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王小波“70岁”了!像他那样,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70岁”了!像他那样,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公众号新闻




手握常识的旗帜,永不做

沉默的大多数


景凯旋 文  |  R先生 编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当代思潮的流行和转移,常常是缘于一些专家学者对西方各种时髦学说的宣扬。与几十年前无书可读的情形相比,时下的知识多得目不暇接,而且转瞬就已过时,令人感到知识的不能承受之重。


知识一旦成为信息,就如同自然山水变成了旅游景点,看到的不再是风景,而是络绎于途的游人和垃圾。


后来出了一个王小波,沉静地守着某种知识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资本,这使人们趋时的心感到某种清新。


王小波的力量在于他拥有一个常识的立场。




▌关注现实生活本身,洞悉事物的真实


渊博的学者指出他的思想来自英国式的自由主义,这也许是对的,但他的文字更像是表达了某些常识,而不是某种主义。


在本质上他不是个诗人而是小说家,这可以从他不唱高调,比如不喜欢崇高或激情之类中发现。


他关注的是现实生活本身,对于时下的一些理论和主张,他都把它纳入常识的范畴中来观察,这使得他的随笔具有种简洁明白的效果。


所谓常识,不过就是明白日常事理的能力,顺任自然和习俗,大至民族历史,小至个人经历,都可以拿来作思想的参照。


人类精神的成长,其实是很缓慢的,根本的东西就那么一些,例如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等。现代人弄出许多博大精深的学说,实质上并没有给人类精神增加什么新的含量。


何况先哲的言论原本也都是出自常识,只是后来由于文化的积淀,它们才变成了知识权威。


所以面对复杂的世界,各种各样的学说,往往倒是平常的心智来得可靠。


王小波喜欢在书中叙述许多个人故事,就因为倘若离开了寻常经验和常识的描述,任何学说都可能成为谎言。


服从常识往往能使人通情达理,因为它总是直接洞悉事物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过:“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


▲ 鲁迅先生


常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直接的方式,其精髓在于自然,而一个不能靠常识作出判断的人,通俗的说法是没头脑。


在王小波眼里,他的姥姥是个有头脑的人,她在“大跃进”时期不相信一亩地会产三十万斤粮食,因为这不符合常识。


尤其她还是一个普通人,面临没有饭吃的问题,因此她的常识中还包含着利害的成分,而懂得利害关系的人往往懂得事理,已经没有饭吃还说形势大好,就不是承认事理,而是顺从思想。


其实常识正是思想的底子,王小波明白这一点,对于应不应该抢救被洪水冲走的国家财产,他认为首先应问问值不值得,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是通情达理,也是真实不欺。


服从常识还意味着使用简洁明白的话语,让思想的表达举重若轻。


朴素的语言也能说出真理,而且说得更好。


这方面,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的文章总是明白易晓,与人沟通。如果一个明白的道理,却非要表达得很复杂,做出很有学识很有思想的样子,其结果往往是显得举轻若重。


▲ 大跃进时期


王小波曾谈到一个生产队长,在常识领域中他十分聪明,而且有趣,但他偏想要有思想,说点“革命”时代的时髦话语,结果很闹了些笑话。


那个队长恰恰忘记了,一句蕴含着生活经验的话语也许比任何迷人的理论都更有价值。


我们曾生活在一个失去常识的年代,文哥后的拨乱反正就是全民对常识的恢复,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小岗村村民的大包干,其实全都是常识。


后代的人将不会明白,这样的言行当初竟然能使全民激动不已,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了这些常识中国人曾付出了几十年的苦难代价。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常识,像王小波姥姥那样的常识。在生活中,任何伟大的思想并不比一位老农的看法对人们更有益。


如前些年的报纸所透露的,50年代末的科学家们还曾奉最高指示,开展“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科研课题,要将吃不完的粮食转化成有机化工原料,而当时的状况早已是哀鸿遍野了。


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耻辱: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习惯于寻求一个关于世界的普遍性理论,用某种思想或主义来对现实进行解释而不管生活本身是不是这样。


这里奉行的是格勒定律:如果事实和理论不一致,这事实就必须被抹去。



▌密涅瓦的猫头鹰划破夜空,王小波的常识是一种反思的“常识”


