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深耕难,跨界赶时髦易:谈谈制造业升级的三大路径 | 自由谈
▲ (新华社 / 图)
当既无法“突破性创新”,又不愿“精益求精”时,盲目的“产能规模扩张”能走多远多久?苹果的5G基带芯片攻关,是其产业体系发展的拦路虎,其主业持续发展所必须跨越。而国内不少制造企业却有如此模式:在主业产能爆炸式增长后利润降低,厂家琢磨着跨界去做电动车等,什么时髦做什么,一窝蜂做,很快蓝海卷成红海。
制造业升级,大致有三大路径:
第一,突破性创新。昔日的苹果、微软,当今的马斯克都属于这一类。他们无中生有、颠覆性创新,成为整个传统产业“公敌”。这类突破性创新人物,一段时间内都被骂得最狠,因其创新产生“黑鱼效应”,迫使全球所有产业的硬件、软件、操作、管理系统,不得不跟随升级、不断进步,企业家、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都不得不终生学习、不停更新。
第二,体系性产业扩张。今日的苹果公司是典型。早期的乔布斯是突破性创新领军人物。而当今的库克ekuk是典型的体系性产业扩张代表人物,他靠资本运营与市场营销,将苹果从千亿级做到市值2.5万亿级的巨无霸。
但巨无霸并非毫无危机,目前的苹果5G基带芯片研发陷入困境。其投资超过1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手机基带(调制解调器)业务,将2200名技术人员合并后,双强联合、奋斗数年攻关5G基带科技,但仍不敌Qualcomm(高通)。
制造业做到顶部,想要百尺杆头再进一步,极为困难。因为面临的所有科技难题都达到人类最难程度,而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都是人类中最顶尖的。
第三,守成式制造业精进。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尤擅于此,即所谓“精工细作”。譬如:螺丝螺母这么简单的东西,100万对不匹配率趋近于0,保用十年不变形不锈蚀,这对于材料的研发应用、冶炼锻造、生产流程、加工工艺都有严格要求,而达到顶级品质的零部件,价格很昂贵,利润也相当可观。
在车企时与德国合作,了解到德国极少有我们这样4万-5万员工的巨型企业,他们的精工制造很多是小企业,许多仅数百人甚至数十人的小微家族企业,仅生产一个种类几个规格的零件,德国大品牌Daimler-Benz就是与上万家这类小企业合作,靠其提供的世界第一流零部件,生产出价格和利润双高的豪车。
一位做轴承的朋友,经多年持续磨炼与积累,终于赢得德国一家轴承公司一款产品的代工合同,很激动。但别忘了,德国达到精细化制造的条件是什么?是漫长的时间积累、反反复复的试错、持续几代人的研发投入、延续几代人的产业传承。就像Schweinfurth的轴承,已是百年以上的老工业体系了,但仍是世界翘楚,驱动着奔驰、迈巴赫之类豪车,这样的精密轴承怎可能是夕阳产业?怎么会不赚钱?
日本也有类似传统,世界最古老的企业是日本“金刚组”,诞生于公元578年,那时中国尚处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已延续了几十代人、1444年的古老企业,竟然仍在从事其成立之初的祖业:佛教寺庙建造。
就像励志典故:有人嘲笑爱迪生的试验失败了几千次,爱迪生却说自己已知道了几千种不能造电灯泡的方法……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道理就这么简单,大多数人心里都清楚,但就是做不到。
本人亲身经历,以视觉设计和品牌策划专业,从2004年开始从事汽车品牌推广,后进入某大企业,曾为其创业史所感动、激励,觉得后半生要与我国汽车产业相伴相随了。
2015那轮房地产大牛市,企业领导“战略转型”:造汽车利润太低了,要转变思维、放开思想,啥赚钱就搞啥……金融、地产、数字经济,一起上马。震惊之际、失望之余,本人离开了奉献十几年的汽车产业。又过了几年,那车企效益下滑,“战略转型”领导纷纷离职。
我观察到的制造企业,在第一类“突破性创新”方面力有不逮,对第三类“守成式制造业精进”不愿搞、没耐心、等不及。大家只注重“产能规模扩张”。
但是,当既无法“突破性创新”,又不愿“精益求精”时,盲目的“产能规模扩张”能走多远多久?因为国内许多制造企业的“产能规模扩张”与苹果的“体系性产业扩张”有所不同:苹果的5G基带芯片攻关,是其产业体系发展的拦路虎,其主业持续发展所必须跨越。而国内不少制造、企业,却有如此模式:在主业产能爆炸式增长后利润降低,厂家琢磨着跨界去做电动车等,什么时髦做什么,一窝蜂做,很快蓝海卷成红海。
“突破性创新”需要天才诞生,可遇不可求。而“精益求精”还可以磨炼一下,这既是科技的积累、研发的努力,也是心态、性格的磨炼。制造业的精进,其实是在高科技时代讲述古老从业故事,如《孟子》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关键在于持长期主义心态。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