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研究学者陈纯博士访谈录(下篇)
学校心理学研究学者陈纯博士访谈录(下篇)
策划/采访:张梦润 文字整理:张梦润 赵思齐 十月执行主编:张梦润 赵思齐
抑郁、霸凌、网瘾,这些问题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使这个本应生机勃勃的人生阶段蒙上了一层苦涩的阴霾。这些问题的源头是什么?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本期,陈纯博士将继续与我们分享如何帮助青少年改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研究结果。
陈纯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助理教授。202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临床、咨询以及学校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两大类主题:(1) 青少年危机与韧性(Risk and Resilience):网络成瘾行为,校园与网络霸凌,社交情感能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氛围;(2) 校园预防和干预:社会情感能力干预,多层支持系统。她希望可以对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分析中外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成因对比。
更多有关陈纯博士及其研究的信息欢迎关注网站:https://myweb.cuhk.edu.cn/chenchun###
请问家长和老师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或成瘾?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之前有一项研究发现,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现实中受到霸凌,但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他的ideal self(理想中的自我)和true self(现实中的自我)这两者有很强的冲突,这类孩子的网络成瘾程度比同龄人更高。这个研究发现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在外面经受了一些什么,比如被霸凌、没有外界的支持,也要去了解孩子认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可以请孩子交流一下他们认为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认识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认识到被霸凌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不好的人,不代表你是一个人际关系很差的人。我们永远都不应该把霸凌发生的原因归咎到自己是何种人上。我们需要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来帮助他们对自我认知,以及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一个更清晰、更平衡的认知。
关于预防手机成瘾,在家庭中首先家长需要起到一个模范作用。比如很多孩子其实是会学习家长的行为,看到家长一直在刷手机,就会自己也玩手机。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手机,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
我们之前还有一个研究也发现,家长越会使用心理控制,孩子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不考满分,我就不爱你了”,或者对孩子说“你做这件事情让我特别难过”。亚洲家庭的家长常常会用这种心理控制来让孩子好好读书、乖乖听话,或者做家务等等,但其实这种心理控制会让孩子产生很多愧疚的心理。有的孩子不知如何面对这种愧疚感而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就会想去寻找释放的途径。那么,对青少年来说,最容易的发泄方式自然就是上网,因为一上网他就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忘掉现实世界里的诸多烦恼。所以家长也需要注意尽量不要用一些心理控制的话术去教育孩子。(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内容《你对孩子有过心理控制吗?》)
除了我们先前谈到的一些问题,当今青少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压力和困难?
学业压力可能是个永恒的话题。好像和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的学业压力更大了,即使国家有落实双减政策等等。而且现在不仅学习要好,体育要好,各个方面都要好,最后反而变成了孩子的另外一种负担,就是必须全方位发展的那种压力。就像大家现在常说的网络词汇“内卷”这种现象。
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有的孩子可以从困境中快速恢复,而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从中恢复过来。请问是什么让不同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Diathesis–Stress Model这个模型指出,有的孩子本身在生理上就具有比较强的抗压能力,或者说钝感力,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本来就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去帮助这些孩子提高心理韧性(resilience)。比如:研究发现,社会情感学习的干预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韧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学习?
举个例子,我们正在推广的一个社会情感学习的干预项目,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来设计课程。比如我们会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幸福感,练习写感恩日记,“你今天有哪三件事情是值得感恩的”,让孩子能每天去看到很快乐的积极的一面。还有一些社会情感能力干预课程会加入冥想练习。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青少年可能缺乏自我控制,为了逃避对现实的不满、恐惧而沉迷网络。一个简单的五分钟冥想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安静下来。类似这样的活动是社会情感能力课程当中涵盖的,也是我们在家庭中可以去尝试做的一些事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