记。对于命运来说,环境是摇篮,是温床,也是舞台。换言之,人生命运的孕育、发端、变化与终结,都离不开与之相处的客观条件和情况。就命运而言,这个客观条件和情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家族)、生长活动的地域及时代背景。这三者,共同构筑成命运的舞台。命运的舞台有多大,命运的变化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一
家庭(家族)环境,是指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自然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以及这个组织形式所具备的情况和条件。家庭环境,是生命孕育发端之源,是人最早接触和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生命运启航的码头港湾。家庭环境对于命运的影响意义重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其走向、格局与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命运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一生的命运。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种说法虽有偏颇之处,存疑之处,但也确有不可忽略的合理性及客观性。龙子居于奢华之龙宫,玉食锦衣;凤儿栖于梧桐高枝,笑语欢歌;小老鼠则行藏于阴暗之处,专干着打洞的勾当。出身不同,命运天差地别,这已成为不容争辩的现实。出身于豪门贵族之家,“含着金钥匙”长大,其命运趋向大多既富且贵。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头胎,不论男女皆能成王。英媒体报道之时,凯特王妃尚在妊娠之中,尚未面世的腹中胎儿就拥有了继承王位的资格,能不叫人感慨系之?!出生在富裕之家与贫困之家,出生在农村与出生在城市,也有明显的差别。富裕之家的孩子衣食无缺,家庭和周围的环境为之提供了许多优越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在成功之路上付出的努力要比贫困人家的子女少得多。从受教育的角度来看,出生于城市的人占有教育资源的优势,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农村孩子很不相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落后,导致孩子们学习基础薄弱,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有一个良好的出身,总是占到很大的优势,因为精神和智力的倾向是跟着血液一起流动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及社会资源也同样是沿着血缘而流动的。时下,“二代”正在渐渐成为一个意味丰富且范围独立的词汇,从“官二代”到“星二代”、“富二代”,再到“穷二代”,社会资源分配在以生命代际为名义的新老更替中渐渐完成。这些不同类别的“二代”,其生存方式、命运格局与品质也明显不同。据有关机构的统计,父母是国家干部和企业高管的,这些人的子女最有可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工人家庭出身的,100人中只有1人进入国家与社会管理层;农民家庭出身的,100人中还不到1人进入到这一阶层。“官二代”们从开始踏入仕途起,就受到各种形式的关照,有着平民子女无可比拟的升迁优势。官场中,“你提拔我儿子,我提拔你女儿,共同进步,皆大欢喜”,分赃式的权力寻租较为流行,于是构成了当前我国畸形的官场生态。虽然我国在干部提拔问题上实行“公推公选”,但背后的暗箱仍然无法关闭。据有关媒体报道,河南省某县在2008年全县正科级干部和县局级干部任用中,最后确定的12名乡长,全部是当地官员的子女和县里两大房地产老板的亲戚。这只是官场的一个缩影,“官二代”顺利接班随处可见。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往往不再是成绩、能力,而是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套用一句网络语:“找工作变成了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既然是由富人制定的,那就必然于穷人不利,穷人要想胜出,可能性很小。在当今社会,普遍受关注的“穷二代”,收入少,起点低,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要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摆脱困境很难。他们继承了父辈的贫困,也很有可能将贫穷遗传给下一代。因为,与“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穷二代”缺少社会资源,很难获得体面职业和广阔发展空间,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难。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公开表态不愿生育“穷三代”,理由是“穷二代”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注定要在艰难的环境下挣扎,改变世袭贫困命运难上加难。再说,本来已是“房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又成了“孩奴”,岂不是一辈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当然,这是一种偏激的言辞,也是自私的行为,更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但其中的辛酸、尴尬与无奈,跃然纸上!
诚然,落生在不同的家庭,其命运的起始点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但这种命运现象,并非绝对,非如此不可,它只具有相对意义。家庭的富贵、温饱和贫苦状况,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如此。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和转折,或遭逢大的天灾与人祸,富贵型的家庭有的可能迅速破落,沦为温饱型或贫苦型家庭。而有些温饱型或贫苦型家庭恰逢好的机遇,也可以迅速变换门庭,成为新贵或富豪。最典型最集中的莫过于改朝换代、政权更替。此为一。其二,富贵家庭的成员也不是人人都有好命好运好造化,命途暗淡,乖谬多舛,毫无建树之人,也屡见不鲜。从另一方面看,古往今来,出身市井布衣,奋然崛起于天地间,或高居庙堂,或领军称雄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令世人景仰者,也不计其数。因此,无论出身如何,都不应当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更不可自轻自贱,悲观失望。
家庭环境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与作用,就普遍意义而言,主要表现在基因遗传、父母的培养教育、家人之间的相互帮扶与相互影响三个方面。
