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上海滩这么多校长,像华师双语校长龚德辉这样让我们全程变回“小学生”,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的,一共也没有几位。
她从教40余年、做校长20余年,曾在体制内名校教出无数北清复交的学霸;在国际教育界,她堪称“泰山北斗”,领导并参与创建了平和双语学校、进才中学国际部等,连IB学生都已教了近20届。
她又是受孩子们敬爱的“校长奶奶”,小孩子会把她画在自己的作品里,大孩子会和她倾诉学业苦恼,邀请她在篮球比赛上开球;许多自身从名校毕业的家长,都说“孩子不听我的话,但就听您的话”……
点击视频,聆听“校长奶奶”的话
每次和龚校长交谈,我们都为一名教育家的高瞻远瞩和对教育的赤诚之心所深深感动。
当下,国际化教育的家长们,正面临着可能前所未有的迷惘:
而这些问题,必须要来问一问我们最信任的“校长奶奶”,就在5月24日(周二),我们荣幸的请到龚德辉校长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了!扫码下面的二维码直接预约了!
在此前与龚校长的交流中,对于这些热点问题,她的见解让我们眼前一亮后又不禁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是要认知升级,才能看清楚未来当下的选择,比如:
“两条腿走路”,并非两条路径,而真正是“一条路径,用两条腿来走”,而要走好,就需要一个高维的设计,要有很强的融合性的课程来支撑;
而针对IB越来越卷,有着20年IB教学管理经验的龚校长始终非常在意IB培养“富有爱心”的年轻人的目标,其强调学生成长中“利他”而非“利己”的价值导向,包括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感。
IB绝对不能够走应式化的路,而是以扬长来补学生之短的一片土壤,不是仅从学霸走向学霸的课程;若说国际课程有价值的话,其实是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我们非常期待在5月24日(周二)的直播间里,龚校长带着我们一起开启一场认识升级之旅!
此前,我们在对龚校长的采访中,她曾提起的华师双语作为她的“收官之作”,凝结了她对教育的最终理想:“最初,我觉得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拔;后来,我觉得教育的核心在于改变;现在,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在于影响。”
下文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为什么在见证无数“学霸”的成功和失败后,龚校长认为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影响。
*下文以龚校长第一人称叙述
当年在体制内学校时,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重点中学做“选拔”相关的工作,还教过不少学霸,包括两个年级的跳级生,有许多学生都考取了清北交复。这些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我发现,他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孩子是不仅学习突出,更重要的是确实热爱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今天在各自的领域依然发展得很好,有人在研究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在美国、以色列有了自己的专利,在MIT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也有一部分“学霸”,本来也具备巨大的潜力,但后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平平。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评价标准,阻止了这些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时的评价标准基本上就一个:学科知识,或者说分数,其他的特长往往是会被忽略的。更糟糕的是,因为我们一直使用这种评价方式,客观上反而引导了学生去趋向自己的“弱项”,在弱项上花费了更多精力。老师一直强调“补短”,强调“木桶原理”,即你的人生高度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然而这种理论恰恰忽略了:最长的木板也许就是学生最喜欢、最擅长、最适合的领域。
在重点中学做“选拔”相关的工作,会有探索和收获,但更多的其实还是遗憾。因为有些学生在被选拔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得到生长,而在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这能算是真正的公平教育吗?我认为不是。在这样的自我否定之中,我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该是选拔,而是“改变”一个孩子,帮助他成长。然而我也同时发现,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和大环境联动的,学生个体、家庭、社区、社会风潮……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抵消这种改变的努力。作为一名老师、一位校长、一所学校,其实难有那么大的力量。因此,现在我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到它的应有之义上——陪伴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同时以自身的垂范来“影响”他们。华师双语在办学之初,我们就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创办一所影响世界的中国学校,而影响世界的具体途径,就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影响我们的学生。