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要相互泼粪?
来源:环行星球
在外人看来,印度人一直在探索人类“行为艺术”的最前沿:一根电线十人偷、一辆摩托百人坐、一条恒河万人浴……
前面这还算口味儿淡的,另有一份来自印度“有味道”的节日祝福,肯定能打破你想象上限。
今年10月28日,在《今日印度》发布的视频中,印度猛汉赤膊上身,手捧牛粪,互相投掷、涂抹,随之而来的不是咒骂和难堪,反而是欢悦与亢奋,瞬间点燃节日的狂欢氛围。
相比之下,中国泼水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还有国际枕头大战都显得那么无色无味、平淡无奇。
印度猛汉“粪”勇当先,互相投掷和涂抹牛粪
点击查看现场播报
视频:Youtube@India today
“泼粪节”也许是唯一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道的节日。其实,它的正名叫作戈尔哈巴节(Gore Habba),是印度传统大节排灯节最后结束时的狂欢。每当“泼粪节”到来,成千上万庆祝者就会从印度各地会聚集到泰米尔纳德邦的古马塔普拉村(Gumatapura)。
印度人对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寄托了特殊情感,而从泼粪节的准备阶段就能看出他们有多郑重其事。从泼粪节当天清晨开始,全村老小就开始四处收集献祭品以及牛粪“弹药”。
随后牛粪会被拖拉机倾倒在比拉帕(Beerappa,比拉帕是当地库鲁巴人崇拜的神)寺庙前一个空旷的地方,这里就是泼粪“主战场”。
感受一下这一卡车神圣的牛粪
在大批“泼粪分子”中会诞生一位“天选之子”(Chadikora,音译为查迪科拉,意为“幸运宝宝”),他会戴上事先准备的草编胡子,坐在一头驴上,被带入庙里游行。在祭司吟唱咒语,并涂抹牛粪祝福后,这位“天选之子”的胡子就会被扯下,并抛向酝酿已久的粪池。
这时,一大坨牛粪就会立即泼到祭司身上,为大战开打发出信号——进场的每个人都会被推进粪坑,以涂满牛粪为荣。
为什么人们愿意“粪”勇当先?
因为被牛粪砸到就是被幸运砸到,被牛粪砸到越多,收获祝福越多,好运与健康就越多,总之是赢好几次,赢麻了!同时,还有来自印度各地的成千上万“看热闹不嫌味儿大”的游客,但他们往往只敢远观,不敢近身亵玩。
被砸到的牛粪越多,收获祝福越多
好运与健康就越多
放大图片可以看到围观群众同样心情美好
其实,“泼粪节”还不至于太离谱,因为它在最后阶段还设置了焚烧和沐浴环节。
在烟雾氤氲中,村民们在湖里清洗自己,沉淀今日的祝福与狂欢,来一场人与神的心灵对话。
泼粪还是给泼“牛粪”?
但是,泼粪节为什么非要泼牛粪不可?这就要从泼粪节的传奇宗教文化背景说起。
相传一位名叫德瓦拉古达(Devaragudda)的人来到当地古达(Gowda)家族做仆人,而德瓦拉古达去世后,他的物品就被扔进一堆牛粪里……几天后,在牛粪坑里突然出现一只象征湿婆男性生殖器神像的林伽!
