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永远不要逼姐姐爱弟弟

永远不要逼姐姐爱弟弟

情感
编者按:

在非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比较特殊的孩子身上:

比如体弱多病的,依赖性强的,调皮捣蛋的……

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外一个「正常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更加乖巧懂事,应该能自己照顾自己,我就不操心你了。”

殊不知,「正常孩子」懂事的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伤。

为什么这样说?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上个月,我写了《奇迹男孩》里的奥吉——


一个天生脸部畸形的小男孩,在父母、姐姐无私的陪伴和鼓励下,


最终成功摆脱了自卑,融入学校同龄人群体,并被授予荣誉勋章。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弟弟奥吉身上时,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励志故事;


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到姐姐维娅身上,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版本。


诚如留言区2位读者所言:



今天借此契机,我想聊一聊:

在家庭里,「正常孩子」不为人知的隐痛



一个被忽视的「正常孩子」



维娅4岁时,弟弟奥吉出生了。


因为先天脸部畸形,奥吉前后做了27次修复手术,但相貌依然跟常人相差甚远。

为了照顾儿子,妈妈暂停了自己的美术梦想和硕士论文。

但她并没有放弃画画,且画的每一幅画,主题都是奥吉。

我们都知道,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的能量和精力有限。

当妈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儿子奥吉身上时,就意味着:

女儿维娅的情感需求,是被忽视的。

诚如影片中维娅的旁白:

妈妈很有画画的天赋,且每一幅画作的主题都是弟弟;

如果我家是地球,那么太阳永远是弟弟,而不是姐姐;

我只希望有那么一次,妈妈能够转过头,好好看看我。


但她这个小小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其中有一幕——

开学第一天,维娅被唯一的好友米兰达“抛弃”了。

她形单影只走在路上,满是失落和忧伤。

晚上回到家,弟弟由于白天被同学嘲笑,躲进房间不肯吃饭。

父母一前一后跟着跑去安抚弟弟,留下维娅一个人独自吃饭。

待弟弟终于平静下来,妈妈已经困得睡着了,爸爸敲开维娅的房门:

“你在学校第一天过得怎么样?”

维娅盯着满脸疲惫的爸爸,欲言又止,假装轻松地回了一句:

“我很好。”

她不敢坦诚自己刚刚失去了唯一的好友,因为她不想让爸爸操心。


后来实在排解不了心中苦闷,她一个人跑去海边缅怀过世的奶奶。

因为奶奶生前对她说过:

这个世界上我最疼爱的就是你;

当然我也爱你的弟弟,但已经有很多人在爱他了;

所以你才是我的全世界……

那天维娅很晚才回家,妈妈终于察觉到了女儿的异常,提议女儿第二天留在家里,一起聊聊天。

维娅愉快地答应了,她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跟妈妈单独相处的机会。

然而到了第二天,母女两人还没聊上几句话,学校一个电话过来,说奥吉吐了。

妈妈二话不说,立刻起身冲出家门,赶往学校。

维娅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伴随着无处诉说的委屈,将电视遥控器狠狠地砸向地板……


从理性层面,我们能理解妈妈的做法:

弟弟脸部畸形,身心脆弱,理应被优先照顾。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特殊孩子」需要更多照顾,需要更多的爱;
「正常孩子」理应为其让位,甚至承担更多。

但却很少意识到,

当父母把绝大多数精力投注在「特殊孩子」身上时,「正常孩子」心中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感觉:

“我才是那个被抛弃的人,我才是那个没有价值的人。”



无所不能or自我毁灭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父母过度关注「特殊孩子」,对「正常孩子」意味着什么?