建校7年来,我们也确实“影响”了一些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就是被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动,主动“留级”的Jemma。Jemma刚上高中时,成绩不是非常有优势。在一次IB的CAS课外活动中,我和她们一起去了江西的太源畲族小学支教。这所小学是我们定点的社会实践基地,每个学生都要在那里待8天,包括走那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路、读他们的教材,再给他们上一些英语、音乐、艺术、体育方面的课程。8天实践结束后,Jemma有一天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校长,这次社会实践对我震动很大,我想申请留一级,以更充分的准备选择更适合的专业。”Jemma说,她看到了留守儿童真正的困境。现在,孩子们物质上的需求基本已被满足,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可以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但他们依然非常苦闷,甚至感到生活无望。她说,留守儿童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要改变他们很不容易,短暂的支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她希望将来能在优秀的大学里学习教育心理学,毕业后做一名幼儿园的园长,从幼年开始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心理,给他们健康的人生。你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并非是知识本身,或为了升学择校而填充简历,而是心灵真正受到了震动。在那一刻,我作为她的老师和校长也同时被震动了。我同意了Jemma的请求,留级一年后,她拿到了UCL、爱丁堡、曼彻斯特……等好几所名校的入学通知书,申请的专业无一例外,都是教育心理学。△ Jemma作为荣誉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还特别提到这段经历如何帮她找到了自己,并且希望能成为一名像校长一样“传达正能量、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者还有一个例子是Elizabeth。这个孩子一开始在理科领域徘徊了很久,物理、化学、生物……想要寻找自己的喜爱,可是久久未得。后来在升学老师的指导下,她尝试了视觉艺术,没想到,她竟然从此在专业方向上一路高歌猛进,创造力完全迸发了出来。后来,她被全美TOP1的纽约艺术学院动画专业录取,除此之外,还获得了芝加哥艺术学院、萨凡纳艺术学院等艺术名校的录取和十几万美金的奖学金。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并非一开始就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多数是家长作为主导帮他们选的。但学生心灵中发生的萌动、自主的需求,才是他们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由于学校给予Elizabeth的积极的专业影响,她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如愿以偿。我们的学生,其实都是会获得不错的大学offer的,但当我们不是功利地以考取某一个大学作为教育目的,而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积极地去影响他,让他在不确定中走向确定时,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会影响他的升学,更将影响他的未来。这才是教育的价值和力量。△Elizabeth的作品
华师双语是K12一贯制的学校。一个孩子从小学上到高中,可能家长觉得每一个学段都有各自的迷茫,但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发现不同学段的孩子的教育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学科素养的养成,不一定要学一大堆知识。以前没有摇号的时候,华师双语的选拔也不是基于知识、技能的,而是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习惯、体能及其他方面的爱好,从学生后续发展的情况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分化是必然的。这一点跟孩子的性情有关,也跟他神经系统发育、心理成熟的速度有关,但不等于说“迟一些成熟的孩子就一定学不好数学、语文等”,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了“走班”分层教学,必修课课时取下限,开设了满足同一学科不同层次学习需求,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仅小学段选修课就达60余门。除此以外,我们在衔接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幼儿园的孩子经常被邀请来做一天小学生,小学毕业生走进中学课堂也是常态。这样的体验让孩子在跨越学段的时候不惧怕、很适应,另外也会在心理上憧憬哥哥姐姐们的课堂,去探究吸引他的东西,向哥哥姐姐请教。如果不是一贯制的学校,这样的衔接教育是很难常态化的。到了中学阶段,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实就会“小宇宙爆发”了。我们常常会觉得高中阶段才会有所呈现,但其实现在孩子的知识的获取力和认知力,已经远超既往同龄学段了,必须前移去考虑、设计和引导。但也正因为如此,7、8年级学生往往会提前进入心理的焦虑期,以否定、独立作为思维形式,但他们不是有意跟爸妈、老师去对抗,他们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我长大了,你们应当尊重我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教育最佳的时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理性地去看待周遭的世界,用包容的态度去换位思考别人的意见。