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知乎的年度视频治好了我的精神焦虑

知乎的年度视频治好了我的精神焦虑

科技
作者李禾子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2年8月的重庆,因极端高温天气,多地发生山火,山中连日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那段时间,有关重庆山火的信息常常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人所知,而即便是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互联网上关于各种救援行动的第一视角记录,往往是少之又少。
“等到自己上山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站在一线的人,是根本没有心思拿出手机的。忙不过来,也停不下来。”
8月26日,重庆全市山火的明火全部被扑灭当天,一位ID为“正蓝700”的网友在知乎“如何评价重庆山火扑救中的摩托车志愿者车队?关于这次重庆山火,你还知道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的问题下如此回答道。他是参与巴南山火扑救行动的一名志愿者,在他将近2000字的质朴文字中,这次重庆山火救援行动的一隅被一点点具体还原记录下来。
正蓝700收到的任务是在夜里巡山,防止余火复燃。许多人的理解中,巡山无非就是在山里走一遭,检查可能存在的隐患,可在实地的工作里,志愿者却需要面对一脚踩下就会漫天飞舞的草木灰,眼睛会被迷得睁不开,用湿纸巾清理鼻子,一张纸甚至找不到一处白的地方,工作时有十万分精神,直到换防下山的时候才感觉疲惫感像潮水一样涌来……就这样夜以继日,从山脚到山脊,漫山遍野消灭余火,才一点一点守护住了城市的安全。
“原来没看新闻和热搜不知道背后这场山火的故事,后面看到那张山火和救火通道的图直接被震撼到了!”有网友在正蓝700的回答下留言说。这篇回答已经在知乎收到了396个“赞同”,也成为外界为数不多近距离了解这次事件的一扇窗口。
未被扑灭的余火,志愿者在巡山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图源:知乎@正蓝700)
正蓝700的经历,也被收录进了知乎今年名为《身边自有答案》的“年度视频”里。这是知乎每年都会做的一次总结,不同于往年侧重宏观大事记,今年知乎的年度视频更多了许多像正蓝700这样大事件中小人物的视角。
2022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这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纷纷用手里并不昂贵的上网工具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也得以从他们朴素且宝贵的记录中,窥见宏大背景下个体的思考过程和生存智慧,乃至启发我们用一种更积极的姿态解决生活中的焦虑和迷茫。我们于是也发现,许多问题的答案从来不在远处,而恰恰就在我们“身边”。

大事件下的每个面孔

重庆山火救援让正蓝700收获的,除了一次难忘的志愿者经历,还有许多温情的画面。
他记得志愿者招募是在一个晚上,当时来应征的志愿者围着负责人争前恐后地举手,“我有救灾经验!”“我是党员!”“我当过兵!”……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人群中甚至还有一个今年才高考完的学生。没有人号召,捐献物资第一时间就堆满了街道;山路难走,摩托运输大队就背上背篓箩筐一趟趟地上。
正蓝700拍摄重庆山火志愿者招募现场(图源:知乎@正蓝700)
“他们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来,但都偏偏从千万个 ‘本可以’中找出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往前走了一步。”正蓝700写道。
他还记得一个细节,自己所在的志愿者联络微信群在任务结束之后不久就很快解散了,群主在群里只是简单做了预告,让大家想加好友的赶快,“这几天群太多要清理一下”。从预告到正式解散,只用了短短不到一个小时,从此所有人便相忘于江湖,这让正蓝700很感慨,“来的时候不认识,走了以后不打扰。这种感觉挺奇妙的,有点儿侠味儿,感觉很好。”
如果不是正蓝700的记录,这些鲜活而真实的细节毫无疑问会被亲历者们渐渐遗忘,甚至从未被人了解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正有了知乎上一亿多用户的记录和分享,历史上的众多大事件才拥有了另一种细致的面貌,被还原和重现,每一个回答,都是一份独特的互联网记忆。也好在有文字,才让许多故事能够在危急和忙碌的工作之后仍然得以留下。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惟心是另一个用文字记录自己经历的女生。她几乎把知乎当做了自己的日记本,从1月24日第一天来到北京五棵松的场馆参加培训,到2月16日完成所有志愿者工作,一有空就会来记上一笔当天的见闻和感受——自己完成了什么工作,被主管表扬了,认识了新朋友,和大家一起过了集体生日……冬奥志愿者生活的每一天都让惟心觉得难忘。
正在引导观众排队打卡的惟心(图源:知乎@惟心)
场馆志愿者的工作并不如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每个人也并不是上来就会。虽然不像正蓝700的工作那样具有一定危险性且需要消耗大量体力,但惟心志愿工作的难度在于,需要非常熟悉巨大场馆中的每一个设施,每一条通道路线,每一项运行规定,要记的东西十分繁琐。
这也总要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学习和试错过程。还是大学生的惟心是她所在的团队里年纪较小的一个,其他人都来自五湖四海,最开始的她还一度害怕不知道怎么和新朋友们相处,“很拘谨,怕别人不愿意理我,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亲近”。但慢慢地,她发现伙伴们都是很好相处的人,也都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年轻人,休息间隙还会“摸鱼”一起玩狼人杀,彼此的关系也在游戏中被拉近。
惟心和同团队志愿者们的“狼人杀”时间(图源:知乎@惟心)
志愿者的工作也时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动调整。惟心就面对过自己所在岗位被取消的情况,后来守过电梯口,也做过东环廊打卡点的引导员。她曾因为没能熟练回答观众“如何使用数字人民币”的问询而非常懊恼,也因为有观众愿意放心把手里的物品和孩子交给她照看而收获被信任的感觉,更因为听到来自观众的一句“辛苦啦”的问候和道谢而无比开心……
“这个冬天,我做了一场美丽的梦,一场关于冰雪的梦,一场关于冬奥的梦。一切发生在北京的这个冬天里。”惟心写道。
就像正蓝700一样,虽然只是临时的志愿者,但他们都把这当做一份严肃的工作认真对待。尽管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记录,但这些文字和照片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更独特和细腻的视角来了解一个大事件,我们在看到更多微观记录的同时,这些个体化的经历也在一点点拓宽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

