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湖北山村的这四年:村民、小广场和水泥路面
一个熟悉的身影拦住了施工队,参与施工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潘河村村民潘良军认出,那个人是自己的大伯。
彼时,潘河村的小广场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但伯父不愿意施工队继续施工。“我要在这块地上种树。”伯父站在被规划为小广场的土地上,语气坚决地说。
双方僵持不下,领头的潘良军不好当众和伯父发生争执,只好先行放弃。最终,潘良军通过做通伯父儿子的工作,才最终说服其同意施工。
潘河村的改造工作的推进并不容易,类似困难在改造途中时有发生。但在潘河村所有村民的努力下,改变悄然发生了:村里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安装上了路灯;夏日蚊虫乱飞的旱厕变成了公共卫生间,垃圾有了集中处理的地方;村里建起了五个小广场,一个停车场,灌溉水渠得到了修缮;已经荒废的丘陵土地上建成了前橙基地。
改变源于一个叫“湖北慈善幸福家园”的项目。项目以2.7万多个行政村和社区为基础,通过建立村社互助基金的形式,为公益类项目匹配更精准的资源和服务。“我们有个通俗的说法,说幸福家园是个筐,所有的项目都往里装。只要是村里的,是公益性的,都叫幸福家园,它的涵盖面是比较广的。”黄梅县慈善协会会长李仲良透露,项目主要涉及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大病及特困救助及妇女儿童帮扶等。
5月20日-5月22日, 首届湖北数字公益节正式启动,这是继“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后,腾讯公益支持的又一场地域公益嘉年华。而幸福家园项目,这个由湖北省慈善总会发起,面向全省的村社、困难群众的公益项目正是这次湖北数字公益节上线的500个在筹公益项目之一。
当公益的力量和基层组织的行动力相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改变就在湖北省内2.7万个行政村和社区里悄然发生着。
改变
村民潘早升家门口的癞蛤蟆消失了。
这样的变化当然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潘早升观察到,正是在一系列村容村貌的整改之下,村里的苍蝇蚊子变少了,而那些雨后经常出现在家门的癞蛤蟆,也因为这些食物的消失去往了别处。
在潘河村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小村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了。39岁的潘良军算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留下的年轻人。早年,他因为在外务工伤到了脚,回了老家,在村子附近开了一家农资店。
在外务工多年,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再次回到这个生养他的村庄,潘良军意识到了村子的落后。每到夏天,旱厕就成了蚊虫的温床,气味着实难闻;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出门要打着手电;没有公共空间,不多的空地被村民们占用,搭上了各家的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的棚子,道路犬牙交错,交通拥堵。一到下雨天,地上全是泥汤,想穿双稍微漂亮的皮鞋都担心搞脏。
潘良军记得,当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一般会在祠堂旁边举办。那里有一片空地,长满了一人多深的杂草。潘良军曾经参加过一次在这里举办的宴席,因为地面环境太差,许多人都是端着碗站着吃完饭,吃完便匆匆离开。
李仲良也还记得潘河村给他的第一印象,“一个非常落后贫困的山村,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杂乱无章。山是光秃秃的,猪粪牛粪遍地都是。”
2018年,幸福家园项目在潘河村落地,2019年底,潘正盛上任村支书,成为了潘河村幸福家园的牵头人,改变正是从这个时候发生。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潘良军也参与到改造中来。
一点一滴的变化正在发生——杂乱无章的建筑被拆除,公共空间里建成了五个小广场。小广场建成之后,村民们开始在广场上晒稻谷,散步,女人们组成了舞队,跳起了广场舞。潘良军的父亲去世时摆酒席,正是在小广场上搭了个棚子,摆上了桌子。
道路翻修,路灯支起,过年回乡的小轿车不再拥堵。灌溉水渠重修,种植业的灌溉问题得以解决。荒废的丘陵土地成为了前橙基地,为村集体带来收入。村里的困难群众也得到了帮扶——一对智力残疾的夫妻,生养了两个孩子,因为夫妻俩没什么劳动收入,幸福家园项目会给孩子们上学提供一定的补助,志愿者还会到家中探访,给予孩子们情感上的关爱。
小山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总有附近的村庄来潘河村参观学习,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了十里八乡的学习典范。潘良军也打消了去县城买房的想法,现如今家乡交通便捷,开车随时可以去往县城。一些已经在外定居的人也开始修建村里的老宅,准备未来回老家养老。
“拆砖墙易,拆心墙难”
改造工作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说法群众去支持。
彼时,村里的公共用地多半被村民占用,建上了棚子,或者是堆上了杂物。要腾出这些地方建小广场、修路,这无疑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农村的宅基地都是宝贝呀。”潘良军回忆,说服工作做了两三个月,牵扯到二十户左右的居民。
一个患白血病的村民,他家建的牛棚正好在要修路的主干道上,改造没办法绕开。但他不同意拆除牛棚。
原本,村“两委”(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并称)准备把牛棚拆掉,以使工程能顺利进行下去。潘正盛考虑了一下,他明白,如果真的直接拆了,只会激化矛盾。他也明白,村民有委屈,觉得没有照顾到家境困难的他,所以心中有怨言。
