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哈佛却要退学,怎么办?
“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如果好不容易把孩子推上哈佛,孩子上了一年就要退学,家长该怎么办?”
这是几年前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妈妈提出来的灵魂问话。
另一位妈妈回复说,“退学也没有关系!哪怕他想去开餐馆,我也支持。只要努力,就能开出世界上最好的餐馆!”
这位妈妈的回答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日久远,没有留下聊天截图,此处非原话。如记忆有误,还请这两位朋友多包涵指正)
当时只觉得这些对话特别有意思,当时征求了两位妈妈的意见,希望能写成一篇文章,她们也都同意了。但是事情太多,这一拖欠就是好几年。现在终于下笔,是因为一段偶遇。
文丨爱华老师
波士顿的冬天太漫长,好不容易空闲几天,就盼着去温暖的地方换换心情。一到假期,朋友圈就各种刷屏。我们也去了佛罗里达的清水市。各色酒店林立在白色沙滩上,被蓝绿色的海洋包裹着,温暖的空气夹杂着喧闹和音乐扑面而来。在这样一个地方,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计划,只是随性而行。
那天我们信步来到一片沙滩,穿过沙雕展,看到一群人围成圈,应该是有街头献艺。女儿很喜欢看各种表演,我们就走了过去。果然,是一位魔术师在卖力地表演着。他很擅长带动气氛,时不时就引来观众的哈哈大笑。看得出来,他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平时看到的街头艺人,绝大多数都是白人。这位魔术师是典型亚洲人的模样,只是皮肤黝黑,大概是经常日光浴的缘故。
为了更好地带动气氛,魔术师绕场一周,跟不同的观众打趣。每一次都让我们哈哈大笑。到了我的跟前,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大声地说,“这不是我的妈妈吗?好久不见,您什么时候给我添了一双弟妹?”然后走过来给我一个拥抱。他身材高大,非常结实。我是微胖族南方人,经常觉得自己很壮实,但是在他的熊抱下,居然有一点儿小鸟依人的感觉。
观众们又大笑起来,我也觉得有趣,想说些什么,但是反应不过来该说些什么。魔术师回到场地中央,一边走,一边说,“妈妈,现在你终于认可我了吗?”我咧开嘴,举起大拇指,乐呵呵地说,“你做的非常棒!”
魔术表演很成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绝招,把一位观众的钱藏到了一颗桔子里面,还把三张扑克牌从一位观众的口袋转移到了另一位观众的脚底下。我们都觉得非常神奇。
表演结束,我问他是不是华人,他回答说是。另一位观众问他从哪儿来。他说麻省贝镇。
我惊呆了,脑子里瞬间无数个问题涌现出来。
要知道,贝镇是麻省大波士顿区十分有名的一个小镇,离哈佛和MIT都非常近,开车也就是不到半小时的距离。居民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以医生、大学教授和大公司高级职员等为主,曾经和奥巴马一决高下的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先生便住在这个小镇。贝镇的学校是出了名的好,聚集了很多重视教育的华人。华人选择住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贝镇,对孩子的要求肯定是不低的。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高收入工作,是基本的期待,愿意走钢丝的家庭也会鼓励孩子去创业。对于贝镇的孩子来说,这些其实并不难实现,事实上每年也的确有不少孩子上哈佛MIT。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华人孩子,居然选择成为魔术师,而且还在街头表演,真的是闻所未闻,给我的冲击可想而知。之前这位魔术师打趣的问话“妈妈,现在你终于认可我了吗?”我也终于理解了:这绝非一般的打趣,而是他在无人的黑夜,不知道问了自己多少次的问题。
我也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我的孩子长大以后选择了这样一种闯荡江湖的生活,我真的能接受吗?
就像之前那两位妈妈讨论的,假如好不容易把孩子推上了哈佛,孩子自己要退学,大人能接受吗?孩子要开餐馆,大人支持他开出最好的餐馆。但是假如孩子就是想开个餐馆躺平混日子呢?我们大人能接受吗?
