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张冠生:三个世代传灯人——读钱穆、费孝通与许倬云先生

张冠生:三个世代传灯人——读钱穆、费孝通与许倬云先生

公众号新闻
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并不需师承而特达自兴……在他们内心深处,同样存着一种深厚伟大的活动与变化。
——钱穆:《国史大纲》


恕我浅陋,“三个世代”,是最近从许倬云先生文章里学到的说法,在这里尝试使用。


以往读、写过程中,留下一些和许先生相关的片段印象。“三个世代”的说法,使这些片段连缀起来。印象转为意象,成了一幅图景。


远景是五千年人类文明演进,中景是百多年中国历史风雪,近景是三位抱薪人雪中行路。


钱穆先生在前,费孝通先生居中,许倬云先生殿后,可谓“秀才教”三人行。三位前辈“以迂愚之姿,而抱孤往之见”(钱先生语),不舍昼夜。


他们抱薪为续火,为传灯。对中国文化,他们怀敬意,寄温情,共认其正大光明。



01


许先生厚爱后生,为陈心想博士出版《走出乡土》写跋语,说到中国社会学的断和续,感慨作者“比费孝通、杨庆堃二位晚生六十五年,我读到他的文章,内心的感受,悲欣交集。伤心的是,要到三个世代以后,费、杨二位的工作,才有人真正接下去。欣喜者,三个世代以后,有这么一批人能接下去”。


从断裂看接续,出困境、向化境,是许先生的本领。天赋他不良于行,也赋他敏于求知、求智。读其“问学”,随其“观世”,听其“史论”,察其“心路”,像观赏一部人文纪录片。只见许先生志于道,据于德,勤于学,精于思,善于谈,游于艺。这一切,依于仁。


许先生伤心或欣喜,不为自己,是为他人,为学问,为文化,为众生。


他说过,“世界的日子好过,我的日子也好过”。“我更多的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理解我们的时代。”(《许倬云十日谈》)“人溺我溺、人饥我饥”(《心路历程》),也是他说过的话。他相信同情心可以转化为责任感,去为社会公义坐言起行。



02


1930年,许先生出生,睁眼看世界。


1930年,钱先生从苏州省立中学转燕京大学任教。费先生由东吴大学转燕京大学念书。


钱先生在国文系,谏言司徒雷登,力促“燕大中国化”,对月考新生的学籍百般回护。费先生在社会学系,聆听老师讲“社会学中国化”,去社会底层做实地调查。


“中国化”话题背后,是国运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找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工具。


燕京大学


余英时先生说:“钱先生自能独立思考以来,便为一个最大的问题所困扰,即中国究竟会不会亡国?”(《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


费先生对早年随母亲多次逃难有深刻记忆,没齿不忘。“一辈子啦!从小就知道‘国耻’‘国耻’的。有‘国耻纪念日’嘛!”(《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许先生说,他的童年被日军“切开”,开始“八年的颠沛流离”。小小年纪,一再经历生死场。“躲不过炸弹与机枪;死的人没有罪,只因为他们是中国人……”(《问学记》)



03


1939年,钱先生写成《国史大纲》。该书“国难版”扉页上,钱先生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前线百万将士!”让人联想曾慕韩先生一句诗:“书生报国无他道,只把毛锥当宝刀。”


1939年,费先生出版《江村经济》,投身云南三村调查。他说:

“我当时觉得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云南三村·序》)

战乱中,许先生继续流徙。他记录目睹实况说:

“在豫鄂边界的公路上,日本飞机用机枪扫射慢慢移动的难民群;轧轧的机声和哒哒的枪声交织成我脑子中一连串的问号。在青滩之滨岸时,目击过抢滩的木船突然断缆;那浩荡江声中的一片惊呼,也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次列入我的脑中。”(《心路历程》)

钱先生以笔为刀。费先生作超前的学术准备。许先生经历日后治学的情感准备。



04


1949年,钱先生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费先生在大陆清华大学执教。许先生考入台湾大学读书。两岸三地,三所学校,三位学者,都在一个新开端上。


钱先生“手空空,无一物”,租九龙伟晴街华南中学课室和炮台街宿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费先生政学两栖,身负知识分子改造重任,组织清华园“大课”。许先生选课于历史系、中文系、外文系、人类学系,钱、费二位都在其学术视野。


许先生少年时已仰慕钱、费两位乡贤。赞叹“《国史大纲》可说是在日本人的枪炮声、炸弹声中写成”,认为“费先生发在《观察》上的文章,每篇都有见识”,称费先生是“自己赶不上的天才”