关于遗传,现代科学发现,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着自己的起源之物,那就是隐藏在细胞核之中的一组分子,即脱氧核糖核酸长链。伴随着DNA奥妙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更多的生命之谜将被我们发现。在生物界,除了RNA病毒和噬菌体以外,每个生命体上都有着自己特定的DNA分子。这些DNA分子在生命个体差异上,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人类在繁衍的过程中,父母亲会把自己DNA中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为一半,即DNA双链中的一条,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纵观宇宙间的生物体,或多或少的都会将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生物特征和生理特征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而这也是生物体能稳定地代代相传的原因。人的体质、脾气有遗传,人的身材、面貌、智力、体力、寿命也可以遗传,甚至某些疾病也可以遗传。譬如说淋巴结核、肺结核、癌症、心脏病、精神病、痛风、先天性耳聋、眼盲、器官发育不全等等。子女与父母相像,父母的体质特征、性格脾气,以及精神与智力特征,大多可以由子女继承下来。一般地说,儿子大多带有父亲方面的性格,女儿则更接近母亲。相信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家长都会仔细地欣赏孩子:这个部分长得像爸爸,这个部分长得像妈妈;相信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都会仔细地品味孩子:性格的这部分像妈妈,能力的这部分像爸爸。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生下什么样的孩子,这虽然不是绝对的定律,但在现实中却具有普遍性。
在遗传方面,有两种特殊情形的遗传,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十分重大,也十分特殊。一种是智力方面的特殊遗传。有的孩子生下来就具有很好的天赋,智力超群。你看:有的人天生是个能把落叶弹成音符的钢琴家,于是,他把长长的头发悠扬成动人的旋律;有的人生来便会把云霞剪裁成一幅精雅的图画,于是,他把夜色磨成一池墨汁。这一类人虽然数量很少,但绝大部分成就伟大,对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贡献突出。我国古代被人们称颂的“神童”,如李白五岁诵六甲,王勃六岁善词章,李泌七岁能棋赋,祖莹八岁能咏诗成章,王维九岁知属辞,杨烔十一岁举神童,甘罗十三岁做丞相,白居易十六岁名扬天下……在当代,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年幼时就颇显才华,令人称奇。他五岁便开始读书识字,一天,他跑到私塾先生那里求读,先生抬头一看是一个瘦小的孩子,心想这小家伙乳臭未干,也能读书?老先生连连摇头,回绝了他的请求。谁知年幼的郭沫若自尊心很强,竟冲着老师大声念了一首诗:“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一诗未了,四座皆惊,如此年纪竟脱口成诗。老先生呆了好一阵子,连声赞道:“妙极,妙极,真是一位神童”。湖北襄樊女孩蒋方舟也是一个十分聪慧早熟的孩子,她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出版散文集,十一岁成为畅销书作家,十二岁在两家有影响的报纸开设专栏。她曾被誉为:“神童作家”、“天才美少女作家”,是中国少年作家学会首任主席。她拥有青春靓丽的形象,机敏犀利的谈吐,曾是中央电视台、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著名时尚期刊等媒体竞相追捧的宠儿。2006年10月,一家著名时尚杂志评选最具潜力的18位未来之星,十八岁的蒋方舟名列第二。2011年8月12日,香港浸会大学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年仅十三岁的沈诗钧修完了本科和硕士课程,即将赴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做访问学者,与两位世界顶级的数学家一起做研究。在香港引起广泛关注的“神童”沈诗钧,不仅是香港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而且仅用四年时间就读完了本科和硕士课程,比规定的时间快了两年。沈诗钧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不停地“跳级”,特别奇异的是,他仅用一个暑假就读完了全部中学课程,其超常智力,可见一斑。
在遗传方面的第二种特殊情形,就是疾病的遗传。遗传病、先天性的疾病,大多难以治愈。这种情形的出现,如同灾难降临,落到谁的头上,谁这一辈子就可能与病痛为伴,厄运连连,命运起点低下,命途质量低劣。严重者,行为受困,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拖累。更有甚者,人财两空,使整个家庭遭受重创,家运流程一路低行,且愈难愈艰。据有关医学资料介绍,夫妻俩都是地贫(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其所生子女将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几率是地贫儿,其中更有百分之二十五会是重症地贫。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珠蛋血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肽链生成障碍,引起流血性贫血,每个月都要输血一到两次。在输血过程中,输入体内的红细胞带有很多铁,铁逐渐沉积在体内,患者还要做去铁治疗,因此每月的治疗费用高昂,普通百姓人家根本无力承受。尤其是普通医疗手段无法根治,唯一出路就是通过新生儿的脐带血进行移植。然而,配型相合的脐带血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点七!我国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也比较常见。这种病虽不像地贫病症那样危及生存,但若是治疗不及时,或医疗技术水平受限,将给患者留有终身缺陷。这种生理缺陷,给人生命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首先,它给缺陷者心理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无法拂去的阴影,催生着悲观情绪和自卑心理的疯长,总觉得低人一等,许多事既不敢想,更不敢做,因此命运层次、格局自然比普通人差了一截。其次,有这种缺陷的人,职业选择受限,交友受限,婚姻也自然受限,因此他们的上升通道和空间无疑都受到限制。据有关报道,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创始人、华人富豪王嘉廉先生,近几年在我国贫困地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旨在为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截至2012年,已成功为17万多名贫困儿童实施了唇腭裂手术,使患儿和家庭重新绽放了自信的笑容。王嘉廉先生说:“我以能够帮助一些唇腭裂患者摆脱生命的厄运,而感到无上荣耀!”
