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郭沫若往事

郭沫若往事

历史


1974年1月24日至25日,北京首都体育场召开了一场上万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大会。


驻京各大单位负责人都接到了参会通知。


由于1月24日正巧是大年初二,故通知是大年初一紧急下发的,大家被搞得十分紧张。


当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的周恩来被迫到场。


用一句“很抱歉,我来晚了,接到通知,立即赶来”含蓄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态度。


除了流程性的发言外,周恩来、叶剑英等均保持沉默。


这场大会由江青主持,迟群、谢静宜(《针锋相对,1975》)纷纷发表煽动性的讲话。


会上,八十二岁高龄的郭沫若(时任中科院院长)在万目睽睽下被点名站起来,成了“赞成孔夫子、反对秦始皇”的反面典型。


郭沫若建国初期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也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


乐山境内有两条河——大渡河和青衣江,一个别称“沫水”,一个别称“若水”。


郭沫若便由此取名。


年轻时的郭沫若才华横溢,现代文学、歌剧、诗词、历史、古文学、书法等无所不通。


甚至让大家忘记了他本番其实是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学士。


1921年,留学日本期间的郭沫若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女神》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十年代中期,归国的郭沫若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他立场倾向革命,与周恩来等相识。


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时,郭沫若担任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政治部中将主任。


腥风血雨的年代里,郭沫若投身南昌起义,是七人主席团成员之一。


义军南下途中由周恩来介绍入党,与贺龙同期宣誓。


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在重庆赖家桥


1927年底,蒋介石政府发出了对郭沫若等人的通缉令。


经过与周恩来的一番商议,组织上决定让郭秘密保留党籍,前往日本避难。


按照规划,旅日期间郭沫若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积累声望。


有朝一日再以公开无党派的身份做文化圈领袖。


不得不说,郭沫若真的很有天赋。


1928~1937年间,郭沫若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大量学术著作。


一时间轰动学界。


待到1937郭沫若从日本归国时,他已经成为文坛领袖,学术巨擘,国民政府的座上宾。


出于统一战线的考量,蒋介石亲自撤销了十年前对郭沫若的通缉令,邀请他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郭沫若和其他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样,最初并不想到国府谋这个差使。


不过周恩来却力劝他同意。


按照周恩来的规划,希望把国府第三厅打造成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积极团结各路进步人士。


考量到现实状况,郭沫若仍是以“无党派进步文化人士”的角色出来工作,共产党员的身份并未暴露。



抗战期间,郭沫若一边投身文艺创作,写出诸如《屈原》等戏剧名作;一边继续从事历史研究。


194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十批判书》。


《十批判书》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论述一些古代政体演化,顺带发表一些对古代历史人物的看法。


其中就包括孔子。


话说当年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时,血气方刚的郭沫若曾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孔子并不是很多人嘴里的“守旧派”。


在《十批判书》中,郭沫若再次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段中的先驱者,其立场是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


当时来看上面表述并没有什么问题;学术探讨嘛,无分对错。


只是郭老自己也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这些文墨著作将给他带来大祸。


解放战争期间,郭沫若先后蛰居在香港和大连(苏联控制),继续从事文艺创作。


1949年之后,郭沫若来到北京新政府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


十分风光。


作为国民党时代的“中研院院士”,郭老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中国文联主席两职。


时间跨度近三十年。



时间来到风云突变的六十年代。


随着政治氛围的急转直下,熟悉历史教训的郭沫若日渐沉寂,尽可能埋头于学术研究。


两耳不闻窗外事。


尽管如此,身兼行政职务的他还是少不了在一些公开场合进行表态式发言。


1966年初,郭沫若曾以中国文联主席的身份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上发表自我批判讲话。


他声称:


“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十年动荡初期,郭沫若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身亡,一个坠楼而亡,惨不忍睹。


为了自保,这一时期郭沫若发表过很多“你懂的”的文章和言论。


被外界讽刺为“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放下尊严,勉强过关。



正当对他的冲击渐渐变小时,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爆发。


众所周知,林彪在复出之前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蛰伏岁月。


当时他居住在西城区平安里东南的毛家湾,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在1959年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林彪日出而读,日落而息;每天和夫人一起研究历史古训、宫廷政治,并时常交流心得。


这一时期林叶二人书写了很多对联警句挂在家里,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那副——


“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最早出自于《论语·颜渊》,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九一三事件”后,毛家湾的林宅被翻了一个底朝天。


诸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孔孟格言,全都成了罪证。


借着“十大”对林彪问题公开的契机,1973年8月5日,毛泽东送给江青一首名为《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言诗。


这首诗十分有名,很多朋友都听过: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在座的四位都是名人


兴奋之余,江青迅速将罪大恶极的林彪与孔子挂上了钩,使林成为“孔孟信徒”。


一时间,一场从“批林”开始再到“批孔”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了开来。


既然要“批孔”,那“尊孔”的靶子是谁呢?


当然是郭沫若啦。


十批不是你的名作嘛……


看到几十年前的立场和文章成了“错误典型”,郭沫若被迫做出立场修正。


他重新作诗把自己之前的观点批判了一番——


春雷动地布昭苏,

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

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

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

涤除污浊绘新图。


人生无常,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潘天寿为郭沫若作画


郭沫若早年被大家认为是文人中铮铮铁骨的汉子。


他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官拜国民革命军中将。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闻讯赶至,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郭沫若不顾在日本的安逸生活和日本政要对他的器重,毅然躲开监视回国投身抗战。


归途船上写下“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的诗句。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晚年却写下了很多“应景应制”诗。


时代洪流,可悲可叹。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据说临终前郭老曾留下一句感慨的话:


“我是个罪人啊!”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备用号“江宁织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