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优秀。前几天一位朋友很高兴地告诉我,她大儿子创业几年,现在已经三轮融资获得了上亿美元的资本。儿子也非常体贴父母,鼓励他们退休。这位朋友平时风风火火,充满斗志。看到儿子这么出息,她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安慰,就听了儿子的话,提早退休,开始享受生活。现在的她,连说话的节奏都慢了三拍,声音也变得格外温柔。
如果孩子的努力和家长的期待恰好吻合,而且孩子的努力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家长自然会满心欢喜,人生完美。
然而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的。人生还有很多种其它的可能。比如说:孩子很努力地考上好大学,然后开始叛逆我行我素;家长给孩子压力太大,孩子患上抑郁症休学;孩子一直很努力,但跟成功总隔着一堵玻璃墙;孩子有了份体面的工作,却婚姻失败天天吵架……
孩子继承了家长的基因,和家长日夜生活在一起,孩子那点儿小心思,家长难道还不知道吗?家长的期待难道不应该就是孩子的期待吗?家长养育孩子那么辛苦,孩子难道不应该体恤家长,按照家长的期待去生活吗?
事实上,很不幸的是,这只是很多家长的一种错觉。
孩子的基因的确来自父母,但是大自然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加入了非常多的随机因素。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发现,孩子有可能更像爸爸,也可能更像妈妈,甚至有可能谁也不像。章含之生下来一个完全不像自己的洪晃;李白生下来三个傻乎乎的儿子。我们普通人又何德何能,要求大自然按照我们期待的样子来造人?
孩子的确日夜和家长生活在一起,但是家长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每一次欢喜,每一次生气,每一次需求,我们都知道是为了什么吗?孩子成长的年代和我们成长的年代完全不同。孩子和同伴之间交流的东西,很可能很多都是我们压根儿都没有听说过的。除非我们能拖住社会前进的脚步,否则孩子总会迈向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世界。
家长养育孩子的确算得上含辛茹苦。正常情况下,孩子都会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更加开心。然而谁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孩子体恤父母,却往往不愿意,也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人生为代价。否则,孩子活着又是为了谁?难道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孩子能始终围着自己转吗?
孩子是大自然的产物,他们像我们,又不像我们。通过孩子,大自然给了我们延续自己生命的机会。但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人,独自去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家长能够做的,除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把我们一些好的经验教给他们,剩下的,就只能是看着他们选择自己的道路一步步远去。
只是别忘了,孩子选择的道路,并不一定是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道路。
小丽的儿子才七岁就开始了各种躺平,平时非常懒散,作业马马虎虎,错了也不在乎。家里老人说考了满分就奖励100元。亲戚孩子都高高兴兴去领钱,他儿子明明考满分了,却懒得去拿这些钱。爸爸因为孩子不上进,气得打孩子,然后离家出走。
躺平是七岁孩子真正想要的吗?童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蓬勃向上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之强。就如蒙特梭利老奶奶说的那样,幼儿就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和消化着身边的一切信息,把这些信息变成滋养自我成长的养分。
文学城一位非常有名的前博主,阎润涛老先生曾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学习射击的事情。因为是童子功,他的准头远远超过一般的大人。童年本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好奇,一双眼睛不停扫射环境,努力吸收消化成长的阶段。
七岁孩子呈现出老人的心态,你可以说是这孩子早熟,拥有哲人的智慧,但大概率应该是他的成长受到了阻碍。
细问之下果然小丽平时严厉有余,温柔不足。优效家庭教育金字塔,包括三层,最底层是爱,中间是情绪,顶层是引导。家庭教育的重心必须要放在爱这一层,整个金字塔才能稳固。小丽却因为焦虑,总是盯着孩子的学习表现,更多的精力被放在了塔尖上,常常因为学习问题责备孩子,无形中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跟着爱华和小鱼老师做了调整之后,小丽增加了每天爱的表达,也学着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倾斜的金字塔终于恢复稳固,孩子的状态很快得到了改善,跟妈妈的关系好了很多,做作业也认真多了!