上述两种特殊情形的遗传,是命运的两极现象,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绝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遗传。幼年聪颖,智力出众者,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容易获得父母的格外关注和培养,甚至还能得到名家大师或尊贵人物的提携与相扶。这类人是命运的宠儿,起点高,势头旺,比一般人的舞台大,施展身手的空间广,也比一般人成材快,成材早,事业优异辉煌。但不管有多聪明,天分有多高,勤奋刻苦这一条是不能脱离的。上面所讲的“神童作家”蒋方舟,从七岁开始学写作,越写越上瘾,寒假、暑假、课余都在看书写作;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信手拈来,随处就写。从七岁到十一岁,方舟写满了21个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本子,最厚的一本写了五万字。这样的蒋方舟能不成功吗?早慧的孩子也许是上天赐予的特别礼物,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自持聪颖,不愿吃苦,松懈懒惰,那必然会如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沦于“泯然众人”的结局。
关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结晶体,是民族品格的核心,支配我们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的习惯、原则都始于这个源头。人的命运,也同样始于这个源头。因此,源头的教育非比寻常。
我国最古老、最经典的教子故事要数“孟母三迁”。孟子是邹国人,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年轻守寡,将所有的悲伤化作力量,全心全意地抚育儿子。为了培养儿子做个有用之才,孟母可谓费尽了心思,非常注意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尚在怀孕期间就注意对儿子的胎教,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子的家原先靠近坟场,附近有一大片隆起的坟堆,还不时有殡葬的队伍从家门前经过。孟子稍稍年长之后,便和邻近的小孩一起到坟场去游戏,甚至一大群小孩还学人家出殡的仪式,跪得跪,拜的拜,哭的哭。孟母见后大吃一惊,立刻带着儿子离开,将家搬到一个集镇上。但是不久,孟母又发现儿子整日里在市集里边嬉戏,和小孩们又学起了商人做买卖谈生意的事情来。孟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孟母当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走向仕途,而不是做一个唯利是图的商贾。于是孟母决定再一次搬家,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边。在这里,孟子天天看到的是正襟危坐的先生和彬彬有礼的学童,听到的是诲人不倦的教导和琅琅上口的书声。于是,孟子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有时还会摇头晃脑地背起书来。直至有一天,孟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读书,你把我送进学堂里去吧!”孟母舒心地笑了,把孟子送进学堂,还常常督导教诲。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倍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家族也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内涵丰富,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曾国藩一生奉行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三十多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教子、持家、交友、修身、用人、处事、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方面。这些家书于平淡家常中蕴涵真知灼见,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宝鉴,也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流传海内外。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常年征战,兵马倥偬,和儿子远隔千里,还挤出时间过问儿子读书写字的情况,不厌其烦地写信回答询问,甚至在战争中、在深夜里为儿子批改作业。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并为之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曾纪泽兄弟开始懂事时,曾国藩权势如日中天,但他没有像别的政治世家一样教导他们继承权力,而是谆谆教诲他们要居安思危,“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其兄弟子侄、亲朋好友、门生故旧都受到他的广泛影响。由于家风淳朴奋进,家训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故曾氏后裔人才辈出,内涵丰富,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发展演变史现象。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有名的爱国外交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与沙俄收回伊犁的外交斗争中,以“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大无畏精神,终于以改订新约取代崇厚签订的条约,迫使俄国将早已吞下的领土(伊犁,包括特克斯河流域和木扎提山口)吐了出来。在“弱国无外交”的半殖民地中国外交史上,像这种“虎口夺食”的斗争,并取得一定胜利和成功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精研数学,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著有《环率考真图解》、《对数详解》、《粟布演草》等专论,可惜他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曾国藩兄弟五房里出过的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其代表人物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界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权,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原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三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榛,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是曾家至今声誉斐然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称为美国富豪典范的洛克菲勒家族,其家族辉煌延续了一百多年。2004年7月11日,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四岁。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大多成就非凡。小洛克菲勒是坚韧的第二代,他在继承发展父辈事业的基础上,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散财”上,大做慈善事业,多方开辟慈善事业投资的新领域,泽被国内外芸芸众生,为洛克菲勒家族赢得了很好的名声。小洛克菲勒的五位儿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个个才华横溢,分别成为美国社会政治、金融、工商业、社会福利事业等部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子约翰曾在美国海军作战司令部服役,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回家,后成为职业慈善家。次子纳尔逊,1962年至1974年连续三次担任纽约州州长职务,1974年被福特总统任命为副总统。三子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作为家族的第三代传人,把从洛克菲勒家族继承来的财富成功翻了数倍。四子温思罗极富魅力,曾掌舵大通银行20年,业绩非凡,成为美国金融界出类拔萃的代言人。1966年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1968年蝉联阿肯色州州长。五子大卫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担任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曾有多次进入政界的机会,尼克松曾两次请他担任财政部长,卡特还请他出任美联储主席,但他都拒绝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得益于从小严格有度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美国不少人认为,洛克菲勒家族对儿女的培养是有关育儿知识的必读资料。老洛克菲勒在世时,虽然拥有巨大财富,但生活十分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每天下班后要四处查看,把煤气捻小些,把自来水关小些。他一生都把账单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每一笔收入和开支都要清清楚楚地记在本子上。他对儿女们也时刻灌输他在一贫如洗的儿时形成的价值观,要求儿女节约用钱,不浪费一分一厘。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他只买一辆自行车给四个孩子。小洛克菲勒长大后都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在八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最小,前面三个都是女孩。老洛克菲勒还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要求孩子们也认真记账,并通过家务劳动来挣零钱花。小洛克菲勒有六个子女,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他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教育计划。小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他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五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七岁和九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二分,长筒靴每双一角。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也渗透到洛克菲勒一家的日常生活和教子方式之中。小洛克菲勒像父亲一样笃信宗教,赖以指导人生道路、确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圣经》,他要求子女也要天天读《圣经》,用以指导个人的言行。夫妻二人深明事理,知道不能光靠说教,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因此在他们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