因为有时候你是对的,但可能其他人的看法也是对的,包括你的父母。建立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孩子的这个过渡期不但会显著缩短,而且极利于形成宽阔、积极的价值观。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阳光、自信,师生间相处融洽。他们喜欢学校氛围,热爱学习生活,认为学校给了他们自主选择和成长的空间。作为校长,我为此非常自豪。到了高中,就应该能够基本判断出一个孩子未来大致的发展方向和领域了。我们坚持“一生一评价”,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逐渐形成了比较专一的兴趣和特长,包括学习特质。我们运用“智慧校园”,用于采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性数据,比如最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去音乐教室练习乐器、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次数……就能看出孩子可能更喜欢什么。我们也会利用大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的学业规划,使学生重视广泛而全面的学习,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拥有全面而扎实的学历基础,同时为高一级学段的选择和发展做好准备,这是中学阶段重要而有价值的教育责任。△华师双语的阅读课程
高中实在是太值得我们好好地去设计和追求了!因为当下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以后,目标非常明确:第一,要有一份有成就的学业,第二,他也知道自己不单单要学习,还要成人,他在同伴中间的被认可度以及领导力leadership一定要有所表现,否则他会失去动力源和成就感。华师双语建校方案中就设计了“学生四学院”——科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校学习仅有成绩是不够的,还要有领导力、组织力、创造力……这样才能被学校认可,伙伴尊重。现在我们高中有180余名学生,有30多个社团,学生有大把机会在各个活动中尝试做领袖,学生们为了自己学院的旗帜能够在每周一的早晨高高升起而自豪。也因此更自律、更合作、更懂得目标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凡创造一个好的制度,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培育了“成人”的土壤。
在华师双语,我们倡导:用校长的行为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再用教师的行为去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一切规范,如成人做不到的话,就不去要求孩子们。我每天早上都在坚持一件事:发给老师们一封“温馨提示”,首先祝当天生日的老师们生日快乐;其次就是我的工作日程,让老师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校长;第三就是前一天学校里发生的的事以及当天要做的事,让老师知道学校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每一天的“每日提醒”,就是影响教师团队的一个小小细节。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中心,为教师搭建舞台,每年会有专项的经费送老师参加境内外培训……但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也感受到自己被爱被温暖着,这样才能有力量,能够既守住自己,又爱着他人。每年,我还会跟新进的老师谈一次话,最近连续谈了20多位老师了。我会听听他们这一年来的感受和体会:你在华师双语得到了什么?你下一步的发展是怎么规划的?你需要学校给你什么样的支持?所有的新老师都很看重这种一对一的沟通,他们都着正装来见我,会告诉我许多心里话,还告诉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因此而动情动容。外教老师也一样把华师双语当做他们的家。我们法国艺术总监Matthieu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把新生儿的照片发给我“你又有一个小孙子啦”,我是他两个孩子的中国奶奶。疫情期间我收到外教老师的邮件,说在其他学校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减薪、考虑和你的解约”,但我们学校,是在政府允许返校期间派专车去机场接他们直接送到隔离点,给他们准备好14天的食品,每人都会收到我签名的欢迎信和鲜花。有的老师把鲜花的照片发给我,说自己在华师双语感受到是family的温暖。对中外教师团队,我们也一样主张“扬长”的教育,尊重老师们的差异,让他们也能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孩子们一起在这里获得成长。「 走向真正能让学生成功和幸福的教育 」
坐在华师双语装饰着玫瑰(寓意教育即关爱)、榉树(寓意托举学生)元素的宽阔大堂里,看着一池碧水里鱼儿自在地游动,听龚校长讲一个个学生的故事,你会觉得内心平静从容,仿佛一切焦虑都会迎刃而解。△华师双语大堂里的玫瑰、榉树和校训池,寓意着 “生若池鱼,我若池水”陪伴了无数孩子成长,见证了他们成年甚至中年后的人生,这位“校长奶奶”最懂什么是真正能让孩子成功和幸福的教育。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位有梦想的教育者,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之路上,为我们守住一方天地。就在5月24日(周二),我们非常荣幸的请来龚德辉校长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了!👇👇点击下面的二维码直接预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