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默的器官”不再沉默
乙肝并不可怕。如果患者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肝癌,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如同一团阴影笼罩着向来坚强的母亲。李洁回忆起,母亲身体情况一直还可以,此前并没有特别的征兆。但追溯起来,应该是多年的乙肝病毒感染没有重视,让母亲一步步陷入深渊,导致如今一检查就已是肝癌中晚期的结果。
(视觉中国 / 图)
全球乙肝广泛流行,中国是乙肝疾病高负担国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专家团队2021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根据2014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共有8600万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每年在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高达100万。[1]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约7000万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约有2000万至3000万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
慢性乙型肝炎是发生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指出,中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但棘手的是,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的早期都难以引起患者的警觉,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每一个乙肝患者及其家庭的眼泪,都促使公共卫生专家和科学家与病毒赛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把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降低与之相关的发病和死亡。
沉默的器官
肝,重约1200~1600g,每分每秒在人体内进行着代谢的工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主任医师崇雨田研究病毒性肝炎三十多年,在他眼里,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因为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或者有一些症状,但没有特征性。因此,肝炎也被冠以“沉默的杀手”称号。
“虽然我们查阅资料会看到肝炎的一些症状,比如胃口不好、乏力、特别疲惫,但其实这是肝脏炎症非常明显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即便如此,也难以引起人们重视。”崇雨田教授无奈道,“等患者因为肝硬化出现了腹水、肚胀,或者因为肝癌出现肝区的疼痛时,基本已经是疾病的中晚期了。”
李洁的母亲在1997年生下了她,和彼时许多条件普通的农村妇女一样,李母在接生婆的帮助下分娩,之后二十多年在外打工,挣钱才是操持家庭的头等大事。
在发现肝癌之前,李母已经知道自己是多年的乙肝“小三阳”,但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体检时只是简单地量血压和测肝功能,并没有进行过更系统的检查和治疗,李洁总结认为家里对乙肝还是“没有重视”。
李母目前尚不知晓她的具体病情,只是有次去医院她对女儿李洁说,“如果是癌症就不治了”。可是母亲才四十九岁,李洁坚持给母亲做了手术并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希望尽可能给她一个顺遂的晚年。
距离李洁家约一千公里之外,50岁的张晓和李洁母亲年纪相仿,同样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知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
当时的医学资讯并不发达,大家对于乙肝的了解程度也不高,等张晓进入单位工作并开始体检后才逐渐重视起来。此后,虽然她一直注重身体健康和饮食均衡,但是也没有定期检查。
直到2017年、2018年前后,张晓开始觉得身体不舒服,“感觉身体怎么拖都拖不动”,检查结果提示出现肝纤维化,于是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抗病毒治疗。现在张晓遵医嘱,每天按时吃药,每隔三个月就去医院检查。
(视觉中国 / 图)
崇雨田教授介绍,乙肝病毒感染者不管是否有症状,是否在治疗中,一定要定期监测肝功能,30岁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最好半年左右要做一次系统的检查,包括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等。如果患者每次检查的结果都没有问题,那是一件好事,医生怕的就是患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病情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还不能彻底治愈。现在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大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乙肝治疗就进入了抗病毒药物时代,可以延缓或者阻止疾病的进程,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崇雨田教授说。
不可忽视的家族聚集性
乙肝病毒虽然具有传染性,但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或者性接触传播,一般生活中的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染。
“乙肝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以母婴传播为主,也称垂直传播,例如母亲是乙肝的感染者,通过怀孕或者分娩,传给下一代。”崇雨田教授介绍,当他看到一名乙肝患者,通常就会询问其有多少个兄弟姐妹,家族里是否还有其他阳性感染者等等。
张晓还有一个亲妹妹,比她小一岁半,同样也是一名乙肝病毒感染者。和她一样,妹妹非常注重保养,保持定期筛查,目前的肝功能结果和彩超结果都显示正常,这也让张晓及其家人都感到欣慰。用张晓的话来说,妹妹现在是“与病毒和平共处”。