以上三个事例,生动地表明:家庭是子女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在人格陶冶、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教导和培养,也是未成年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成年人社会化是社会规范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的内化,是人们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生活技能、适应社会规范、认同社会角色,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未成年子女构筑命运基础、描画命运蓝图的过程。
我们的人生经历也表明,人的教育,尤其是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大部分是来自家庭。有学者指出,如果知道一个人未成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家庭氛围,我们就可以确定他今后是什么样子,拥有一个怎样的命运。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一个人在幼年天性尚柔弱时,周围与他发生作用的环境对他的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个人一生最根深蒂固的那些行为动机,也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点。对于婴儿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父母自身所营造的环境。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能脱离父母而单独进行。每个人都有被关爱的需要,每个人都渴望着一生能够做出一些成就,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求。一个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人生的经验。他通过触摸,通过父母对于他的态度(关注或者忽视)获得人生的经验,后来他能识别人们的表情,并对这一切都产生相应的反应。当你微笑着抱着一个孩子,亲切温柔地和他说话,他获得的经验和你冷漠或者生气地对待他的经验截然不同。婴幼儿也有心理问题,他们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妈妈的表情是倾心关注,是浓浓的爱意,还是漫不经心,或者是忽视冷漠,都会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个母亲不能全身心的爱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可爱,在今后的社会人生中就会缺乏安全感,诱发自卑、胆怯的心理因素,产生回避矛盾、逃避责任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孩子第一次对于自己的感觉和认定对他的一生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会深深地影响他的自我心理定位和扮演的角色,也影响着他今后的成功或者失败。任何一个孩子,在他的幼年以及整个成长期间,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按照父母的品格、习惯、举止和看法塑造自我。无论是好的榜样,还是坏的诱导,父母都是深深烙刻在孩子心目中的模板。父母的自我状态是父母投射给孩子的一个影像,是父母人生阅历、思想情感和心理定位的综合体。人们常说,“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话虽绝对了一些,但这种现象却普遍存在。伟大诗人拜伦的母亲,感情热烈多变,脾气暴躁,很难自控。拜伦的诗歌能够那样充满活力,很可能来源于她的这种凯尔特人的激情。在作品《唐·璜》中,拜伦曾说自己“天生是半个苏格兰人,而一经母亲抚养成人,就成了彻头彻尾的苏格兰人”。母亲任性而多变的性格在诗人拜伦身上无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从拜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所显露出来的那种近乎病态的随心所欲、向一切挑战的态度中可以得到证明。母亲的影响,一生都伴随着拜伦——这个灾变连连,栖栖遑遑,集伟大和脆弱于一身的诗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认为:“儿童将来品行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母亲。”拿破仑常常将自己性格的养成归功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意图和理解方面有着特殊的力量。有一位给拿破仑写过传记的作者曾写道:“拿破仑唯一听从的只有他的母亲。他母亲在对他的教育中能够巧妙地将疼爱、严厉和公正等内容糅合到一起,令他内心又敬又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年出版的《谁造就了赵小兰》一书,披露了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的家世与人生。老布什总统为该书作序,称“小兰的母亲木兰女士,她是赵家的基石。木兰和锡成甘做终身志愿者和慈善家,他们的故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典范。”“这本书讲述了像小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士,和像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庭。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老布什总统当年在白宫接见赵小兰全家时,还带着极为赞赏的口气向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父母学习怎样管教孩子。”
赵小兰祖籍上海嘉定,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1961年举家移民至美国,1979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83年当选为美国白宫学者;1986年任美国联邦交通部海运管理署副署长;1988年任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任美国联邦交通部副部长;1991年任美国和平工作团团长;1992年任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及总执行长;2001年任美国第二十四任劳工部长,连续两任,在任八年。她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荣获多所大学颁发的人文、商、法学荣誉博士学位及特别成就奖。赵家六个女儿,其中四个是哈佛研究生,一个是玛丽学院的硕士,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她们离校后都富有成效地从事各自的职业,成为高端人士。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生长于教育之家,从小受到家庭“严而不苛”的调教培养,1946年考入上海交大航海系,毕业后不久,经严格考试,成为台湾当时最年轻的船长。赵锡成移民美国初期,拼命打工,身兼三职,每天都弄得精疲力竭。尽管生活无忧,但局面并无根本改变,离自己的美国梦想相距甚远。他思之再三,毅然做出决定,重返校园,边学习边工作,努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每月匆匆穿梭于学校与公司之间,成功地转换着老学生与小职员的角色。1965年6月,赵锡成取得圣若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学校出来后,他一面继续做小职员,同时尝试创办自己的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打拼,这家以航海运输业为主的福茂集团公司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他也因此蜕变成美国华裔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1979年,赵锡成又获得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的荣誉与兼职不断增多。2008年3月,赵锡成与女儿赵小兰共同获得美国移民局颁发的杰出美国人奖。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乃大家闺秀,世代书香,尊崇教育,对子女管教甚严。“教育至上”的宗旨,给予朱木兰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她及女儿们都终生受益。朱木兰在女儿们长大之后,尽管已年过半百,仍毅然决定重返校园,攻读亚洲文学和历史硕士学位,她要还多年的夙愿,完善自我的人生价值。一位老母亲级别的人物,正襟危坐在年轻人中间,全神贯注地听课,跟着教授大声朗读,还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像一幅别致有趣的素描漫画。她回家后,同女儿们一起伏案学习,精心准备考试,俨然是个标准的好学生。毕业典礼那天,母亲头戴硕士帽,显得英姿勃勃,孩子们簇拥着她竞相拍照留念,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是赵家的家训。父母常说:“家园,应是一个团队,要荣辱与共,同心协力,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的主人,都有责任为其尽心尽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兰姐妹从小学到离家读大学,无论家搬到何处,也无论家境如何,每天清晨都要自己听闹钟起床,自己料理早餐,赶校车上学,放学后立即回家,不随处游逛。回家后大姐主动带头做功课,妹妹们也各就各位,看书学习。晚饭后,父母以身作则,或看书或做事,极少看电视。有时全家人聚在客厅,交流畅谈学校里的趣事逸闻。家中总是弥漫着孜孜不倦的学习气氛,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不断进取是赵家的传统。父亲如此,母亲如此,女儿亦如此。父亲常以亲历的人生经验谆谆告诫小兰:“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你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还要不断地与自己的标准竞争,只有你的软弱才能击败你自己。”“你有责任发展自己的天赋,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人生的价值最大化。”
有如此好的家庭,有如此优秀的父母,有如此优良的家教家风,子女们出息成材,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事吗?赵小兰的成功,就是赵家的成功,就是赵家父母的成功。或者说,赵家父母造就了赵小兰的伟大!
