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微京科技杨剑波:大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专访公众号新闻2022-10-26 15:10“国产化替代”大潮下,金融计量分析赛道出现中资身影。文|王晗玉编辑|潘心怡来源|36氪财经(ID:krfinance)封面来源|受访者供图再有不到3个月,巴塞尔协议III市场风险新规(以下简称“FRTB”)将在全球正式实施监管。作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所属银行,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眼下正面临巨大的合规挑战。按照协议最终版内容,FRTB针对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论体系作出更新,要求银行保险业在2023年1月1号前需有内模法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此前自2020年开始,银保监会已逐步推动FRTB本地监管落地。然而至目前为止,国内银行现有系统仍不能完全满足新规要求。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从业多年的杨剑波博士对此颇有感触。他表示,目前国内大型银行应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为欧美外资机构研发,模型并不适用于本地市场;或为委托外部科技公司研发后集成,这些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并不能产出精准有效的模型。与此同时,由于外资科技公司产品高昂的售价, 目前广大中小银行很难拥有较高品质的风险管理系统。并且,少数已采购或使用自研系统的银行对现有模型的应用也仅停留在满足监管需求层面,极少能应用于前台交易或全行层面的业务管理。这说明银行管理者对此类模型的有效性有清醒的认知。只是受此前相关制度影响,以及受制于国内市场缺少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本土科技厂商,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和条件选择精确度更高的模型以及适应国内需求的解决方案。然而伴随资管新规、《关于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监管指引》等多项文件出台,银行理财率先转向净值化管理,也即用一一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而非摊余成本法来度资产的价值变化以及业务的表现。这对银行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应用模型进行风控和决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地化、可辅助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的量化决策辅助系统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刚需。面对这一刚性需求,杨剑波于2019年6月启动微京科技,开始启动对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市场及信用风险管理、衍生品定价、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环节量化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发。目前,微京科技已推出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投资决策辅助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做市商系统。其中市场风险前中台一体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巴塞尔协议FRTB的合规要求,也是国内市场中少有的可直接应用于前台,辅助作出交易决策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国内银行为何缺少本地化的前台级别模型?诸多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环节为何缺乏精密的本地化程度较高的解决方案?中资机构自研系统具有哪些优势?未来此类产品的市场空间又有多大?针对上述问题,36氪与微京科技创始人杨剑波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对话实录(内容经过总结提炼,有所删减):丨36氪:此前您曾在国内外多家投资机构任职,微京科技核心成员也均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背景,有哪些契机令您决定投身金融科技领域,独立进行计量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杨剑波:首先是从资管新规、巴塞尔协议III等一系列协议、新规出台后,新的量化系统和工具符合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国内与国际合规的刚需。巴塞尔协议III概括来讲,就是通过一系列监管框架的完善来防范金融机构因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而引发重大风险。这些风险的识别要依靠复杂的建模、分析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但这些能力对国内银行而言要求非常高,FRTB新规又要求银行具备满足国际化要求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和流程,做到精准计量、控制、预测和披露,因此市场在现阶段比较渴望这样的系统提供商出现。同时伴随信创成为国家战略,政策引导机构优先采购国内产品,金融机构也日益重视信创产品的安全可信和自主可控。中资机构自主研发系统,符合监管提出的“国产化替代”和国家金融安全利益。另外,从我们自身的感受来说,以前在金融机构工作,最终导向还是为个别机构、少数股东创造业绩。但如果我能做成一项科技产品,我就有机会把自己的know-how和经验系统化、产品化地分享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这时候我的个人价值会更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也到了转型的阶段,所以我们个人的价值实现跟当下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契合的。丨36氪:您刚刚提到作为中资机构,自研量化系统有机会对行业、社会提供价值,那么在微京科技成立之前,行业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杨剑波:目前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核心计量和风险管理等还是被外资科技公司“卡脖子”的难题。因为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中资机构很少,真正有能力构建本地化模型的团队几乎没有,所以银行等机构基本以引进外资系统为主。但这也仅限于一部分有实力采购非常昂贵的外资系统的大型银行。现在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是高价采购外资系统,或委托市场中的科技或咨询公司研发系统。而规模比较小的机构那基本就是“裸奔”了。