造成20世纪灾难的这种思维定势今天仍在延续,看不出有多少改变。许多人不明事理,却喜欢高谈思想,谈学说。


比如数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悲剧,一代人的读书、工作和婚姻都被耽搁了,后来他们中大多数人又面临下岗,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负。但有些人却以一种精神被虐的心理宣称“青春无悔”。据说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然而,什么时候黄土高原变成了鲜花盛开的原野?无望的生活变成了田园牧歌?辩证的理论怎么可以如此侮辱人们痛苦的经历?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但许多人不能明白,很多事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让判断停留在常识中就行了,如果不具备真诚与思考的素质,追求理论的结果往往会败坏人们的正常理解力。


思想出自持续的恐惧,这是20世纪人类经验的核心。


在王小波的思想背景中总有着过去年代的威胁。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时代。


他对事物的理解,大多也是源于那个年代,告诉人们不要相信什么,而不是像有些人,总喜欢叫人们相信什么,所以他的常识是一种“反思的常识”。


他所反对的都是过去几十年的东西,以及从过去延续下来的那部分现在。


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所反对的物欲横流,他并不特别关注,他关注的是过去年代幽灵的复活,那些试图改造人们思想的倾向,还有信仰的滥用,比如90年代中期的“重建精神家园”、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等等。


▲ 在美国时的王小波


的确,与过去的“突出政治”、“反帝反修”相比,当代的精神迷恋实难说取得了多少历史进步。


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后,仍然有人对全民的一统世界观感兴趣,这恰好说明,只要过去的许多事情没有说清楚,没有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任何历史就都是当代史。


这似乎是80年代启蒙的主题,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基本问题,不应该越过这个基本问题去探讨理论,否则就是对着风车挥舞旗帜。


非洲饥民、前南地区、高加索当然是人类的悲剧;西方社会物质主义的危机我们也从小就被告知,但这些都不是属于相同社会的同一层次的问题,人们无法对某一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保持恒久的关心,这是人的能力所限。


且不说在这个方面,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缺乏常识(如认为他们不重视家庭生活)——如西方知识分子曾经对我们的看法缺乏常识一样(如有的西方学者就曾把我们的自我批评看成是一个美好社会纯洁心灵的体现),但西方知识分子毕竟是出于对自身境遇的反抗,可我们则是为了什么?


说到底,我们自己面临的问题才更加迫切,倒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然而,在每天大量制造的文字中,我们却绝口不提那些真正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真正原因。


这些问题,即使没有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的写作,也早已是人们私下谈论的常识了。


▲ 南非著名作家纳丁·戈迪默,1991年诺奖得主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南非作家戈迪默所说的那种“基本姿态”,即真实面对自己生存的境遇,并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它传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极目的的关怀掩盖不住他们对基本问题的逃避。


人们目力所及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操着同一种言说方式,例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及一大堆时髦空洞的词语荒诞、焦虑、优患、颠覆、建构、预设等等。


90年代以来,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报刊文章腔,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那些二三流中外教授学者制造的各种理论流派,满心以为那些貌似高深的概念中包含了比千百年的常识更多的真理。


这种现象可以称作一种“大词崇拜”,拼命转弄着概念的魔方,可就是不通情达理,与现实相去甚远。读这样的文章,你会觉得它们全都是在举轻若重,就像王小波喜欢引用的那则拉封丹寓言所说,大山临盆,天崩地裂,生出的是一只耗子。


把它们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18世纪孟德斯鸠论亚洲的句话:“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


▲ 孟德斯鸠


积久会成习,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好像就只学会了“人类的眼光”,却没有学会多少常识的眼光。


而一个民族正是靠着常识生活过来的。


鲁迅先生30年代在上海,早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常将眼光收得极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极远,到北极,或到天外,而这两者之间的一圈可是绝不注意的。”


当代文化思想界的热闹背后,其实是荒芜,从写身边琐事的散文到谈论各种思想的学术随笔,正是鲁迅所说的“身边”和“天边”的文字。这样的枝头上显然是结不出任何果子的,只有那些注意“两者之间的一圈”的人,才有可能接近真理的地界。