父母及家庭对子女的重要影响,还着重体现在家庭生存理念、技艺技能、特长爱好等方面的传承与延续。从古到今,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官宦之家”、“书香世家”、“教育世家”、“医学世家”、“曲艺世家”、“戏剧世家”“镶嵌雕刻世家”、“体育世家”等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是书法大家。北宋杨家将四代人戌守北疆。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均出身于梨园世家。电影明星葛优、陈佩斯的父亲葛存壮、陈强是我国老一代电影明星。当代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候耀文也出身于曲艺世家。篮球明星姚明,其父母均是篮球运动员。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其父徐达章一生写诗作画,靠卖画养家,徐悲鸿九岁随父习画,也继承了父辈的画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我国,许多有名的商号与手工技艺曾经也大多是代代相传,影响颇大的有“泥人张”(泥塑)、“王麻子”(剪刀)、“六必居”(酱菜)、“同仁堂”(制药)等等。晋商、徽商、闽商等商帮家族,也都是多代相传,绵延数百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些中国著名的高等院校,不乏有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没有离开过本校的学府之子。这些人从幼至老,都没有脱离开生养之地。这些人也许天生就是书香门第之后,终了也还是作为一个成就或高或低、或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
职业是人生命运形态的表现方式之一,而且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职业是人生存的命脉,是人生存的主体内容和主要方式。大多数人的生活来源都依靠职业。职业成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职业好收入高则生活水平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多,生存状况好,命运质量自然就好。不仅如此,职业还给人们带来很多除了财富之外的宝贵东西,提供丰富的人生品味,培养累积人生各方面的经验,成为人们获取健全人格、赢得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职业与命运的状态、格局、品质等联系紧密。选择职业,就是给命运选择一种定位。一个人选定什么样的职业,他的性格禀赋是否适宜该项职业,以及其在该职业领域的作为与成就的大小高低如何,其命运的修为造化也就大致如此。
许多家长懂得,通往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在人的早期,这方面的特点就能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孩子表现出空间天分,他们的视觉似乎特别发达,喜欢把事物视觉化,就是把文字或语音信息转变为图画或三维形象,因此,绘画、摄影、建筑或服装设计、造型艺术等可能是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有的孩子表现出音乐天分,他们的听觉特别发达,很小就表现出对音律和声音变化的高度敏感,并能迅速而准确地模仿声调、节奏和旋律;有的孩子表现出运动天分,他们能很好地协调肌肉运动,体态和举止优美而恰当,他们通常在体育运动、戏剧等方面有杰出的表现,很容易成为优秀的演员、舞蹈家、运动员等;有的孩子很有逻辑、数学天分,他们喜欢并擅长计数、运算,思维很有条理,经常向家长或老师提问题,追问为什么,并愿意通过阅读或动手实验寻找答案,如果他们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在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好成绩;有的孩子很有语言天分,他们说话早,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喜欢读书和听别人读书,以后可能成为成功的作家;有的孩子擅长人际交往,他们比较容易和各类人相处,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现自己,经常充当团体的领袖人物,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各级领导或企业高管。对于孩子的天分与特长,父母是了解最早、最多的人。父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和规划孩子今后人生发展方向,也就是帮助孩子架构命运大厦的基础,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居里夫妇不仅自己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还培育创造了一个“科学王朝”。这个家族以其放射性研究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而闻名于世,并有四人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贤妻良母。尽管科学研究消耗了她很多精力,但她对女儿仍奉献了无微不至的母爱。她既爱孩子又不骄纵孩子,通过各种办法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让她们发展各自的兴趣。大女儿伊伦娜具备推理的天赋,从一开始,居里夫人便觉得她是研究科学的好苗子;小女儿艾芙喜欢文学和音乐,后来成为一个有天赋的钢琴家和作家。伊伦娜从懂事的时候起,就被带进了科学园地之中,受着科学的薰陶,为父母毕生所致力的科研事业所吸引。父亲去世后,不满九岁的伊伦娜常常随母亲去实验室,伴随在母亲身旁。也正是在这里,伊伦娜渐渐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居里夫人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经常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给女儿讲授基础物理知识,以生动的实验代替烦琐的教材,把书本上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变成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居里夫人不但引导孩子们探索神奇的科学世界,而且还把自己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传授给孩子们。可以说,伊伦娜从小就接受了第一流的科学教育,而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伊伦娜大学毕业后,进入镭研究所,担任母亲的助手。在共同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伊伦娜与约里奥成了好朋友,并于1926年结为夫妻,这对小夫妻就像当年的的居里夫妇一样,在实验室里形影相随、并肩工作。