我指的“裸奔”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这些外资研发的系统费用都很高,小型金融机构觉得太贵干脆就不采购了;另一个是不管是外资的还是委托外部公司研发而采用集成方式开发的系统,它们因为没有达到较高水准的量化模型,特别是没有适合本地市场情况的研发配置,所以内置的算法和模型实际上都不是很有效。对于少数本土自研的系统,研发人员如果没有经过多年在国际头部金融机构相关核心岗位的长期经验打磨,很难有高品质本地建模和模型迭代的能力以及搭建整个系统的能力。但据我了解,当前国内银行联合的一些外部公司,他们的研发团队中有较为精密、复杂、复合金融及工程背景的人员很少或者完全没有,目前参与银行集成系统的外部团队的研发能力及研发出来的模型精确度和严肃意义的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所以即使国内金融机构以高昂的价格采购了这类系统,更多也只是停留在满足监管需求,实际很难用于辅助前台交易决策。而外资系统尽管模型相对成熟,但它本身是在欧美研发的,欧美的模型怎么能适应中国市场呢?而且很多外资科技公司提供的系统都是“黑盒”,模型并不透明,外界只能看到最终的数据结果。这种情况我们就更无法判断数据结论是否精准有效,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清楚这个结果背后的推导逻辑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无论是采用外资系统还是中资系统,其实金融机构内部应该有一套独立于主系统的备份模型,或者说应有一套起到challenge作用的模型。否则模型风险的控制远远不够。因为靠外部或者内部团队的模型检验因为频率极低,所以起不到实时模型风控的效果,更不要说目前主要流行的平行模型检验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瑕疵,比如模型如果本身不够合适,那平行验算一遍此类模型本身意义是不大的。就实时模型风险控制这一点来说,绝大部分银行还没有建立这个机制,而模型风险是极大的,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就像2008年导致雷曼等机构倒闭的金融风暴,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模型风险驱动的金融危机。丨36氪:如微京科技这样的中资机构研发的系统与外资系统相比有哪些优势?杨剑波:足够本地化,能够用于本币的定价,且能够真正赋能前台交易,辅助分析决策。现在国内部分银行花了数千万甚至上亿买个外资系统,最后主要只能在中台使用。因为银行也清楚,外资系统模型的颗粒度没有那么高,买来只能满足监管需求。而真正有效的模型只有应用于前台才更能发挥出它的效力。巴塞尔协议III以及FRTB的精神其实是要对前台和中台都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非只是满足监管要求。毕竟风险都是从前台传导到整个银行的。微京团队核心成员均有国际头部金融机构工作经历,有多年量化交易、量化分析或量化交易平台开发经验,并且我们在国际国内金融机构都从事过相关工作,金融交易经验丰富,也熟悉国内业务环境,所以能够结合金融市场规律和国内市场环境构建本地化模型。外资做不到这一点。外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国内几乎没有研发团队或者研发极其微弱。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定位还是一个销售平台,这也导致他们在实施中及实施后有效服务中资金融机构业务端的能力非常有限。尤其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理财转向净值化经营,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从之前的摊余成本法改为净值法,这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和经营成色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说现在银行理财要像公募基金一样,每日公布产品净值情况,及时反映收益情况。目前银行理财端已经相对市场化了,金融市场部也就是自营端还有大量的摊余成本法计算损益、不反应公允价值变动的资产。如果今后监管要求银行自营部门向理财的估值标准靠,比如要求大部分自营资产向理财一样用公允价值计价,可预见对银行会产生很大的投资及经营压力。所以目前净值化转型正对银行投资能力提出挑战,银行也急需真正有效的本地化模型辅助自身提投资分析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丨36氪: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采购外资系统时承担的支出有多大?如果使用国产系统替代,可在多大程度上缩减管理成本?杨剑波:我觉得至少可缩减30%-50%。像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我了解的外资卖给国内银行的价格是几千万至上亿元级别的水平,同类型系统微京科技打个对折应该没有问题。除此之外,我们的系统还将通过赋能前台交易提供更大的经营效益。丨36氪:微京科技面对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您预测未来公司营收将有哪些构成?杨剑波:总体来看我们面临一个约4000亿的国内市场。具体拆解来看,这个市场里面最大的购买方还是银行。据统计金融机构在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结构中的占比大约为50%,其中银行的体量最大,收入规模最大,支付能力也最强。接下来是保险业。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管理上也偏保守,如果后续能把保险市场开发出来,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再接下来是券商,然后是公募基金,我们的购买方主要会是这几类机构。此外像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市场也有待开发。丨36氪:未来微京科技在各细分业务上有什么样的计划或目标?杨剑波:我们会继续聚焦在计量分析(analytics)赛道。在产品的细分功能上,下一步我们会进入到比如衍生品、资产证券化领域进行开发。在商业战略上,对于外资系统集中的大银行市场,后续我们要把大部分外资产品替代,并争取覆盖外资也未能覆盖的产品功能,比如资产负债管理、CVA等;对于中小银行市场,我们要直接“占领”。其中,我们认为像ABS、MBS这类交易定价工具也面临较大市场需求。据我们了解,当前包括一些领先的系统性银行在内的机构都需要这方面的定价能力。此前雷曼兄弟就次贷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失去控制,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走向破产,可想而知此类资产的规模有多大、复杂程度究竟有多高。尤其在“断供潮”等风波影响的当下,住房抵押贷款对银行而言,已不再是能够“闭眼”划为最优质级别的资产。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如果风险持续释放,银行对这类产品进行打包分解分割买卖的需求势必会提升,届时针对MBS等产品的发行、计量系统市场也将迅速扩容,这对我们来说正是机遇。未雨绸缪,这都是我们后面要做的事情。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真诚推荐你关注来个“分享、点赞、在看”👇国内众多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合规挑战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