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际关系中,这种需求,最伤自己

人际关系中,这种需求,最伤自己

情感

编者按: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管是过度融入还是过于逃避,都在试图摆脱一种感觉——孤独。


但如果看不见其中的自己,每次的融入和回避,都再次让自己体会到孤独的无望。

作者 | 关常晶

编辑 | 梁   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身处于这个繁华的世界,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似处处热闹,内心却常常倍感孤独。
 
正如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所说的一样: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
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我有两名来访者——
 
一个是经常独来独往的「社恐」小欣,
另一个是约饭派对从不缺席的「社牛」淼淼。
 
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生活状态,两人看上去截然不同。
 
但在咨询室里,她们却多次不约而同地向我袒露:
 
自己感觉非常孤独。
 
说实话,社恐小欣说感觉孤独,我并不奇怪;
 
但令我诧异的是,社牛淼淼为什么也会孤独呢?
 
直到后来经过深入探讨,我才发现:
 
一个人是否感到孤独,不在于「四周有没有人」,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人」



两种孤独

「社牛」和「社恐」

 
 
来访者小欣,她从小害怕社交,身边朋友不多。

最近,她离婚了,丈夫也搬了出去。
 
晚上回到家,家里一片死寂,她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忍不住浑身瑟瑟发抖。
 
这种四周无人的孤独,迫使着她赶紧找人联结,驱散心中的恐惧。
 
但一打开微信与朋友的聊天框,她又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尴尬紧张。
 
她不知道如何寻找聊天话题,也不知道如何向对方坦诚自己,
 
同时她也很害怕自己会给对方添麻烦,被对方嫌弃……
 
就这样纠结来纠结去,她始终打不出一个字。
 
最后,她只能无奈地放下手机,继续蜷缩在一个人的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
 
小欣的状态,属于典型的「四周无人的孤独」
 
在咨询室里,小欣不止一次向我发出感慨:
 
“我好羡慕那些「社牛」啊,他们总能在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从不孤独。”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未必。
 
我的另一名来访者淼淼,媒体出身,每天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她一度喜欢呼朋引伴、热衷聚会,是大伙公认的「社交达人」。
 
表面上看,她生活得热热闹闹的,过得忙碌且充实。
 
但在咨询室里,她却告诉我:自己其实很孤独
 
她描述了跟朋友一起喝咖啡的场景——
 
我们说了很多的话,聊得很嗨;

可是,杯尽人散,刚才的热情变得空空如也。

喝咖啡时的温度,与对面友人的情感,统统无法保存。

感觉彼此的心被一层无形的壳子罩住,无法产生联结……
 
也就是说,
 
这种“聚光灯”下的紧密社交,并没有给她带来充实的「联结感」,而是给了她一种沉重的「空虚感」。
 
也因此,她时不时会有一种冲动:
 
删掉所有好友,清除社交。
 
因为她觉得在通讯录里面,没有一个是真心挚友。
 
但出于职业考虑,她不敢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
 
也因此,她纵使内心感到孤独,也不得不戴着「社牛」面具,继续生活。
 
淼淼的处境,属于典型的「四周有人的孤独」
 


“两种妈妈”:

过度溺爱和缺乏回应

 
 
小欣和淼淼性格迥异,却同时被孤独裹挟着。
 
从她们这份孤独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共性:
 
她们缺乏与人建立联结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匮乏,源于她们与妈妈的关系。
 
先看「社恐」小欣——
 
她从小体弱多病,妈妈为了照顾她,主动放弃工作。
 
在养育过程中,妈妈非常尽职,大事小事全程包办。
 
小时候去亲戚家串门,随意聊一些问题,妈妈怕女儿回答不好,抢着替她回答,帮她缓解尴尬。
 
就这样,小到女儿日常的衣食住行,大到填高考志愿、选大学专业,都是妈妈做主替她做决定。
 
甚至到了大学,妈妈担心女儿住不惯宿舍,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主动提出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而小欣也紧密地依赖着妈妈,对她而言,妈妈的“在场”,胜过了任何人。
 
之后结婚,用她的话说:就像是从妈妈的“床上”,搬到了丈夫的“床上”。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分离个体化」的冲突
 
她始终没完成跟妈妈的分离,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一旦没有妈妈(丈夫)在场,她就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
 
这样紧密的「共生关系」,使得小欣失去了与外界人事物建立联结的机会。
 
也因此,跟丈夫离婚后,她明明很孤独,但却不懂得向其它关系寻求联结。
 
就是说,由于不健康的依恋——
 
她「心中无人」,导致了「四周无人」的孤独。
 
再看「社牛」淼淼——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跟父母的关系,几乎就不存在联结。
 
小时候,父母在工厂打工,加班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于是,淼淼一岁就被送到工厂的托儿所,很少见到妈妈。
 
白天淼淼经常哭喊,但很少得到托儿所阿姨的抚慰;
 
晚上,即便被接回家,她也得不到父母充分的照料。
 
不仅如此。
 
成长过程中,淼淼向妈妈发出需求,也总得不到正面回应。
 
比如:
 
每次回家,淼淼问妈妈:什么时候开饭啊妈?

