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局往事
1937年12月18日,为了整编驻武汉的机关、与国民政府商谈抗战大计,王明和周恩来一行抵达武汉。
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对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双方的关系问题做一个定位。
博古、王明和周恩来在武汉
赴武汉前的一个月,王明由苏联莫斯科乘飞机回国;他们一行途经迪化(乌鲁木齐)和兰州,于11月底到达延安。
当时王明的身份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十分尊崇。
不仅如此,回国之前他还受到了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负责人)的亲自接见,面授机宜。
凭借着三重光环的加持,王明一回到延安就在政治局全体会议上做了长篇报告。
整个二战期间,斯大林对远东问题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引日本祸水南下,绝不能让苏联两线作战。
无论是西安事变救蒋,协调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援华抗日,诺门坎战役后鸣金收兵,还是对日签订《中立条约》,目的一脉相承。
战略已定,配套战术。
王明报告的主题是从莫斯科带回来的,与上面斯大林的指导思想完全贴合,甚至还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用他本人的话说,叫做“一切依靠统一战线,一切为了统一战线”。
为了给这套理论背书,王明发表了一篇名为《救中国人民的关键》的文章,同时刊登在《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等重量级的苏共机关刊物上。
王明的论述蒋介石非常喜欢,在武汉会见中共代表团后,老蒋主动提出要留他“在汉相助”。
于是便有了一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机构——长江局。
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有名的墓地,王明墓与赫鲁晓夫墓距离不远。王明1956年赴苏联治病再未归国,身后被苏联官方称为“国际共运老战士”
王明和周恩来一行人抵达武汉后,对外的工作主要围绕着“统一战线”展开,对内工作则集中在整合南方一带的武装力量上。
为了同时做好对内对外两套工作,大家把驻武汉的党组织机构进行了合并:
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长江局”。
王明任长江局书记,周恩来任局副书记兼代表团负责人,叶剑英任参谋长,李克农任秘书长,另有项英、董必武、林伯渠等众多大咖。
一个历史上最豪华的地方党组织阵容就这样诞生了。
长江局的定位是领导南中国的组织工作,负责四川、河南、江苏等十三省。
巅峰时期,它不仅能指挥东南的新四军,还屡屡电令江北的129师和115师。
王明为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经常未经同意就发表与延安相左的意见,或者将自己的观点当成组织观点加以宣扬。
1938年5月,当毛泽东在延安发布《论持久战》演讲驳斥当时舆论流行的亡国论与速胜论时,王明竟以“文章太长”为由拒绝在长江局主管的《新华日报》上刊登演讲稿。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注意关键的第三句)——
四亿弗凭斗志衰,
空谈持久力何来?
一心坐待日苏战,
阶段三分只遁牌。
到最后,《论持久战》墙内开花墙外香。
周恩来将印刷本转给了白崇禧,白崇禧读罢大加赞赏又转给蒋介石;待到蒋介石批准下发,这才产生巨大影响。
毛泽东、谢觉哉和王明。1938年成立七大准备委员会时二人一个任主席一个任书记,针锋相对
长江局的故事只作为引子,接下来切入正题。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八年间,延安发生的故事可以分为两条完全不同的主线脉络。
一条为军事意义上的主线,主要办抗日救国和发展壮大两件事情。
另一条为政治意义上的主线。
相对来说,后者的影响更加曲折深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