1934年,夫妻俩在科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成为发现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先驱。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有极少几种天然放射性物质,以后便可以获得人工放射性物质了。事实上,到目前所知的200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制造的。现在,放射性同位素不但已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和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于推动某些学科的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化学、生物学和医学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人造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也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35年,伊伦娜与约里奥夫妇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贡献将永远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子女从事何种职业,与家庭环境的浸润及文化价值理念取向有关,更重要的则是父母对子女在择业诸方面的指导与规划。我国南宋时期的大医学家陈自明,完全是其父的翻版和延续。陈家三代行医,自明父亲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一方爱戴。陈父担心救世之方、家传之秘无人传承,多次出诊都把儿子带在身边,走街串巷,不离左右。小小的陈自明看到,不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百姓都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特别是有一天,父亲接连救治了几个人,被救者及其家属都把父亲当作大恩人千恩万谢。他慢慢明白:行医治病是一项高尚的事业,能够祛除重病,救济苍生,不是见识浅薄的人所能做到的。从此,他喜欢上医道,专心致志跟随父亲学医,风餐露宿从不叫苦。由于刻苦学习和家庭熏陶,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位有名的童医。随着医学造诣不断提高,后来担任了建康明道书院的医谕(医学教授)。但他并不满足,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又四处投师访友,探究医道奥秘,并精心著书立说,撰写了第一部系统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以及另一部医学论著《外科精要》,在中医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十八岁就一举夺得空缺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成为开赛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和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是首位与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公司——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签约的中国钢琴家,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的肖邦”。在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位铁腕柔情的母亲,她智慧、麻辣而富有胆识,有着“孟母三迁”一样的感人故事。李云迪1982年10月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性格内敛腼腆,却对音乐表现出过人的敏感。四岁生日这天,母亲张小鲁郑重地送给他一架手风琴,并帮儿子报名参加了重庆少年宫的音乐培训。鲜有人知,张小鲁早年学过芭蕾,曾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担纲女主角,虽然种种原因令她最终放弃了跳舞,但儿子成了她艺术梦的寄托。从家到少年宫,一趟就要两个小时,要转3趟车,母子俩清晨6点就出发,8点前风雨无阻地赶到教室。儿子太瘦太小,上课时她得把他抱在腿上听课,一会大腿就麻木了。小云迪坐一会儿就要出去玩,张小鲁只好带一个笔记本,把讲课内容都记录下来,回家自己先弄懂,再“回炉”反复讲解给儿子听……儿子练琴,她就坐在琴凳旁织毛衣,只要一个音错了,一个指法不对,她就用毛线针敲小云迪的手背。1989年,李云迪七岁时,张小鲁考虑钢琴的发展空间更大,毅然让儿子改为学钢琴。那时夫妻俩月薪才200多元,张小鲁四处借钱给儿子买了一架旧钢琴。每天,儿子先看半小时动画,7点准时练琴,她一直陪他练到晚上10点。小云迪悟性极高,钢琴老师但昭义惊叹,“这孩子领悟能力超群”,对这名学生爱惜不已。但昭义是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师,在业界威望甚高。可是,但昭义不久回了成都,不再在重庆授课。张小鲁一咬牙,每周跨越崇山峻岭,带着儿子赴数百里外的成都学琴。那时候,成都到重庆得坐一整夜的火车。张小鲁用军大衣包裹着儿子,周末晚上就带着儿子挤赴成都的火车。为了实现儿子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的愿望,她决定背水一战,丢掉“铁饭碗”,陪儿子去成都读书。1993年底,张小鲁带着十一岁的李云迪,在成都郊区租了套墙面剥落的老房子,孤注一掷地开始了陪读远征。她每天监督儿子练琴,傍晚就去市场挑一些最便宜的菜。为了挣点生活费,她找了两份钟点工的活,整天忙得像陀螺。就在那段只有钢琴陪伴的日子里,李云迪名列榜首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并在“华普杯”全国少年钢琴比赛中赢得人生中第一个全国冠军。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为了儿子的前途,张小鲁带着儿子又一路跟到深圳陪读,从此就没有找过工作,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终生事业。张小鲁从一个不知道钢琴有多少琴键的人,成为精通钢琴理论知识的专家。为了生活,她也应聘为钢琴班的辅导员。李云迪这才发现,原来母亲为了自己,竟和自己一起成长。这份母爱,悄然拨动了他稚嫩的心弦……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届央视春晚,李云迪如行云流水般演奏的天籁之音震撼了亿万观众,这位眼神略显忧郁的“钢琴王子”浓墨重彩般进入国人视野。张小鲁孕育了李云迪的生命。张小鲁的智慧决断,艰苦执着,全身心地贯注,孕育了李云迪那高贵华丽的巨星命运。没有当代的“孟母三迁”,便没有今日“中国的肖邦”!