妈妈却瞪她一眼:你裤子上的泥又在哪蹭的?

可以说,
 
虽然,父母创造了不错的条件,让她健康成长。
但是,父母从未跟淼淼充分互动,并给予回应。
 
这种「无回应即绝境」的状态,使她长大后,对社交投注了过分的热情。
 
一方面,由于童年不被父母回应,她不断跟别人建立关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与回应。

另一方面,由于她缺乏与父母联结的体验,她很难真正与朋友坦诚相待,总是浮于表面。
 
也就是说,同样由于不健康的依恋——
 
她「心中无人」,才导致了「四周有人」的孤独。
 
发现了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过度溺爱,还是缺乏回应,本质上都是一种「情感伤害」
 
前者会导致孩子过度依恋、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
 
后者会导致孩子渴求关系、却无法与人建立联结。
 
也因此,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是一个只做60分的妈妈。”
 
最美妙的亲子状态,是「母亲在场的孤独」,孩子需要父母用一种不打扰的陪伴存在着,又不干扰、不代劳。
 
只有这样,孩子在妈妈60分的陪伴下,独自去探索那40分的孤独,才成长出独立的自体,从而「心中有人」。
 
所谓「心中有人」,是成熟的人格分离与成长,并且适应孤独,有一个安全而独立的内心世界。
 



从孤独中的成长

 
 
如果,你也像小欣或淼淼一样,被孤独裹挟着,无所适从。
 
在此,我想对你说一声:
 
你真的辛苦了,小时候太多不该你一个人承受的时刻,你是一个人过来的。
 
长大后,在“不喜欢孤独、却害怕两个人相处”之间的纠葛,也一定让你很疲惫。
 
我想给你3点成长的建议。
 
首先,尝试联结孤独背后的「能力」。
 
其实呀,我们不敢去联结也好,过于热情去联结也好,都是将成长中的渴望,投射到现实里。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逃避孤独。
 
现在,请告诉自己:
 
孤独不是被抛弃,也不是失去依恋。
孤独是一种不被打扰的处境,是专注自我的能力。
 
你可以像魔法一样,把它「变」成一种能力,比如:
 
你可以专心连贯、长时间地投入做一件事情,
你可以闭上眼睛,放音乐,回想最近的生活。
 
当你开始面对孤独,一种积极的能力也会生长出来。
 
其次,以“母亲在场的孤独”抱持自己。
 
现在你没那么恐惧孤独,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疗愈自己了。
 
具体怎么做呢?
 
这让我想起,「社恐」小欣来到咨询室,就迫切发出连环拷问:
 
“我真的很难相信……我离婚了,怎么办呀?”
 
此时的小欣渴望一个“妈妈”,马上来保护和照顾她。
 
而在我的鼓励下,小欣尝试体验孤独:
 
“离婚后,我害怕房间里没人时那种绝境的感觉,还有每天醒来,看见周围空荡荡……”
 
她看着我的眼睛,诉说了关于离婚的想象。一开始只说负面,后来,偶然说了一两个积极的打算。
 
我点头认可并表示欣喜后,她尝试说些积极想法,如可以看书、报日语课、打羽毛球等。
 
终于,她不再像最初那样连问“怎么办”,而是让我站在背后,独自去感受“离婚并不那么绝望”,并寻找方法。
 
咨询室里,咨询师关切而不打扰的态度,使来访者的感受和思绪得以被抱持。这就像一个孩子成长中,所拥有的那种“母亲在场的孤独”
 
对「社牛」淼淼来说,也同样需要如此,来哀悼与母亲错失联结的失败。
 
在咨询室里,她一度焦灼地问:
 
“我这么努力建立关系,为什么还是没有交心朋友……到底差在哪?”
 
这种状况下,咨询师的任何解释,都会激起她更剧烈的愤怒和失望。
 
所以,我报以温柔的态度,顺着她的意思说:
 
“是的,我和他们一样无法做你最交心的朋友,但我相信,你是渴望联结的,我在陪你做到。”
 
经过几次的交谈,淼淼的愤怒和绝望变弱了,并且去思考“没朋友”背后的联结问题:

她不是没朋友,而是渴望跟朋友的关系如同「母婴般的完美」,去弥补童年的缺憾。
 
而咨询师的陪伴,可以慢慢使她意识到这一点。
 
有一次,她忽然说:
 
“几次咨询下来,我感觉到你是真诚的。
我好像……对关系期待太高了。
是啊!你不可能完美理解我。”
 
她尝试放下「母婴般的完美关系」的期待,去感受到身边更多人的真诚。
 
后来做咨询,她说:我感觉到,眼前一个个可触的人,好像能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着陆了。
 