及修人类学、社会学,许先生确认费先生归属功能学派的同时,有新发现——“钱先生一辈子没有认识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写《国史大纲》的时候,西方社会学的功能学派还未当令,但此书所用方法和角度,都与功能学派相当切合。”(《问学记》)


许先生见人未见。钱、费方法归一。这是现代中国学界尚未经人充分注意的一段佳话。



05


费先生想过一个问题,燕园、清华园和西南联大,和钱先生三度同处一个校园,为什么“我们两人一直没有碰头”?他觉得“被一层什么东西隔开了,相互间有距离”。(《费孝通全集》第17卷)后来,钱先生到了新亚书院和外双溪素书楼,隔得更远了。


1990年,钱先生作古,留下毕生著述。最后一课,留下对“天人合一”的彻悟。


1990年,费先生说:我今年八十岁了,想起八岁该看的书还没有看。我要补课。我的上一辈学者,从小熟读经典,用的时候张口就来。我想起一句,还要去查书,才能说得准。


晚年的费孝通先生


读了钱先生的书,费先生说:“越读越觉得他同我近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我觉得在社会和自然人的关系上,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读了钱穆先生的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费孝通全集》第17卷)


早年里,十七岁的费先生曾对着风雪中人大声发问:“老先生!你为什么这么老还要自己出来采薪呢?”(《山水·人物》)晚年补课,读钱先生,他有了答案,也有了体验。


殊途同归。费先生说,他想写一篇《有朋自远方来》,写写心中的钱先生。



06


钱先生说:“大凡一家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全恃其在当时学术界上,能不能提出几许有力量的问题,或者与以解答。”(《阳明学述要》)


许先生说:“学术研究就是不断给自己找问题。”(《许倬云十日谈》)


费先生说:“经济上休戚相关,兴衰与共了,文化上还是各美其美。……两者不协调,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怎么相处……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关键问题。”(《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为保持言语和文字通俗,费先生常作比喻。他说:“我曾借用中国历史上的术语,把二十世纪比喻为一个更大的战国时代,事实上的国家关系中也确实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合纵连横现象。”(《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


《许倬云十日谈》中,有人提问:“当前的形势和人类历史上的哪个阶段或者时刻是比较相近的?”许先生回答:“可能当今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希腊的城邦时期……”



07


观世变,回溯战国,看天下,说中国文化价值。费先生破题,许先生接续。


费先生说:

“中国人口这么多,应当在世界的思想之林有所表现。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五十多个世纪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没有停止过创造与发展,有实践,有经验。我们应当好好地总结,去认识几百代中国人的经历,总结出好的经验,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发展作出贡献。我也希望自己加入总结经验的队伍,做一点思考。”(《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

许先生说:

“中国地区从上百种新石器文化一步一步整合,从以前沿着河流的整合,变成沿着道路的整合,再变成网状的整合:最后到汉朝的时候,主流文化就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一路整合的过程中,古老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差异、承认差异。中国文化的高度异质性在于容许不同的东西共同存在,在中国文化里,承认差异是常态。同中要有异,异里面可以加入和发展出新的同。” 


“我个人的理想是,未来世界可以模仿中国几千年走过的过程,从中获取处理当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想资源。”(《许倬云十日谈》)

两代学人,两门学科,呼应得如此默契,人意之上,有天意。



08


1997年,费先生参加香港主权回归交接仪式,现场见证“英国旗降下来,中国旗升上去”,切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累积的国家实力,领悟中国历史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融汇、统摄功能。回到大陆,他和三联书店读者座谈,大段说起钱先生,推荐《国史大纲》,推重钱先生“整理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文化”的功德和意义,提示年轻一代珍惜“现实当中从历史里边保留下来的活着的东西”。


费先生由现实说未来,提示年轻人想问题。中国“强大起来之后,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像美国一样,我们做老大?” “你们长到我这个年龄,很可能碰到这个问题的。” 他预言,“再努力二十年,而且能保持现在的速度,到2020年前后,……格局就真的改变了。”(《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于香港大学祖尧堂

2005年,费先生作古。2022年,许先生接续这个话题。他主张“中国做带头羊,但不做‘唯一的’带头羊,可以做几个带头羊里面的一个。我们有自己的负担,有十几亿人要喂饱肚子,……不要忘记做头头的人是必须准备吃亏的人。” “做头马要付出代价,要比别人累、比别人苦,得任劳任怨。个人如此,国家如此;个人如此,民族如此;个人如此,社会如此。都是这样的。”(《许倬云十日谈》)