到了五十而知天命之年,张晓也更加理解健康的重要。她身边也有认识的感染者,因为日常保养不当和治疗不及时,任肝炎发展成了肝癌,这让她感到非常惋惜,也促使她更加注意按时服药和定期检查,积极与医生沟通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样的情况在李洁家里也同样存在。刚刚生了女儿的李洁,自己也是一名乙肝病毒感染者,好在她早早认识到乙肝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在生育时做了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和母婴阻断,生产下了健康的孩子。
(新华社 / 图)
2020年发布的《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登记调查(CLCS)的中期报告》显示,中国原发性肝癌中,因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比例高达83.77%。因此,国内医学界一直很重视关于乙肝和乙肝相关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筛查。
从2021年11月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在吉利德科学的支持下,开始在院内为目标人群免费提供乙肝表面抗原筛查,这些目标人群正是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
崇雨田教授感叹道,尽管目前中国乙肝患者增量已大幅减少,但存量仍然巨大。“关于家族聚集感染的现象,其实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和母婴阻断,在现在的新生代中已经很少看到一个家庭里好几个乙肝阳性的情况。”
《中国1992-2019年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及母婴阻断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文显示,从1985年乙肝疫苗上市应用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新生儿免疫和母婴阻断策略,极大降低中国乙肝新发感染,成功使中国从全球乙肝高流行国家降为中等流行国家。
“谁没有一点毛病啊”
乙肝并不可怕。如果患者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3]
而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一旦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乙肝病毒,就会对病毒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会引起肝炎的发作,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的升高)等。因此定期筛查、及时治疗对于乙肝患者非常重要。
李洁母亲目前手术后在吃护肝药和抗病毒药物,李洁自己也在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李洁既是女儿亦是母亲,既是照护者亦是患者,生活的无奈感和失落感有时像潮水一般席卷而来。
一位医生曾这样安慰李洁:“谁没有一点毛病啊。”听罢,李洁心里真的好受了许多,“我们自己要好好重视,按时体检、吃药,才能陪孩子健康长大”
(视觉中国 / 图)
每天晚上大概10点到11点睡觉之前是张晓的吃药时间,这已成为她的习惯。她正是在转氨酶升高后,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2020年开始到现在,她觉得身体情况逐渐转好,肝功能指标也降了下来。
张晓深知乙肝患者在社会上要面临一些隐形歧视,但现在的诊疗手段和创新药物都让她对生活非常有信心。“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信心,才能摆脱困境;自己都没信心,别人再鼓励,我觉得也是不现实的。”
作为经常和乙肝患者打交道的医生,崇雨田教授也发现,尽管乙肝的传播路径很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但是社会层面大家总是对乙肝感染者讳莫如深。“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大家在饭桌上都可以公开交流,我用什么药,你在哪里看病,但是乙肝患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愿意谈。”
多年来,中国在乙肝反歧视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例如入学、入职体检均不得再进行乙肝项目检测,并禁止各级医疗机构在入学、就业常规体检中提供乙肝检查项目。与此同时,外界的歧视和偏见多源于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一些患者组织和社会组织也多次呼吁反歧视,增进社会对于病毒性肝炎的了解,消除恐惧和偏见。
另一方面,令崇雨田教授担忧的是,城市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好,患者接受科学治疗指引的机会较多,但是农村地区相对机会有限,对于科学治疗的意识不强。因此,他经常呼吁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看病,告诉他们国家不断引进好药新药并降低患者负担,“像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都是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4],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同时,患者的长期治疗还要考虑长期随访的问题,也要注意对骨骼和肾脏安全的影响。在治疗的时候,要首选安全性更高的药物,而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要考虑合并用药的安全性。”
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研发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已经显著提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耐药问题,在科学“防”与“治”并举之下,更多患者可以拥有健康的生活。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洁、张晓均为化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