后来,古达一家人坐牛车经过此地,车轮松动掉落,轧到德瓦拉古达的物品,这个林伽就开始血流不止。当晚,古达家族的首领做了一个梦,梦里湿婆命他建造一座寺庙,并且必须在排灯节后的第二天举行牛粪庆祝活动。据说从次年开始,泼粪节就成了一个惯例。
林伽
图:shutterstock
除了神话以外,当地人也笃信牛粪具有独特健康价值。在庆祝泼粪节时,印度人不仅从不将牛粪视作不洁净的排泄物,反而相信“牛粪神圣”。他们认为,在泼粪大战中与牛粪亲密接触可以治愈疾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印度教洁净观,宗教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权威、等级、身份区分是“洁净”与“不洁”的评判标准。
因此,牛崇高的宗教地位使得其排泄物也“干净又卫生”,这与客观上的健康卫生情况毫不相关。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牛粪就是洁净卫生、吉祥有益的宝物。
“牛粪神圣”背后的文化逻辑
无论是神话传说影响下的习俗沿袭,还是宗教观念左右的认知原则,都可以看出印度人对于牛粪具有深入骨髓的喜爱。牛粪在印度之所以被奉若瑰宝,根源就是来自牛被赋予的宗教崇高性和文化神圣性。
带领圣牛对林伽进行宗教膜拜
图:壹图网
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在被佛教压过很长一个时期后,又反过来压倒佛教,重新跻身印度的主导性宗教。这时婆罗门教也借鉴融合了佛教中“禁止杀生”的教义。这就是印度教对牛崇拜的催化剂。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毗湿奴在人间最重要的化身——黑天,年幼时是守护牛群的牧童。而且,湿婆神的坐骑也是一头白色瘤牛。牛有幸成为神灵的坐骑,这就把牛的宗教地位提高到接近于神灵的高度。
湿婆和他的坐骑——一头白色瘤牛
图:shutterstock
此外,印度教信徒相信:母牛与转生教义有关,一个恶鬼需要轮回86次才会投胎为一头母牛,再轮回一次就可以成为人类。
同时,印度教徒也相信:为供养在神庙里的牛捐赠财物,能使自己的亲人去世后获得拯救,因为死者的灵魂会经过一条火焰河,而对牛捐赠能够使死者拥有抓住一条牛尾巴的权利,以便顺利渡过火焰河。一系列神话和宗教加持使得牛在印度成为神圣的化身。
文化因素无论多么玄乎,本质上都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因此牛的神圣性不仅仅源于精神层面,还源于物质的社会实践。
印度妇女与圣牛
图:壹图网
在印度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下,牛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与牛相关的各种产品,包括牛奶、黄油、牛粪,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印度,也都是具有极高食用和使用价值的“宝贝”。
古代印度,土地受王权支配,婆罗门的地产来自于国王贵族的馈赠。劳动力则由整个村社分担,无法专属个人。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婆罗门往往想方设法把牛占为己有,垄断这一关键生产工具。
在印度,牛被用于农业生产
图:shutterstock
历史上,婆罗门在印度很多地方并不直接掌握暴力机关和行政权力。与古代中国立法禁止屠牛形成对照,婆罗门作为祭司阶层,要维护自身经济地位,最方便、最安全的办法莫过于从道德和习俗上赋予牛崇高的宗教地位。
由于婆罗门长期垄断宗教话语权,牛的神性在历史传承中也不断盘旋上升。可以说,印度教徒对牛粪的执着来自于对牛及其产品神圣性的推崇,而神圣性,本质上还是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政教相互加持
随着牛神性的上升以及牛宗教地位的提高,印度教右翼势力开始利用牛的符号意义,作为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巩固印度教特性(Hindutva)的精神武器。强调牛及其副产品的神性,就等同于强调印度教教义的神圣,而对牛的伤害,就等同于背叛印度教价值观。
神圣的牛摊在街头
车辆绕路而行
图:shutterstock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其实正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代表,其领衔的印人党政府上台后更是把“护牛”当做一项国策。例如,莫迪政府2017年曾推出《防止虐待动物(牲畜市场规制)法》,明令禁止屠牛、贩牛,只不过后来因为争议太大而被搁置。
然而,牛粪随地堆积、任意涂抹早已在环境科学和医学上都证明非常有害,而对牛粪的无害化处理也是印度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印人党果断采取行动,进一步开发牛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给牛的宗教价值找更加具体理性的科学依据,以彰显印度教传统的当代价值和客观合理性。
图:shutterstock
然而,和泼粪节逻辑相似,印度企业还在官方背书下全面开发牛粪牛尿等深加工产品。牛粪燃料早已不足为奇,而牛粪饼干、以牛粪为原料的药品和护理用品也屡见不鲜。
最过分的是,近期还有印人党高官宣称,“牛粪加工成的芯片可防手机辐射”或“以牛粪牛尿制药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看来,主观上被赋予神性的牛粪尿,客观上就能有无数创新的新功用。
精致的牛粪饼干
牛粪饼干用作燃料
政府高官称牛粪做成的芯片可以防止手机辐射
图:印度教徒报
牛粪艺术摆阵,也是有的
图:shutterstock
从民间自发的宗教行为上升到政府主导的政治行为,政治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塑造了印度人的崇敬心态。莫迪政府无所不用其极的为牛及其副产品的神性背书,这让印度普通人对这种宗教文化传统产生更深、更难割弃的价值认同。
无论外界怎么看,印度教徒对牛粪的厚爱已经深入心底,回溯历史也能找到其行为的历史合理性。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妨秉持文化多元的观点,用“理解但不接受”的视角看待“泼粪节”,感受“泼粪”的激情,而不担心真被牛粪砸到。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