邓肯是美国著名的舞蹈家、编导和教师,现代舞的先驱。她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毫无疑问,邓肯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受到了母亲巨大的影响。因此,邓肯在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一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应该从小时候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的所谓‘教育’,恰恰使孩子们变得平庸,剥夺了他们展现和创造美的机会。”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养成不易改,倾向确定不易移,态度决定不易改”(《陶行知全集》)。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拉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非凡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告诫给人们的反思是: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现代心理研究指出: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生命的头四年里会发展百分之五十的智力水平;在八岁之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百分之三十;最后在八到十七岁之间完成最后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没有好的早期教育,遗传100分的人,就只能得到50分或更低,而一个遗传60分的孩子,如果能得到好的早期教育至少能得到60分。这样,一个遗传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孩子反而比遗传劣势的孩子差。
香港的沈振雄先生,即香港十三岁“神童”沈诗钧之父,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颇有见地。他说,孩子四岁到八岁是教育孩子的黄金五年。四岁之前,孩子没有认知能力,而九岁之后又有逆反心理。在这五年间,爸爸或妈妈应该有一个不工作,在家全职带孩子。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刺激孩子的学习动机,同时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浓振雄先生的长子沈怡谋,十八岁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次子沈诗钧十三岁修完本硕课程,赴美国做访问学者。他这两个儿子,无疑就是他早期教育理念成功的典范。
浙江温州瑞安的蔡笑晚先生写了一本书《我的事业是父亲》。蔡先生是一名个体医生,他把行医作为谋生手段,把做好父亲培育子女成材作为毕生事业,将自己的梦想让儿女们为之实现。从第一个孩子诞生起,他就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实施早教、早读、跳级的家庭教育方案。为了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他多次举家搬迁。孩子入学年龄小,正规小学不让进,就找简陋的农村小学,让儿女入了学再转学。他在家里张贴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用爱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鼓励孩子从小立志。“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志不坚。”这首儿歌是孩子们必唱之歌,而且常常集体大合唱。他家共有五子一女六个孩子,其中有四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在温州被称为“博士之家”。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六岁入学,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五岁上学,十四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十七岁又考上李政道博士主办的CASPEA留美博士班,二十五岁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被美国最大的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称的高盛公司聘为副总裁;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四岁入学,十四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十八岁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二十二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早期开发与智力教育是很重要的方面,但品德教育培养则更重要。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家中的独生子,或者是老来得子,尤其爱得深。但做父母的第一要着,是懂得爱子之道,善爱子女。会爱与不会爱,效果大相径庭。从现实生活中看,最有害的要数溺爱。溺爱是动物性的爱。溺者,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它与爱连在一起构成一个词,是很深刻的,过分爱自己的子女等于是淹没他们。的确,现在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是由于溺爱而被淹没在作恶的污水里。据统计,犯罪的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是独子或幼子,他们受父母的溺爱多,而受害也最深。溺爱子女的表现五分八门:幼小时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撒谎是“机灵”,打架算“勇敢”。上学之后,放任自流,小车接送,“后门”出入,成为“特殊学生”、“特殊公民”。有的甚至为子女干坏事百般开脱,竭力护短。更有甚者,是怂恿庇护子女犯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个轰动全国的“二熊案件”。熊氏二兄弟乃高干子弟,因多次强奸轮奸妇女,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双双被判死刑。邻里街坊看得清清楚楚:正是“二熊”的父母用“溺爱”、“骄纵”之手,把自己的孩子推上了断头台!“二熊”将女青年挟持至家中,大施暴行,“二熊”的母亲明明听到被害女青年的反抗呼救声,不仅不制止儿子胡作非为,反而助纣为虐,事后还威胁受害人。父母如此,儿女能不成为罪人?2011年,发生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区门口的一桩打人案,本来可以是一起很普通的治安案件,只要按正常司法程序处理,大可不必闹得天下皆知。但问题在于,动手打人的李某某,是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世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的爹。2013年2月,李某某因涉嫌轮奸被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再次掀起了舆论的浪涛。众声喧哗中,“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成为了主旋律。当李某某面对数亿人的指责与责问,他是否能够明白,在五岁那年自己被推为申奥形象大使的时候,这一切便注定要到来——父辈的能量看似无限,却总有无形的边界横亘在某处,一旦过界,爹就不再是护身符,而是导火索。这位歌唱家与现任妻子年龄相差二十七岁,老来得子不易,依仗自己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权地位,对儿子宠溺放纵,是导致其子今日身陷囹圄的主要原因。电视连续剧《叶落长安》中的吕盛,其父母在河南开封时,便是手脚不干净的偷盗之人。后逃荒到西安,吕盛在父母死后,承继家风,也做了梁上君子。由于吕盛的所作所为,儿子吕良、吕林受其影响,从小打架斗殴,偷东摸西,成为祸害一方的街痞。吕盛对儿子的劣迹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还包庇纵容。后来,大儿子吕良因抢劫杀人被枪决。改革开放之后,其二儿吕林贩毒,也被枪决。在接到判决书时,吕盛嚎啕大哭,觅死觅活,悲切自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两个儿子,成为绝蔸户。
被溺爱的子女,十之八九是不能成器的,其命运状态大多糟糕透顶。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定论。唐太宗说过:“古来弟子生于深宫,得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清代郑板桥在家书中也说过:“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主学有成者,多出入附从贫贱之家”。这些话,难道不值得当今的父母们三吟三思吗?鹰之所以能够高飞于天,搏击长空,是因为有坚硬的双翅。命运这只鹰也要靠双翼方能九天揽月,智力与品德便是命运之鹰的双翅!