孩子天生便有上进心。只是他们最关心的永远是爱:父母真的爱自己吗?确信自己拥有了全部的爱以后,孩子没有了心理负担,自然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成长上。
逸有一个非常聪明漂亮的女儿,简直是她自己的翻版。她非常爱这个女儿,对女儿也有着很高的期待。女儿钢琴弹的很好,为了能让女儿进步更大,逸每天都会逼着女儿练琴。女儿弹不好就会批评甚至惩罚。慢慢的形成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弹不好⇒妈妈生气⇒罚弹更多⇒挨骂挨打⇒我很累,很不开心⇒又要上课了⇒又要挨骂挨罚了”(逸回忆的原话)。女儿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最后甚至完全放弃了钢琴,母女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恶劣。
要学好任何一种乐器,都必须要经历一段艰苦雕琢的阶段。相信大多数孩子在刚启程的时候,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是这座音乐山坡太陡峭,山路太崎岖。如果旁边能有一个人陪伴鼓励,帮助孩子保持着心里那股火苗始终跳动,孩子就能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往上爬。反过来,如果旁边的人总是在泼冷水打骂甚至责罚,这股小火苗很容易就被浇灭了,孩子也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
选择放弃钢琴,选择和母亲对抗,其实并不是孩子的本意。是我们自己不加省视的言行把孩子一步步逼到了这条路上。
现在回头反思,逸心里充满了懊悔。她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自己当年逼她练琴,不是因为她弹的不好,而是因为她当时弹的很好,想要她更快地进步。现在才知道,自己当初的言行伤害了她。
“如果我能多关心她对每首曲子的感受,多听听她的小抱怨,多给她鼓励,在她感到挫败时稍微给她降低难度、或是休息一下给她一个拥抱,给她的小手按摩……”
人生没有后悔药。但孩子总是随时准备原谅父母的。一个真诚的道歉,挽救了一段母女情。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爱更重要的呢?
前些天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一位白人女孩,一直都非常努力,成绩优异,课外活动也非常突出。她申请了多所藤校,却被逐个无情拒绝。文章想表达的似乎是哀叹藤校难难于上青天。然而我却以为藤校的拒绝是正确的。这位女孩的确非常努力,但是她曾患有严重的焦虑症。这样的学生到了竞争更加激烈的藤校,很大的可能是会被压力击倒,甚至难以毕业。最后这位女孩被一所竞争压力相对小一点儿的学校录取了,这也许更加适合她。事实上有研究证实,二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了社会上以后,成就往往高于一流高校的普通毕业生。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作为医学生到了北京大学的校园做义诊。一位矮小瘦弱的女生,用手托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跟我说,“我真的不想待在北大,太难了!”她从偏远地区考上北大,那可是祖坟冒青烟,祖祖辈辈的荣耀。她的家人也许以为只要上了北大,她就平步青云,可以成为家里的靠山了。但是,这条路对于她来说,却意味着她不得不接受平生从未有过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是如此的复杂和严峻。周围每个人都显得那么从容快乐,自己却和这个环境格格不入。
她用了自己十几年全部的人生积累了大量的做题经验,然而也就只是做题经验。在面对这个更加复杂更加险峻的挑战时,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助感。就好像一个幼儿被遗弃在街边,看到来来去去的大腿,却没有一双因为她而停下脚步。
我也算是个半个小镇做题家,很能理解她的处境,我能做的只有倾听和安慰,却没有能力去真正帮助她。我给了她祝福和鼓励,然后默默地目送她单薄的背影慢慢走远。
被命运推到了这样一条孤独的路上,注定了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走完。
进哪所学校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目的。就好像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办大师班夏令营的老师说的那样,如果考上一流大学成为一个人最高光的时候,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如果孩子好不容易上了世界一流的大学,比如说哈佛,家长满心欢喜,却被突然告知孩子要退学了。这一盆冷水当头浇下来,很可能从此家里鸡飞狗跳。
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各种挑战,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衡量成功的标准?
从哈佛退学也许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低谷而已,未来依旧包含无限可能。父母选择看到真实的孩子,看到孩子退学背后的原因,比如说,健康出了问题,心理问题,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渴望退学创业等等。家长如果能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理解和帮助,孩子也许能更快地从低谷中走出来。
— END —
爱华老师:两个孩子的妈妈;家庭亲子教育专家;优效家庭发起人、导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学士,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蒙特梭利协会认证老师;《限屏教育》译者。
小鱼老师:优效家庭导读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华中师大社科硕士;家有一枚男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