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和舆论反转
在研究社会学问题时,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舆论和现实混为一谈,忽视“沉默的大多数”这一重要问题。比如2016年美国大选,主流舆论认为希拉里会胜出,因为民调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很高。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特朗普获胜,铁锈带工人纷纷把选票投给了特朗普。他们平时很少在舆论发声,在互联网世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几乎不被美国精英重视。但就是这些平时默默无闻的铁锈带工人,出于对全球化和美国去工业化的不满,用选票将特朗普送上了总统宝座。
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现象,指一些缺乏舆论话语权、但数量又极其庞大的群体(比如农民、制造业工人),如果忽视“沉默的大多数”,会犯下战略性的错误。
中国当然也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只不过情况和西方有所不同。中华文化相对含蓄、内敛,很多中国老百姓很推崇“闷声发大财”这一处世哲学。所谓“闷声发大财”,就是在受益的时候尽量低调、不张扬,以免引起别人妒忌;只有在受损的时候才会站出来反对。因此假如一个政策让社会一半人受益、一半人受损,那舆论一定会被受损的人主导,因为受益者通常会保持缄默,在暗地里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
典型的例子就是房价,社会主流舆论反对高房价,要求坚决打压房地产。如果只从网上了解观点,会误以为大部分人都希望房价跌。但从现实来看,希望房价跌的主要是没买房的人或者有置换需求的人。对于很多房产持有者,反而有可能希望房价维持高位。这会形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房价上涨时,房产持有者会闷声发财,利益受损的房产待购者则会占领舆论制高点,要求政府进行调控,甚至呼吁出台房产税以打压房价。当房价下跌时,没买房的人发声会少很多,房产持有者则会成为舆论的大多数,要求政府进行救市,并抵制房产税的出台。也就是说,所谓的“主流舆论”,是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另一个例子则是中美关系。无论是舆论还是现实,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拥护国家统一,爱国的人毕竟是大多数。但在统一方式上却存在分歧。主流的舆论对武统比较支持,甚至为此不惜与美国开战。但对于一部分大城市中产和占总就业人口1/4的外贸工作者来说,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更希望和平统一,也不愿意跟西方脱钩。只不过现在是和平时期,且中美关系尚未完全破裂,因此后者在互联网上声音很小,甚至几乎不存在,主流舆论更偏向于对美强硬。
防疫的取舍也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象。今年上海疫情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舆论充斥着放开的观点,我一直以为大部分人更愿意放开。但在对多个社区进行调研后才发现,至少在今年入冬前,大部分人可能是支持清零的,特别是老年人和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也就是说,清零支持者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之前推行清零政策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只不过近三年来疫情控制得比较好,民众“离病毒远、离防控近”,所以清零支持者选择闷声发财,在网上很少发声。反而是利益受损的放开支持者在网络上话语权很大。
一旦未来政策调整,民众变成“离防控远、离病毒近”,可能舆论会出现反转。放开支持者会闷声发财,利益受损的清零支持者则会占据舆论,要求重新收紧防控政策的观点会大量出现。极端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上百万人的超额死亡,那舆论的反转程度可能会更深。
若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在右上角为「八米外」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战略互补号plus
本号致力于传播多元化观点,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点赞+在看,让好文绽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