朴素而宝贵的生存智慧

2022年注定会成为无数人生命里无法忘记的一年。
“不能旅行的日子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离职之后,你是如何调整好状态的?”
……
知乎上的一个个提问已经说明,在这充满变化的一年,许多人的关注点已经从如何能赚更多钱、如何能在职场中获得更快晋升之类的问题,转向了应当如何自处,如何才能在充满不确定的宏观背景下把生活的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源:知乎截图
陈大可是在近两年的裁员潮中不幸失业的一个,她在去年2月的一天突然收到了原公司的裁员通知,公司计划从30多人收编到6个。比起没有了收入,最令陈大可不适应的,是“没了单位”这件事本身——作为一个东北人,她对“有一份正经工作”的执念很深,工作了十多年后突然失业,对陈大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一想到“节日没有工会礼品,开工没有领导发利是了”,她便感到异常失落。
不过,这种失落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凭着一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劲儿,她很快在朋友那里找到两份在家就可以搞定的兼职,渐渐发现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时间更加自由,收入也很快恢复到了离职前的水平,这对她接受现状、迅速调整好状态帮助非常大。
“感到自己仍然很有价值,可能是克服失业后失落感的第一利器。”陈大可在知乎写道。不过与其说走出失落是因为朋友的关照,倒不如说是她没有让自己一直陷在失业的负面情绪里,用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去和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做对抗。
陈大可的成长路径几乎和所有中国式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异:读书—念好大学—找好工作。“但这套方法论最多只能概括40岁之前的人生,比如我,从没想到我会在35岁盛年失业。”在离职前的四五年,她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开始尝试去做一些能让自己保持赚钱能力的副业。这些尝试也成为她失业后的兜底,让她不至于因为一次打击而一蹶不振。
“一味的缅怀过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为个体,只能往前看,也必须往前看。越快的学会剥离,学会认清楚自己,就越容易走出来。”
失业之后,她读了许多能带给自己启发的书,也从一些正能量的综艺节目中汲取过力量;而也从那个时候起,陈大可开始频繁地在知乎锻炼自己的写作,成为了知乎儿童教育和母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甚至还考上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写文章赚稿费的同时,也会帮朋友的公司做一些咨询工作,这些都足以能养活自己。
陈大可在2021年10月出版的图书(图源:豆瓣)
“我也得尝试一下其他的副业,现在很迷茫。天天在公司混日子。钱也没挣到多少,还影响心情。”有网友在陈大可的知乎下留言。某种意义上说,知乎其实很像一个互助平台——失业是不少人在近两年的遭遇,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大可一样迅速走出失落,她的回答在记录自己经历的同时,无形中也给了很多人重新开始的力量。
ID为“薯条她爸”的知乎用户,也经历过类似的焦虑,不过让他焦虑的不是失业,而是热爱户外的他,过去两年就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今年出门的机会比往年都少,更别提出远门了。”2020年以前,薯条她爸一家三口隔三差五就会往外跑,甚至每次刚刚从外面回来没多久,就开始了下一次的旅行计划。2020年对于薯条她爸一家来说,是“活在焦虑之中”的一年,因为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才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2019年妹妹还没出生前,薯条她爸一家三口去韩国玩的照片(图源:知乎@薯条她爸)
这一年二女儿的出生让薯条她爸的焦虑有了一些缓解,恰逢露营的风潮在国内兴起,他开始谋划着,何不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去尝试一些实现难度不那么大的露营?
在这之前,薯条她爸并不是知乎上亲子领域的答主,回答过的问题也鲜少提及孩子。但随着露营的这扇门被打开,他在和孩子一起探索户外的过程中却收获了别样的乐趣,“我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对户外的喜爱,一直往户外走,真的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甚至哥哥今年都还不会玩手机,我认为我真的做了个正确的选择。”
露营时薯条她爸的孩子们(图源:知乎@薯条她爸)
他把和孩子一起露营和徒步的经历写下来发到了知乎上,还因此成为了知乎“露营”话题下的优秀答主。在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的旅程里,他发现两年前弥漫在生活里的焦虑,此时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2022年,不能旅行的日子里,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要把不能出门归咎在其他事情上,换个思路,去不了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看看身边的美呢?”薯条她爸写道。
不管是薯条她爸还是陈大可,他们都只是非常朴素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如实地记录下来,但从这些质朴的言语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个面对变化积极生活的身影。也许,能“治”好我们迷茫和焦虑的,从来都不是一碗鸡汤。