09

对钱、费二位先生留下的话题,许先生有接续,有拓展,有深化。

1938年,钱先生著文讨论社会与政府孰高孰低。他引顾亭林言论说:“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为“言天下,亦犹言社会,其地位尚远高于政府之上,而一士人一匹夫可以直接负责,而政府之事,可置之不问。”(《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2006年,许先生写“劫难七印”,说中国人百多年里付出无比代价,才将传统“天下国家”架构转为现代民族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巨变项目中,区域性政治群体……明显地将要取代民族主权的国家了。……中国必须及早面对潮流,知所避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钱先生曾谆谆嘱咐学生: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许先生写《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说:“我一方面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人类中的一个成员。(《问学记》)

钱穆先生授课中

1999年,费先生说:“我的实际是立言重于立功,甘心做个旁观者,而不做操作者。”(《费孝通晚年谈话录》)2008年,许先生说,“我其实是做了一辈子‘旁观者’,常常不能亲身参预其中”。(《观世变》)两位旁观者在同一方向关注人类未来。

2001年,费先生问:“在一个大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生存和发展?怎样才能在多元化并存的时代里,真正做到‘和而不同’”?(《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2020年,许先生问:“再往后面走,是我们自己拥有继续往前演化的能力呢,还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许倬云十日谈》)

人类命运还有更多可能性。看出这一点,使费先生的问题又深一层,可通萨根“暗淡蓝点”境界。如许先生自勉:“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未见。”(《许倬云十日谈》)


10

许先生的远见,来自意愿,他想看见;来自学养,他能看见;来自现实问题刺激及其开阔、深入的思索,他有机会看见。

钱先生一生浸身于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对国故富于温情与敬意,也有大惑,曾表示“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费先生自认是“东方的底子”,又喝足洋墨水,兼涉东西,初觉脱“困”,写《人生的另一条道路》,质疑“东西的盛衰是一个循环”,设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明?”(《美国与美国人》)

许先生早年亲历国难,后求学于台湾、美国,深耕于中央研究院,执教于国际名校,比钱、费二位更具文化比较研究优势,已超越钱先生之“困”。他和今天的读者共同面对的当下问题,是钱、费二位未曾遭遇的。许先生提出钱、费二位不曾提出的论题,扩展和深化两位前辈的思想疆域,天时地利,水到渠成。

从治史看,许先生认为“不能将历史约束在一个民族与一种文化的框架内”,主张并实践“打开这个框架”(《观世变》),这是对《国史大纲》等钱著选题与视野的超越。

从治学看,许先生“盼望将来没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三个领域的界限,我们都在遵循一个真正美好的秩序。”(《许倬云十日谈》)这是对费先生晚年试图“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的升级式扩展。

不为许师多高明,应是鸿蒙借君手。费先生说过,到一定时候,时代会找人出来做事。


11

拙文起草过程中,承冯俊文先生发来两幅黑白照片。一幅是许先生在台北和钱先生的合影,一幅是许先生在香港和费先生、金(耀基)先生的合影。三个世代的学者,经由许先生连线,从心思到影像,三代学术因缘有了视觉呈现。“不需师承而特达自兴”的场景真实发生在面前,我们得有机会亲证,要感谢钱先生接引,感谢费、许二位先生先后追随。

1989年,许倬云先生在台北素书楼拜访钱穆先生

史实中,费先生和钱先生没有过接谈,许先生和费先生没有过深谈,这无妨他们共有同一片头顶星空,更有同一则心中律令。

1949年,钱先生选择“自我流放”(费先生语),艰辛办学,摩顶放踵,绝境逢生。1957年,费先生不意“落入陷阱”(费先生语),1980年“改正”后夙兴夜寐,匆匆于道,“用余下的十年追回失去的二十年”(费先生语)。2020年,许先生脊椎痛到生不如死,自感朝不保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讲完,像钱先生当年办学“全靠一口气撑着”(钱先生语),晨钟暮鼓完成“十日谈”……无不是在为故国招魂,为文化续命,为人类求前途,为生民开太平。

许先生常感孤独。读钱先生,看费先生,又知吾道不孤。更远处,还有更多志士仁人。他说:“很多人像我一样承受过去留下的担子,宁死也背着担子。这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本钱。”(《许倬云十日谈》)