它很有可能会激起「正常孩子」的“病态同胞竞争”。

即将同胞的兄弟姐妹视为无法共存的“敌人”,双方拼个你死我活。

结果往往会走向2个极端:

① 超越「特殊孩子」,追求卓越。

在家庭里,「正常孩子」长年承受着父母亲的忽视,潜意识里可能会有一种声音:

“等我变得比TA更优秀,父母就会爱我了。”

《扪心问诊》第2季的来访者——沃尔特,就是如此。

他是一家跨国企业的CEO,来找保罗咨询,源于最近持续失眠。


随着深入交谈,保罗逐渐意识到:

这一切,源自于沃尔特内心沉重的“病态同胞竞争”。

不过他竞争的对象,不是病孩,而是死去的哥哥。

在他6岁时,哥哥去游泳发生意外死掉了。

此后,父母一直沉浸在对大儿子的愧疚和思念之中,对小儿子沃尔特的存在视而不见。

为了“打败”去世的哥哥,获取父母的关注,沃尔特强迫自己变成熟,变优秀。

他在公司从基层一步步升到CEO,引领公司成为了行业巨头。

但如今,他却突然失眠了,且身体状况越来越虚弱。

在咨询室里,保罗温和地诠释道:

你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强大无比,另一个弱不禁风;

在你6岁强迫自己变成熟的时候,你的童年就已经被夺走了;

你一直在为“打败”哥哥而活,却从来没为你自己存活过。

听完这句话,沃尔特嚎啕大哭。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当一个自由农场主,根本不是当什么CEO。

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决定跳脱“病态同胞竞争”的裹挟,为自己而活。

② 认同「特殊孩子」,自暴自弃。

在家庭里,「正常孩子」长年承受着父母亲的忽视,却无法打败「特殊孩子」时,潜意识里可能会有另一种声音:

“等我变得跟TA一样没用,父母就会爱我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就是如此。

松子其实长得很美,唱歌好听,很能吸引异性的目光。

但她却总是爱上渣男,自毁前程,自掘坟墓,最终孤苦伶仃地惨死在破旧公寓。


是什么造就了松子悲催的一生?

同样是她跟生病姐姐的“病态同胞竞争”。

打松子记事起,爸爸从未正眼看过她,也从未对她笑过。

因为爸爸把所有的柔情,都给了生病的大女儿。

因为在他看来,松子是健康的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不应该跟姐姐争宠。

松子想要获得父爱,想要跟姐姐竞争。

有一次在游乐场,松子学着小丑冲爸爸做了个鬼脸,爸爸终于向她笑了。

从那以后,她开始不断冲爸爸做鬼脸,逗爸爸笑。

但后来笑着笑着,爸爸就不笑了。


换而言之,她终究没能竞争过生病的姐姐。

绝望之下,松子决定离家出走。

出走之前,她紧紧掐住姐姐的脖子,大声嘶吼:“你一点也不可怜,我才可怜!”

在一定程度上,这造就了松子后期的堕落,因为她不想当个健康的孩子。

总而言之,

当一个「正常孩子」,裹挟在“病态同胞竞争”之下,无论是哪一种走向,终究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一切治愈,源于爱与尊重


这时问题来了,

在家庭里,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规避“病态同胞竞争”呢?

透过《奇迹男孩》中的维娅——

她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却依然深爱着弟弟,没有被卷入“病态同胞竞争”。

从她的成长经历,我看到了很关键的2点:

 ① 原始母爱贯注: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现在的育儿观念中有一个共识:

孩子出生前3年是安全感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所以妈妈最好稳定地、高质量地陪孩子到3岁,期间尽量不要有分离。

这个说法的源头,来自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

她认为,在良好的养育下——

孩子会在2-3岁时,把身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对象(通常是妈妈),内化到心中,让自己“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当内化完成以后,孩子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就会降低很多。

比如在重要关系中,孩子开始能够容忍一定的分离与忽视,因为他们“心中已经住着一个爱的人”。

相反,那些难以容忍分离和忽视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心中没有住着「内在的你」,所以需要一个「外在的你」时刻陪伴在身边。

换而言之,当孩子“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之后,他对孤独的承受力就高了很多

幸运的是,影片中的维娅,在4岁之前,弟弟尚未出生时,曾经获得过父母、奶奶完整的爱与陪伴,心中已经“住下了爱的人”。


也因此,

后来她即便时常因为弟弟被父母忽视,深感委屈,也从不会将委屈发泄给弟弟,

而是先用自己的方式(写日记,与朋友交谈)去消解委屈,然后再去面对弟弟。

因为被爱过,所以她能像父母一样将爱传递给弟弟;

因为孤独过,所以她能像同伴一样理解弟弟的孤独。


 ② 被允许做自由的孩子:
 你可以自由选择,面对弟弟的姿态 

影片中有一幕:

在维娅3岁生日的时候,全家人围在一起为她庆祝生日。

妈妈抱着她问:“你想要什么礼物?”
维娅脱口而出:“我想要一个弟弟。”

于是一年后,弟弟奥吉出生了,但很不幸,他脸部存在严重的畸形。

一些不成熟的父母在面临此类情形,往往会不自觉地做2件事:

将不幸归咎到姐姐身上——

都你许的生日愿望,给了我们这么沉重的负担;
如果不是你,我们根本不会生弟弟,不会受苦。

要求姐姐为弟弟负责——

你当初许愿要弟弟,现在就应该为结果负责;
你是姐姐,你应该主动承让弟弟,关爱弟弟。

通过不断给姐姐制造愧疚感,要求姐姐代替父母承担一部分照顾弟弟的责任。

时间长了,便很容易形成「恶性同胞竞争」的隐患。

“你是父母的孩子,我也是父母的孩子,凭什么永远都是牺牲我来成全你?”

长此以往,姐姐心中的怨气会不断积累,最终很有可能以某种形式“报复”到弟弟身上。


而幸运的是,影片中维娅的父母,选择了一种更成熟的方式面对这个事情。

那就是:为自己的父母身份负责

女儿生日说想要个弟弟,我选择满足她的愿望,因为我是她的父母;

儿子出生先天脸部畸形,我选择接纳他的一切,因为我是他的父母。

由始至终,

父母都在独立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尽管会因此忽视掉姐姐的情感需求,

但他们从来不会对姐姐提额外的要求,更不会剥夺姐姐自由成长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维娅可以自由选择面对弟弟的姿态——

无论是像成熟的姐姐一样,主动承让、安抚闹情绪的弟弟;

还是像个爱玩的女儿一样,忙着跟男友约会而不理会弟弟。

统统都是被允许的。


换而言之,

她有选择爱不爱弟弟的「权利」,无需承担必须爱弟弟的「义务」

因为呀,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是父母的孩子,最后是弟弟的姐姐。

她的存在,很矜贵;
她的自由,更矜贵。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

父母不是超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总会存在力不从心的时候。

特别是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遭受情感忽视是常有的事情。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苛责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

而是想透过影片中维娅的故事,为父母们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如果你有精力,请记得关照下那个乖巧懂事的「正常孩子」;

如果你实在做不到,也请不要剥夺「正常孩子」的成长自由。

毕竟,孩子长成如今乖巧懂事的模样,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为孩子撑起一片爱和尊重的空间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庭院种菜】网红肥料磷酸二氢钾女儿哭诉妈妈只爱弟弟,揭露二胎家庭“孔融让梨”大骗局苏轼:永远不要细嚼人生的烦恼董宇辉:永远不要隔着桌子夹菜永远不要踮起脚尖帮人永远不要隔着桌子夹菜男孩考99分崩溃大哭:永远不要做这件事,除非你想毁掉孩子的好成绩从警察到副教授亲家之间,永远不要说这四种话,别给各自儿女留下隐患上海名媛“特殊”交易曝光疯传,一次30块: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需求!永远不要向「成功人士」学习永远不要丧失对恶的感知能力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父母中秋赏月,林间的小野花永远不要强行为别人点灯永远不要跟狗抢道(深度好文)永远不要惹一个麻将新手,不然输得裤衩子都没有永远不要低估爱读历史的人永远不要在朋友面前,随便说这“5句话”永远不要轻易讨厌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伴侣被人民日报点名,浙江00后小伙“刮腻子”成世界冠军:永远不要低估高手做事有多拼“永远不要忘记”--美国人民纪念 9/11可以给孩子们“送温暖”,但请不要逼着他们拍合照左等右等,Costco黑五海报终于来了!这么狠,是要逼疯同行吗?中秋月圆,普天同庆他的生日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永远不要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永远不要在别人说这3件事时“多嘴”!“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这3件事永远不要对孩子做今夜属于阿根廷!你永远永远永远可以相信梅西!!!永远不要娶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说得真好)请永远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永远不要信运,要相信命董明珠参加婚宴一组私照曝光,打脸多少人:永远不要挤进不属于你的圈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