而这一过程,正需要咨询师以“母亲在场”的状态,陪来访者渡过。




最后,建立「我」的完整感。
 
正如温尼科特说:
 
没有单独的婴儿这一说,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单元整体的存在。
 
而长大,意味着从一个单元整体中分化出独立的我,从而拥有了心灵的「完整感」。
 
换句话说,成长必须经历母婴关系的「分裂」,才会走向「我心中有人」的成熟状态。
 
咨询中,「社恐」小欣也开始了一场与父母人格分化的“浩大工程”。
 
最近,她在一个书友会里遇到了一名男性,并产生好感,但还是有点踌躇。
 
她问了妈妈,得到的回复是:“对方可能会介意你离过婚。”
 
为此,我请小欣每当想求助妈妈时,试着去问——
 
对于成熟的我来说,这应该怎么处理?
 
她自己的答案是:我不觉得离过婚有问题。
 
于是,她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跟妈妈不同的答案。在这一刻,她也体验到跟妈妈分离的爽快感。
 
而「社牛」淼淼,也同样要通过自我回应,来获得完整感。
 
每当她间歇性“退圈”,想删好友时,我鼓励她:
 
你是完整的。

你有能力断裂任何关系,前提是体会这个冲动背后诉说着怎样的渴望;

你可以先信任自己的感觉,再考虑别人的认可。

在一段长程的咨询后,淼淼说:
 
曾经,总需要有一个托住自己的“底”,但它在别人那里;
 
而现在我感觉,我就是自己最好的“底”。
 
这个“底”,便是她所开始信任的——自己的感觉。
 
由此,她们都经历了一场从「心中无人」到「心中有人」的旅程。
 
她们不再以为孤独是洪水猛兽,反而,能好好享受它。
 


 写在最后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份“大人在场的孤独”,这是对一个孩子发展心智与想象力最有利的空间。
 
如果你是一位孩子,试着给自己独处的现实空间与心里空间,以完成与父母人格的分离,使自己的心灵走向完整。
 
现在,孤独对你而言,是一个具有魅惑美感的存在,还是一个令你恐惧的、一步踏入万骨枯的寂寥?
 
恐惧孤独,也许因为我们还留恋于完美的母婴关系;
 
拥抱孤独,也许是你的成熟完整,帮你在孤独中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作者:关常晶,深耕于精神分析取向的专职心理咨询师。相遇的时刻,新世界的打开。公众号:心灵城堡心理工作室。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张倩直播专场  


内心孤独的人,通常缺乏与人联结的能力

而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也总是受困于此


与伴侣无止尽的争吵,反复删除拉黑;

内心备受煎熬,却舍不得分开;

为自己的付出委屈、不甘,沉溺于痛苦......


今晚8点,【张倩】老师直播分享: 

如何打破感情僵局,摆脱「受伤循环」

📣直播无回放!点击下方【预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夫妻、朋友之间,这种需求,千万别压抑【庭院种菜】蘑菇土种菜的潜在危害你的人际关系如何?快来,测试答案告诉你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大爷吃野生蘑菇后产生幻觉,拿刀割伤自己亲密关系中,“真实的坏”很重要。畅游法国(23)-王国南大门“90%的烦恼来自人际冲突”:如何「高效」解决人际烦恼?澳洲华人及留学生,你生活中所有需求,这里都能帮你解决!亲密关系中,如何摆脱“错的人”?| 日签马狼,兔狼,黑狼每日原则:认识到冲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这样吃水果最伤肝伤身,一不小心就伤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千万要记住常识管住嘴!“明明相爱,却互相伤害。”亲密关系中如何沟通?丨茶会放“价”倒计时1天亲密关系中最该防的,是这种“情敌”——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最初签署人Kent Beck:软件设计是一种人际关系活动工农红军每月有10几塊大洋吗万水千山帝王蝶对关系的16种不同需求,你真正需要的是哪几种?(帮你理清思路)“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在魁省的医保体系中,你的保险应该如何使用?每日原则: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工作相互促进亲密关系中,因受伤而攻击,越攻击越得不到爱你知道孩子睡觉打鼾分几种吗?哪种没什么影响?哪种需要看医生?哪种需要手术?Zi 录取喜报|约翰霍普金斯+1!全美Top 1的国际关系学院翠录!征集:亲密关系中,该如何面对对方的负面情绪?家庭雇佣关系中的税务须知隐性虐待:人际关系中看不见的情感杀手一个应对人际关系的“奇招”,百试百灵【双养日课 1020】看到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你每天都做的这个姿势,最伤身体【双养日课 1029】人际关系的烦恼源于与众不同的私人逻辑Monica:人际关系管理的开源应用 | Linux 中国最好的人际关系:对手有水平,朋友有品行婚姻中,最伤感情的5件事,关系再好也不能做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