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并非看脸那么简单|一个人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
你有没有和某人产生过一种特殊的“火花”:
“在他们身边感觉非常舒服,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虽然还刚认识,但就像是已经相处了很久的老朋友。”
这种冥冥之中的感觉,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人与人之间似乎真的存在一种磁场反应,让两个人在初次见面时,感觉到被什么东西连接起来。
在群体性孤独的当下社会,交友能力似乎只有少数人才掌握。大多数人在社交中碰壁、心灰意冷,然后开始回避社交。能不能交到朋友,简单两个字总结就是,“随缘”。
但没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人生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都需要有同伴,有人理解和共鸣,在崩溃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拥抱。
社交关系是如此重要,然而,我们却对彼此是如何成为朋友/恋人的过程缺乏了解。人际吸引力是怎么回事?我们更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吗?今天的这篇文章,试图解释人与人之间神秘的磁场反应。
一见钟情,并非看脸那么简单
“所有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我曾一度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毕竟,长相平庸如我,怎么就没遇到过一见钟情的人呢。
但现在,我有了一点新的看法:一见钟情并不是仅仅是被脸吸引,而是在那一眼中已经把你这个人看透。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薄片(Thin Slice)。在社会认知领域,“薄片”指的是用最少的信息对个人或信息的状态、特征和细节作出非常快速的推断的过程。具体来说,只需要仅仅五分钟,就足以对人格、感情和智商等方面作出准确评价(Carney,Colvin,&Hall,2007)。
《神探夏洛克》截图
通过一个实验过程,研究人员调查了成人从“薄片”中感知他人人格特征的能力。
148名参与者依次进入一个房间,与工作人员展开简短的采访,并被录像。然后,观察者要从前30秒的视频中,判断这些参与者的性格特征。这个视频中只包含了参与者从入口进到会议室里,相互问候和坐下这些信息。
结果表明,观察者对参与者性格特征的判断,与参与者本身的性格特征非常相近(Dabbs & Bernieri,1999)。
简单总结来说,我们的个性已经渗透到我们行为和动作的每一个方面。在举手投足之间,可能早已被人看穿。
《神探夏洛克》截图
在《神探夏洛克》第一季,夏洛克第一次见到华生时,只是握手的一瞬间,就判断出华生的身份信息:一名军医,曾经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场,使用的是爱好酗酒的好兄弟给的二手手机,正在看心理医生。
这种开挂一样的洞察力,让人直呼过瘾。但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提取许多信息,以供大脑作出判断,只是这个过程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甚至自己也没有察觉。当你不确定它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可能把它归因为“磁场感应”。
所以,当你快速在对方身上扫了几眼所感受到的心动,或许并不全然是所谓的“颜控”,而是那一瞬间里,大脑已经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做出了判断。
《晚秋》电影截图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一见钟情并不是只关注长相,不然又该如何解释“气质”的存在,解释“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经历的种种,你阅读的书,懂得的道理,自我的修养等等,都会外化于形,在你的身上留下痕迹。懂得的人,自然会懂。
总而言之,这种磁场感应,为我们缔结友谊或者浪漫关系创造了可能。虽然无法否认外表吸引力在关系建立之初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作出一个决定,也需要其他吸引力因素的参与。
一个人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会被某一类人吸引?接下来讨论,除了外表吸引力,还有哪些重要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喜欢。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概率只有两亿分之一。”
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夸大,但和一个人能够成为朋友,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一句互联网上广为流行的话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个概念出自“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截图
倡导者认为,相似的事物会相互吸引,这也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吸引与他们相似的人。以此衍生出了许多风靡朋友圈的爆款文章,比如“你身边的圈子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吗?
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有的。
Figueredo等人(2006)发现,在理想情况下,人们更喜欢性格特征与自己相似但又比自己更好的伴侣。
相似的人生活起来会更轻松。因为彼此可能有相似的经历,对特定事物有一些相同的看法,能够互相理解和安慰。一个眼神,就读懂了对方。
就像你看到喜欢的电影,总是会分享给同样习惯这种类型的影片的朋友,这样才能够得到想要的回应。当观点一致的时候,那瞬间的情绪共通和情感连接,会让你感觉到对方是“志趣相投的人”或“灵魂伴侣”。
《末路狂花》电影截图
相似的经历,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互不相识的人,如果共同经历了一次灾难性事件,亦或有相同的情绪状态(比如恐惧、悲伤),都能够感觉到一种亲密感和吸引力。
另外,我们结交朋友的范围也受到了社会交换原则的限制。有研究表明,亲密关系中的人在地位上普遍相似,因为吸引力是一种资源,可以让人们用资源吸引其他人(Kalick & Hamilton, 1986)。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但又不是绝对的,不然又该如何解释一个人也会被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吸引?除了相似性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吸引力因素让我们与另一个人产生感应。
想要变得有吸引力?