帮助我们通往未来的,唯有知识

在32岁的北大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身上,似乎少有来自生活的焦虑。从4岁那年,一则彗星撞击木星的新闻在心里种下对天文学热爱的种子起,能让他烦恼的,好像就只有“怎么才能更精准清晰地捕捉到一颗天体”。
国际空间站,太空中最大人造天体,自从在2020年疫情初宅家期间看到一张国外天文爱好者大牛拍摄的异常清楚的国际空间站照片后,他便萌生了想研究用长焦距望远镜跟踪拍摄空间站细节的想法——就在大部分人为大环境而苦恼的时候,刘博洋却一心扑在了研究怎么拍摄空间站上,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开始了自己的运行轨迹。
外天文爱好者大牛拍摄的国际空间站(图源:知乎@刘博洋)
然而研究起初并不顺利。
空间站过境时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7.68千米,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速度的20倍,每92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靠人力实现稳定跟踪几乎不可能。如果望远镜定着不动,不到半秒钟空间站就飞过去了,很难记录它的动态影像。
刘博洋几乎把能找到的可以用来控制望远镜跟踪的软件试了个遍,但在实操过程中,这些软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适配问题,跟软件作者多轮沟通,也还是无法解决。
很快两年过去,进入2022年,从天舟三号撤离空间站,到天舟4号的发射,神舟14号发射,再到之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还有神舟15号发射等等……刘博洋当时就意识到,今年会是中国空间站建设最密集的一年,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态都可能不一样。
“如果我不能在天舟4号发射前,搞定这个跟踪拍摄空间站的技术,我就会错过这一切,就不能用这种高清放大特写拍摄的方式去记录中国空间站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国空间站建设进程的加速就像一剂催化剂,让刘博洋的研究变得空前紧迫。
3月中旬,从上海返京居家隔离期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使用别人的跟踪软件,自己动手编写望远镜控制脚本。
他花五天时间完成了空间站跟踪脚本的基本雏形,接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
3月20日,第一次试拍。使用摇杆手动控制望远镜,未能捕获。
3月23日,第二次试拍。此时已经实现了自动光学跟踪,但因为微单刚到手不熟悉,未能及时对焦。
刘博洋第二次试拍工作照(图源:知乎@刘博洋)
3月27日,第三次试拍。但因为寻星镜视场太小,手动控制下,没能及时进行初步捕获、没能进入自动跟踪流程。
3月31日,第四次试拍。第一次成功尾随,但还不完美。
……
这段时间,在北京罕见的春雪里,刘博洋昼伏夜出,每餐两个肯德基鸡肉卷。而终于在经历了12天时间的连续测试之后,他终于在4月的第六次试拍中,凭借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成功拍出迄今为止最高清的中国空间站特写影像,成为国内采用该技术拍摄到高清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人。
图源:刘博洋拍摄的中国空间站
他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发到了知乎上,很快获得了649个“赞同”。评论中满是网友们对他的佩服,也有不少人和他请教和切磋天体拍摄相关的专业问题。
刘博洋在某种程度代表了知乎上最原始的那批答主,他们崇尚知识,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态度专业。以刘博洋为代表的用户将知乎的这种传统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不过,如果你仔细看他的记录,会发现他的知乎回答并没有太多让普通人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反而有很多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个人体悟。
“求人不如求己,有的时候逼一逼自己、刷几个大夜,看似困难的问题,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刘博洋写道。
他几乎是伴随知乎成长起来的科普创作者,在一次采访中,他也坦言科研不是自己最擅长的,科普才是。他会“友情承接”科研项目的传播,师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刘博洋虽然很“酸”,但是也很乐意能帮忙扩散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搞科研是很寂寞的,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在知乎这样连接公众的平台,在上面做科普也早已成了刘博洋生活的一部分。翻看他的知乎回答常常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会忘记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烦扰。知识在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而是给每个人的安慰剂,足以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获得通往未来的勇气。