关于家人之间的相互帮扶与相互影响,一般是指父母与儿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命运关系。家庭是家庭成员命运的根脉,家庭的浮躁和不理性,会造成家庭成员的命运的艰难。家人只有一次缘分。家人们学会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痛苦的忧伤,心存感激,互相照顾,你帮我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家人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命运与命运的互为烛照辉映,光与光的汇聚,也势必使家运之天一片灿烂辉煌。家运的趋好与升腾气象,又使每个成员的命运日渐日新,乃至蔚然壮观!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是个读书人,可读来读去没有读出什么名堂,只是一个教书糊口的私塾先生。然而这个教书先生却做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培养教化儿子曾国藩。曾父不仅在儿子的读书时期尽心尽力,而且在儿子做了京官以后,也十分注意儿子身上的各种变化与表现,切时予以训诫。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日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养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其禽兽矣!”(《曾国藩全集·日记》)曾国藩做官之后,特别是成为湘军大帅之后,给父亲曾麟书带来了光耀与尊荣,使父亲的社会地位和家居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曾国藩在其一生中,对子女,对弟弟的培养教育也是时刻记挂在心,不遗余力。在他的教化帮助之下,九弟曾国荃成为湘军著名的将帅,创下了独克太平天国首府天京的不世之功,之后封爵升官做巡抚,成为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为曾氏家族的繁荣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国荃所建立的功业,全仗其兄的教导与帮助。反过来,曾国荃的成功,也是曾国藩人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曾国荃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和帮助曾国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攀上了命运的顶峰!
比尔·盖茨是当之无愧的电脑奇人,他创造了人类创业史上的神话。比尔的成功之路是绚丽而神秘的。不可忽视的是,他有一个能够培养并保护他的这些天赋的家。比尔的外婆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她用独特而丰富的教育方式引导比尔的天赋,这促使比尔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锻炼了他非凡的记忆能力。外婆特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婆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爱思考的潜能。外婆早已意识到比尔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着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一起在公园散步,外婆常会与比尔交流下棋的技术或探讨某篇佳作的意境,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正是这样的家庭训练,锻炼了比尔非凡的记忆能力,培养了他敏捷而有深度的思维能力。在中学期间的一次活动中,比尔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婆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从这份报告上,父亲明显感到比尔对企业事务的敏感。于是,在这以后的社会交际中,父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比尔引见给他的商界朋友。这一点对比尔今后从事计算机事业多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良好的成材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盖茨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他的整个家庭。
重庆人张红梅,1960年出生,2002年9月被医院诊断为晚期乳腺癌,癌细胞已多处骨转移。三个多月的手术、化疗,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右边的身子反而开始疼痛。张红梅绝望至极,脑子里成天想的就是怎么死,总想着从病房的窗户上跳下去。但骨转移带来的疼痛让她根本动弹不得,连翻身都难,真可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丈夫和女儿守着护着,开导劝慰,声声含泪,句句带血。一位熟人对她说:“阿姨,你这样不行啊!你知道吗,你在病房哭,叔叔妹妹在外面哭。妹妹明年就高三了,你这样会影响她考大学……”一语惊醒张红梅!是啊,自己的悲观情绪直接影响到丈夫和女儿,最近一段时间,丈夫精神恍惚,女儿的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如果自己再这样消沉下去,怕是害得女儿考不上大学了!一定要振作起来,就是要死,也得看着女儿考上大学!“看着女儿考上大学”这一源于母亲本能的强烈愿望,激起了张红梅的求生欲望。心门一打开,生命的阳光就照进来。张红梅开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为了不影响女儿的情绪,即使痛得再厉害,也从不在女儿面前喊痛,还总是装出一副笑脸。一天,她斗志昂扬地对女儿说:“咱俩比赛吗!我呢,好好治病战胜癌症。你呢,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你要是考上了大学,妈妈的病会好得更快些!”经过五年的治疗和康复锻炼,张红梅创造了生命奇迹,身体指标全部恢复正常!2004年,女儿也如愿考进大学。2007年6月,张红梅从报纸上看到选拔奥运火炬手的消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奥运火炬手口号更是让她激情澎湃。她当即报名参加,并一路过关斩将,光荣地被选拔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平民奥运火炬手”。2008年8月8日,全世界都聚焦北京,全世界都看见她奔跑的身影,看见她用生命、用爱把手中的奥运圣火一一传递、点燃!谁还敢说生命是脆弱的?只要积极面对,玻璃也会变成钢筋!令人动容和开启心智的是,张红梅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是她的丈夫和女儿在背后支持她,劝慰和鼓励她,用亲情和爱拧成了一条牢固的纤绳,死死拉住了试图往下坠落的张红梅,并最终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生命又是极具弹性的,需要人类自己的控制和拉拽。当张红梅健康地举着火炬奔跑起来时,她一定领悟了生命的真谛,领悟了命运的真谛!
总而言之,家庭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出身的不同,同样的生活,有人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而有的人却要洒下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资源,一辈子活得轻松富足,甚至许多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他必须从此奋斗不息,经受诸多磨难与痛苦。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起始于家庭。命运的初始阶段,恰似绘画涂抹底色,又如建楼之打桩布筋,心灵稚嫩,柔弱天真,思想单纯就像一张白纸,最易模仿,人云亦云。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是因为童年的品格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童未来将是一个什么模样。且让我们记住,儿童的心灵比任何物质都要重要。当人们将儿童看成这世上最伟大的杰作来予以呵护和关爱之时,自尊、自强和爱的花朵就会开得比花圃中的任何鲜花都要美丽。因此,每一个做父母的,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子女,乃是最佳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