12

“过去留下的担子”,说明前有古人。如今,许先生负重于九旬,举学灯,待来者。

《十三邀》访谈视频、《许倬云十日谈》的传播,使许先生的“孤往”演为众议。三代学人的关怀越出学界,滋润社会。九十岁感染了十九岁。借许先生的话头说,三个世代以后,大陆青年才听到他的心事,让人难过。三个世代以后,他有机缘“晚年开了新的门户,有机会跟国内的青年才俊一起讨论问题”,且感同声同气,使人欣喜。

声气同源。“秀才教”三人行中,费先生对钱先生,许先生对钱、费二位先生,都有深度认同。他们世代不同,心思聚在一处,晚年都进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殿堂。“在他们内心深处,同样存着一种深厚伟大的活动与变化。”上至宇宙,下至草木,中间无穷人事,在在萦怀。生而为人,人能如此与天地参,这场景,何其动人。

钱、费、许身影中,有师从,吕思勉、潘光旦、李济之等,栩栩如见。也有私淑,王阳明、朱熹、司马迁、孔夫子等,清晰可辨。清流如许,高贵,虔敬,可师,可从。

印象里,冯友兰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类文化像一团真火,古往今来,多少思想家、学问家、诗人、作家,用自己的膏血当燃料,传续这团真火,欲罢不能。他以诗言志:“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13

聚在许先生身边,后生们看得眼睛发亮,跃跃欲试。其中一些,已有相当准备。三个世代的“传灯”接力,来者众,是实情。以许先生关注的中国社会学为例,周晓虹教授主编的《重建中国社会学:四十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可证,陈心想博士的同道,阵容可观,且含两个世代。

许先生说:“我真是抱了很大很大的希望。”

2022年春天,许倬云先生在匹兹堡家中


周晓虹教授在上书“后记”中表达的一个愿望,可看作对许先生希望的回应。他设想,

“2029年即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五十周年的时候,完成本次遗漏的社会学家的补访,同时再访问五十位比我们年轻一轮的社会学家,用一百位中国社会学家的个人成长史与学术演进史,回应一百年前即1930年孙本文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建立中国社会学社及吴文藻、费孝通等创立社会学‘中国学派’时的伟大设想”。

尊敬的许先生,您看,届时又是一场三个世代的传灯。那年,您九十九岁。


此刻,天下大疫弥漫。人心惶惑,世局纷乱。只见白衣卿相,岸然前行。

虽千万人吾往矣。举学灯,穿长夜,自光明。

2022年9月9日 于北京博雅西园

张冠生,学者,曾担任费孝通先生助手十余年,著有《费孝通传》《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田野里的大师》《从前的先生》《探寻一个好社会》《纸年轮》《晴耕雨读》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失恋后才明白的道理丨错的人一直消耗你,对的人——陈乐民,资先生的先生【弗兰兹 Frantz (2016)】豆瓣评分 8.3新冠:三个好消息!三个坏消息2022年COVID新冠生病经历以及和流感病情的比较与许多自诩​理性客观的人共勉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获批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代表热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钟摆”极限区域出手——读霍华德·马克斯《周期》有感许倬云:不要糟蹋自己,要过正面的日子,对得起自己的角色为啥抢劫30万,都是因为这道坎西湖边的土耳其商人——聊聊中国与土耳其经济合作的前景对话许倬云:我都92岁了,不也没躺平?​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不涉及母公司股权变更许倬云说中国精神:最困难时垮不掉,最得意时不张狂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逝世!缅怀 | 潘懋元:一辈子的先生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45~为走圣路而生2023云原生之战吹响号角,All in Serverless的阿里云先行一步力压华为的广东民企一哥:20多座矿山成谜,与许家印称兄道弟重磅!国家批准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中国联通直线涨停失恋后才明白的道理 | 错的人一直消耗你,对的人——从乡土、胎记、俞飞鸿与许知远,看这7个品牌如何突破情感营销|中国案例《鱼之子》观后感:家有万金不如一技随身来自许倬云和项飙的追问:从激情出发,还是从老百姓生活状况出发?采铜读书 | 说不尽这“美妙的垂涎”——读《制造消费者》非税务居民先生给温哥华太太汇钱要不要交税?太空人家庭太太名下没资产报税低收入,先生在中国赚大钱有公司高资产却不报税,有何风险?做一个明亮的人——为什么要做书香家庭?明确!最后三天!所有人——别忘了确认!在美国219.钱丢光,看展览​深度书评 | 想在当下——读穆勒的时间物理学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孩子们终于等来了,与许飞一同歌唱的机会国家批准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许倬云: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口语] “张冠李戴”,英语怎么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