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达尔文进化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适者生存”,并用这4个字来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辩护。其实这不是达尔文的原话,《物种起源》一书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内涵远比“适者生存”要丰富得多。举例来说,仅用“适者生存”这个理论很难解释道德规范的起源,因为后者需要个人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不利于传播“自私的基因”。曾经风靡一时的“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理论就是为了解决道德起源问题而提出来的,但该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会进化出利他主义行为,对于更大规模的混杂群体就无能为力了。另一个比较著名的理论就是“互惠原则”(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成“我替你挠痒痒是为了将来你能替我挠痒痒”。但这个理论只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行为,对于那些涉及生死的重大决定就无能为力了,你总不能说“我替你死是为了将来你会替我死”吧。《无人生还》剧照 后来又有人试图用博弈论来解释道德规范的起源,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在这个例子里,当一个人不知道对方底细时,选择自私行为对自己最有利,只有当两人达成默契,全都选择利他行为时才会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把这个原则扩大至整个群体,让每个人都根据对方的口碑(即他到底是个自私的人还是无私的人)选择自己的对策,是不是就可以逐渐进化出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呢?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证明,答案是否定的。当一个集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无私时,某个成员选择自私行为往往对自己更有利。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对集体有利的道德规范很难被自动地进化出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更难的是,仅仅依靠囚徒困境不容易形成正确的口碑,因为在计算机模拟的过程中,口碑是通过一个人是否自私来计算的。但当一个人遇到的是另一个自私的人时,他肯定也会采取自私的行为模式,这会让他的口碑变差,而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科学家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算法,试图改善口碑的计算方式,可惜最终都逃不开自循环的窘境,被迫走入了死胡同。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动物行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穆罕默德·萨拉什尔(Mohammad Salahshour)博士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摆脱了这个困境。他认为一个复杂社会不只有囚徒困境,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型的博弈过程,比如协调任务、分配资源和选择领袖等等。当他在原有的囚徒困境基础上增加另一个涉及协调机制的博弈游戏时,口碑计算的自循环窘境便消失了。《少年的你》剧照更妙的是,当他把两种游戏混在一起进行模拟时,那些无论如何都选择无私的成员便不再吃亏了,他们因在第一个囚徒困境游戏里选择无私而蒙受的损失在第二个博弈游戏里得到了补偿。于是,对集体有利的道德规范终于可以在没有上帝干预的情况下很自然地被进化出来了。萨拉什尔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2年9月29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分册》(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作者指出,在一个复杂社会里,道德规范不但可以帮助其成员无私地相互合作,还能促成组织和机构的出现,正是后者使得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的社会既对集体有好处,也对个人有好处。换句话说,当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时,道德规范一定会自发地涌现出来,好心一定会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