潘正盛决定用真诚的沟通去化解矛盾,他找到这位村民,“你家住在这种脏乱差的地方,你看现在才到四五月份,已经蚊虫乱飞了。细菌滋生,在这种环境下你的身体怎么好得起来?”随后,他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做事的原因,“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确实是想为老百姓做实事。没有照顾到你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补偿给你,你还可以来村里做事情。村子一旦建设好了,你就有务工的条件了。”
村民最终做出了让步,同意拆除自家的牛棚。之后眼看着村子在建设中慢慢变好,这名村民也变成了改造工作的拥护者。
也有村民质疑干部们能否真的把事情做好。一次,当挖土机正在挖除老路,为新路的建设打基础时,一位村民堵在挖掘机前说,“等等,你们最好不要再挖了。别跟以前一样老是挖,路却一寸没有修。”
潘正盛明白,村民们的质疑源自于基层村委会确实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到位。他偶尔也会怀疑自己“能否把这件事做好”。
有些事情,不是干部拍拍胸脯就能做好,潘正盛明知道,只有脚踏实做事情,做出成就,才能慢慢打消村民们的质疑。在过往的农村建设中,没有资金,是建设没能推动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幸福家园项目为潘河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
李仲良介绍,潘河村的幸福家园有十个具体项目,其中包括扶贫济困,暖村行动、特困群体关爱、癌症患者的救助,基地建设等。这十个项目潘河村总共筹到了430多万,其中包括线上公众募捐,线下企业家的捐款,湖北省慈善总会配捐的60多万。
钱到位了,最难做的人的工作也在慢慢解决,李仲良评价,“因为有一个好的领导,好的班子,团结了一帮志愿者队伍,事情才能办成。”而人的团结,靠得正是潘正盛等干部与群众心与心的联结。
也正是这样心与心的联结,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村子的改造工作中——年轻力壮的承担劳动,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跟着村干部门一起去做群众工作。
人人参与
经历了全村协力改造村庄的共同“创业”后,潘正盛发现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人们开始主动为村子做些事情。因为怕孩子掉入水中,有村民主动运来木材围起村里的池塘。2021年下半年,李仲良去潘河村视察,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妈在河边用铁锹打捞杂草,李仲良问她是否是有工资,是否是村里受意她这样做。她回答说,是自己自愿的义务劳动,想把村子维护好。村里的前橙基地,一位70多岁的老伯正在用铁锹清理地面上的淤泥,他告诉李仲良,“村干部为老百姓着想,使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没钱,但我应该出点力。”
“这在三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李仲良发现,民风悄然改变,村民们对集体的事愈发上心了。而让公益精神的深入人心,正是腾讯公益想要达到的效果。
此次湖北数字公益节中,像幸福家园一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很多,而公益生态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过程,节日的形式,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项目,以及项目背后,更多的人和故事。“希望工程1对1助学”30余年帮助54万余人次的学生继续学业,一份爱心种下一颗火种。“心脏骤停救在身边”所倡导的AED的普及,这个救命神器更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帮助挽救了两位地铁晕倒人员的生命。
让更多人的参与公益,这是腾讯公益的发心所在。“我们希望能因地制宜,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低门槛、更接地气、更强参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从“99公益日”到此次地域公益嘉年华,腾讯也在思考,如何让“爆发式”的公益节日,不再聚焦于募捐总额,而是升级为可持续的、细水长流的公益共创。
“它是属于湖北人的公益嘉年华。”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刘琴表示,“我们秉承开放与连接的方向,提供资金,资源,技术来连接各方,培育当地的公益慈善文化,把这个模式走向开放,争取能够让地域自主运营起来,这个是我们的目标。”也因此,腾讯公益对此次湖北公益数字节的支持,从过往的资金配捐,升级为配捐+传播广告金+企业公益激励并举。同时,腾讯公益将尝试新的技术产品,让公益伙伴能更好地长期持续运营公益项目,推动“输血式公益”向“造血式公益”转型。
湖北数字公益节选择在520这天上线,同期,腾讯公益的520公益日主题活动也铺展开来,同步上线的还有公益项目具象化数字化反馈工具,将项目反馈的信息更加“颗粒化”,完善追溯的流程,助力项目的透明合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公益带来的更多可能性,通过数字化工具更好提升公益的体验,也让地域公益的主办方更好地进行公益升级和优化。
幸福家园项目在湖北省内发展的成功,正是公益项目的发展愈发地域化的体现。此次湖北数字公益节,正是一场地域公益的嘉年华,区域公益生态的建设,能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项目给基层带来最实际的变化。
作为改造项目的领头人,村支书潘正盛对于村子的未来也有着自己的规划,他想在村子里再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他还计划着,在2024年把村集体经济做到过百万的规模,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作者丨何书桓 编辑丨雪梨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