以下是四个决定性因素
如果问你理想型伴侣是怎样的,你可能会说一些关于个人特征的关键词,比如,风趣幽默、聪慧、温柔、理性等等。但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人格特征更重要的吸引力因素是:相似性、邻近原则、熟悉度和互惠原则。
我们已经了解过相似性的重要性,另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因素是邻近原则。
仔细想想,我们最好的朋友都是怎么认识的,可能是邻居,是同班同学或是室友,这种距离上的接近,让我们有机会相互了解并发现彼此的相似之处。
接近,不仅指的是物理距离,也是我们与对方产生交集的频率。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并不认识邻居是谁,但却能够与千里之外的网友建立亲密关系,这是一种功能性的接近。
接近很重要,是因为它会产生熟悉感。我们往往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只是在某人身边或反复接触他们,会增加被他们吸引的可能性。
Robert Zajonc ( 1968 ) 将这种现象称为曝光效果. 更具体地说,他认为我们接触刺激(例如声音、人)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积极地看待这种刺激。
我们可以利用曝光效果,来改善人际关系。比如,可以通过更多的联系将一个或多个偶然的熟人变成亲密的朋友。
在经典偶像剧《恶作剧之吻》中,湘琴借住在植树家,同处一个屋檐下这种亲密的距离,逐渐让讨厌湘琴的植树变得喜欢上湘琴,看到湘琴的闪光点。如果他们只是同校生,就算是同班同学,天才少年植树也未必会和垫底差生湘琴有过多交际,更别说喜欢了。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喜欢一个人,如何增加自己对ta的吸引力?你会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经常出现在ta的面前。
再谈谈互惠原则。在说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曾经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学老师,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情感真挚的告白信,但落款的名字她从未听说过。信里传达的爱意,让她对沉闷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于是,开始顺着书信里提到的蛛丝马迹寻找那个人,也在一遍遍寻找中,变得更在乎他,更喜欢他。
我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似乎喜欢着我们的人。比如,如果一个人日常对你表现出更多善意和兴趣,你是否也会更加在意ta,回报这份善意?
除此以外,关系是建立在给予和接受之上的,不能够单方面付出而没有回应。如果觉得朋友对自己缺乏关心,应该先问一下自己,是否有做到主动关心朋友?
这就是增加吸引力的又一个小技巧:想要被喜欢,首先要对他人表现出喜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很多在当下重要的吸引力因素在一段长期关系中会变得没那么重要。而一个真诚的,毫无保留的心,或许是目前最稀缺的品质。
吸引力有那么重要吗?
人际关系就像是玄学,你不知道哪天会和谁成为朋友。但是,吸引力有了,就什么都有了。
吸引力,简单来说就是招人喜欢的能力。
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另一个人有吸引力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产生积极的期望,包括他们的智力和个性。
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某人的外表很有吸引力,你也更有可能认为他们也很聪明、有趣、善良,以及许多其他积极的品质。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环效应,所带来的倾向性会影响你在各种情况下会如何被看待。
比如,同等能力的两个人,如果去面试同一个岗位,很有可能是那个更有吸引力的人拿到offer。因为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面试官会倾向于认为ta更加能够胜任工作。
这种吸引力所带来的光环,就像磁场一样吸引正向反馈与好的结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往往也很成功。
承认吧,吸引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都希望自己更有吸引力,但显然对人际吸引力还知之甚少。更多地了解吸引力,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建立和维系一段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备受瞩目,有的人总是形单影只?
我们总是习惯于以人格特征去考虑一个人是否拥有吸引力,但这仿佛是宿命论一般,难道内向的人格就注定没有朋友吗?当然不是。
毕竟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为了受欢迎而放弃做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总结来说,提高吸引力的行动可以是:
l建立自我意识和界限
l找到兴趣点相同的圈子
l多主动参加一些团体活动
l多主动与朋友或同事约会
l向他人表达更多的善意和喜欢
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和一个人产生磁场感应,而是在没有时间、懒得主动、对自己没有自信等原因下,最终和一个人擦肩而过。后来某一天想起来又觉得可惜,曾经离ta那么近,如果当时多主动找ta玩,一起约着去图书馆,可能就能够成为亲密好友。
最后想说,我们应该用更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吸引力,对待社交关系,因为它关乎我们的终身幸福。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虽然许多年轻人倾向于认为名利、财富和努力工作会给他们带来幸福,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关系。
那些有更多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有质量的交往的人,往往比孤独的人更加长寿与幸福。即使是短暂的接触,都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情绪上的稳定。
正如披头士乐队所说,“all you need is love—love is all you need.”
所以,行动起来吧。去约一个人吃饭,散步,看电影,去爱具体的人,然后被爱。
参考文献:
[1]Campbell,K.&Nelson,J.&Parker,M.L.&Johnston,S.(2018.Interpersonal Chemistry in Friendships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1), 34-50.
[2]Ambady,N.&Bernieri,F.J.&Richeson,J.A.(2000).Toward a histology of social behavior: Judgmental accuracy from thin slices of the behavioral stream.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32, pp. 201–271).
[3]Campbell,K.&Holderness,N.&Riggs,M.(2015)Friendship chemistry: An examination of underlying factors.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Carney,D.R.&Colvin,C.R.&Hall,J.A.(2007).A thin slice perspective on the accuracy of Wrst impression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1 (2007) 1054–1072.
[5]Sunnafrank,M.&Ramirez,A.(2004).At first sight: Persistent relational effects of get-acquainted conversation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Vol. 21(3): 361–379.
[6]Tartaglia, S., & Rollero, C. (2015). The 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and Status on Personality Evaluation.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677-690.
[7]What Is the Law of Attraction?.for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understanding-and-using-the-law-of-attraction-3144808.
[8] Att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from https://psu.pb.unizin.org/socialpsychmethodsjmc948/chapter/love-friendship-and-social-support-noba/#vocabulary-mere-exposure-effect.
[9]Robert Waldinger.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TED.
欢迎围观社长老梁的高能量朋友圈,不限于内在成长、个人发展、个人品牌IP、职业职场、直播福利群等。
作者:李鱼
编辑:纪颜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