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交付超1800万颗,毫米波雷达赛道进入新增长周期
随着特斯拉「重启」毫米波雷达上车,这个赛道的热度又开始重新上升。
本周,瑞萨电子宣布,正式进军汽车毫米波雷达市场,首发推出4发4收、76-81GHz收发单元,这套名为RAA270205的MMIC是基于今年收购的Steradian Semiconductors Private Limited合作设计。最新时间点,预计明年一季度开始送样,2024年量产。
新型收发器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适用于成像雷达、远程前向雷达,但也可用于角雷达和中央处理雷达架构,最多支持16个MIMO(多输入多输出)通道。同时,也可以通过级联方式实现更高的通道数和更好的分辨率。
RAA270205的ADC(模数转换器)采样速率比市面上同类产品方案快近三倍。功耗为1.2W,比同类收发器低50%,噪声值为9dB,比同类低3dB。此外,高达300MHz/µs的啁啾率提高了雷达分辨率和目标探测。
而作为老牌雷达芯片方案提供商,英飞凌也在强化市场竞争力。
今年,该公司发布了下一代基于28纳米CMOS技术的76-81GHz雷达MMIC系列,第一款产品RASIC CTRX8181收发单元,改进的信噪比(SNR)和收发器的线性度提供了高系统级性能和功能扩展性,来适配新的软件定义汽车架构下的传感器配置灵活性。
同样4发4收的信号通道,将标准测距范围增加了25%(从250米增加到300米以上)。更高的RF通道数和改进的线性度使垂直及角度分辨率提高33%,从而实现不同物体之间更好的分离,如行人与车辆之间。
更大的优势来自于MCU的组合。新的CTRX产品系列,可以与英飞凌主流的AURIX微控制器TC3x和即将推出的TC4x来进行适配,两者都具有集成信号处理单元(SPU)和非易失性存储器。
与此同时,传感器架构的革命也即将到来。
比如,卫星式处理架构,将智能化从传感器中分离出来,并将其集中在一个强大的中央域控制器中,保留“卫星”传感器,其中仅包含数据采集(比如,毫米波雷达的收发器件)的必要硬件,而处理和决策则在域控制器中进行。
此外,由于域控制器不需要等待传感器的数据预处理,卫星式架构减少了延迟并加速了决策。同时,今天的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都需要建立在AI能力的基础上,统一的算法模型也有助于提升前融合的准确度。
在安波福看来,传统汽车时代,数量不多的传感器被设计成独立数据处理输出,是符合现实需求的,同时可以适配不同平台、不同定位的车型。
而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功能的进阶,当下的传感器分布式处理架构意味着,独立开发和碎片化的软件算法功能部署和额外的芯片成本。尤其是本轮全球汽车芯片短缺潮,重灾区恰恰就是MCU。比如,去年开始,博世的第五代毫米波雷达就出现了断供。
从市场数据来看,毫米波雷达前装市场仍处于高速增长周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交付上险755.53万颗,同比上年同期增长23.71%;盲区角雷达交付上险819.06万颗,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0.51%。此外,后雷达和舱内雷达仍处于基数较小阶段。
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供应商。由于产品成熟度不断提升,以及外资雷达供应商的短期缺货等因素影响,进入前装上车周期的中国本土供应商越来越多,包括森思泰克、华域、木牛科技、楚航科技、纵目科技、为升科等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已经获得乘用车定点或规模化交付。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毫米波雷达(含前向、盲区)交付将超过1800万颗,同比增长将超过30%。3R、5R配置,仍将是未来几年市场的主力,同时4D雷达进入快速成长期。
比如,前装定点监测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包括上汽、比亚迪、理想、吉利、红旗、长安等多个品牌已经定点或上车4D成像毫米波雷达。
从目前的方案配置以及成本来看,4D成像雷达将成为纯视觉与激光雷达高阶配置中间的高性价比可选方案之一。同时,对于大部分Tier1来说,相关的算法可以快速参考视觉的机器学习技术。
目前,市场上对于4D成像雷达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向,其一是替代传统低分辨率前向雷达,满足高阶智能驾驶多感知融合性能的提升。第二个主力应用场景,就是行泊一体4D环绕高分辨率(分为点云增强和成像)雷达,性能会略低于前向雷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