结语:一个有人情味的知乎

“我们曾经以为,过好2022的答案在更遥远的地方,可回过头才发现,它就藏在我们用心经营,触手可及的日常里。”这是知乎今年的年度视频《身边自有答案》中的一句话,这些知乎用户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作为知乎2022年终盘点的一部分,这支年度视频也让我们看到,一向以持续输出“专业讨论”内容的知乎,也有颇具人情味的一面。这些具有人情味的回答和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知乎在第二个十年的社区氛围,不断吸引着新用户。
作家贾平凹曾说过,“写出个人和时代的命运交契,才是好故事。”不具备作家文笔和想象力的每个普通人,也能在这个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记录下自己在平凡生活中的闪光故事,并被更多人看到。在知乎的一亿知友里,普通人的故事不只是字面上的数字,而是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属于自己的书写。这同时也是当下中国人的集体回忆,这种线上社区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时代的连接更加紧密。
2022年,有无数普通人在知乎用具体回答焦虑,用笃定回答变化,用经历回答迷茫,用知识回答远方,在2023年即将到来的档口,因为一支温暖的视频,我们也获得了更多从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知乎 2022 年度视频|身边自有答案


· 文章版权归品玩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发送关键词 转载合作招聘 到品玩微信公众号,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百家号上关注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回了一趟老家,治好了我的精致病从CEO到仓库工人, 时薪$18块治好了他的精神内耗《奇巧计程车》里的巴西战舞治好了我的社交恐惧症这个征战好莱坞的亚裔女演员,治好了当代女性的精神内耗秋日里,那些另类的苹果树梁朝伟一张韩国街头吃面的偷拍照,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胡歌“落魄”近况曝光!网友: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2届应届生入职华为OD一个半月,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画外丰子恺(限时加赠)出道18年,火了18年,他治好了我的焦虑和内耗!可甜可咸的小猫咪,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萌宠寻人启事至暗时代来了?连刷8集!这部哥特剧,治好了我的剧荒!“我偷看了奶奶的日记本,她的秘密,治好了全家人的精神内耗”「做饭」这件小事,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北漂十年后,回老家开书店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如果没有书豆瓣9.5,这本书治好了千万人的精神内耗!看林允开小号减肥,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没有毛泽东打基础邓小平能做啥“阳康”治好了我30年的精神内耗DK又出神作!一本3斤多重的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庄子一个故事,治好了我的焦虑我在澳洲送外卖:工作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看她们走红毯,治好了我的身材焦虑知乎新书|「好笑好哭又有趣深刻」,这套宝藏漫画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胡歌“落魄”近况曝光,治好了谁的精神内耗?看完罗翔与余华的神仙对话,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23才刷到这部剧,那可太亏了!它已一遍又一遍治好了我精神内耗9.2分杀疯豆瓣!大师出手,治好了我的焦虑我在深圳,下班后送外卖,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梁朝伟一张街头吃面的偷拍照,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敢喂选秀评委吃粑粑,“九转大肠”梗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试物说vol.624| 棉花糖无线鼠标,治好了我的打工焦虑玉佛寺咖啡,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摩洛哥十日游之八,名园、怪树、海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