一般来说,常识或经验的东西被认为表现了心灵的局限,不能达到深刻的境界,但几十年来更沉重的教训却是,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易,而承认眼见的事实,做一个明白人则更难。


直接的经验常识往往可以戳穿谎言,照亮被思想蒙蔽的心灵。


1975年夏天,我在川东一个县城实习,那时候正在开展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批判,广播里终日宣传着革命的大好形势,对现状我虽不十分认真,但也谈不上怀疑,出于多年来思想培养的潜在影响,我完全可以自我安慰,也许每天看到的现象并不是本质和主流。


相比之下,我当时倒是更喜欢跟朋友讨论那些世界大事。


我们的政治老师平时是个风趣的人,有天晚上我们去郊外散步,经过一处破败的农舍,看见几个筋骨毕现的老人躺在门板上纳凉,像牲口一样喘息,那个政治老师忽然冒出一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哪!”


说完他就沉默了。


这句话当时对我的震动是难以形容的,它不过道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却改变了我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也就是说,我从此学会了常识的立场。


5月13日是王小波的诞辰日。如果他还在世,今年已经70周岁了。他离世的25年间,我们的生活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动,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更新换代,一切都在匆匆向前猛冲。


但不变的依然是常识的缺失,特立独行的头脑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有趣的灵魂依然只能独行,沉默的大多数依旧不会看他的作品。


他尖锐,但不刻薄;他理性,但不教条;他清醒,但不冷血;他独特,但不孤傲;他深刻,但不深沉。


他拥有诗意而有趣的灵魂,他用文字对抗虚无,并甘愿战斗到死。我们怀念小波,不是对他的个人崇拜,而是对他的精神充满敬意。


今天,苍山夜谈诚挚推荐王小波作品全集(纪念版),他的所思所感,皆是从平凡人的身份出发,着力解决人们的困惑和不解,加以人类文明中那些天才们的思想精华,让琐碎的日常问题都变得丰满,又让遗世独立的伟大哲思,变得有趣、平易近人。


这套书是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唯一授权并亲自勘校,迄今为止王小波最全的作品集,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最终定本。苍山夜谈联合先知书店一次性完整收集,更附有王小波写于五线谱上的手稿。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明日截单】BOBTOYS《沉默的羔羊》汉尼拔最后预定!危急关头:沉默的殡葬业与职人尊严连女明星产后都“老十岁”,10个妈妈9个“虚”!建议30岁后每天吃它,比猪肝还补血“做核酸”,其它在外,字面就荒谬胡锦涛与钱学森我的滔滔不绝无非沉默的铁证|一周荐书“月薪5000块,我是接班人里的大多数”原创 | 沉默的代价:防疫20条的前前后后王小波:推己及人,这个方法是错误的龙卷风健康快递 220日本“人均寿命300岁”即将实现?!70岁老头同时交2个女友、“那方面”活力四射!厂二代关停家族工厂:月薪5000块,我是接班人里的大多数“贷到80岁”全国蔓延背后,专家建议可考虑酌情放开装少女!美国29岁亚裔女混入高中“谎称自己15岁”,不停约同学出去玩……官宣达峰!抢先放开之后30天,沉默的广州经历了什么?“房贷可延长至80岁”后,还有多少空间可以突破?沉默的多数:“饶议科学”新关注和取消关注白玫瑰沉默的大多数和舆论反转中国的教育失败在哪里?沉默的代价:防疫20条的前前后后医保改革,年轻人才是沉默的承受者别忘了那些沉默的老人“贷到100岁”刷屏!回应来了王小波: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王小波痴迷,清华校长力荐:92岁的他,凭什么?王小波痴迷,清华学子无人不读:92岁的他,凭什么?三年了,怎么还没有一个像他这么纯又这么欲的男明星?“旧金山建议赔偿黑人”背后让人沉默的历史今日达峰!抢先放开之后30天,沉默的广州经历了什么?“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一位来美四十年华人的投票感言李文亮成为普通人的“树洞”,他背后有个沉默的女人当“沉默的器官”不再沉默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阿乙:我后悔讲过,26岁以后不读王小波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