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写了一篇《黄药师其人其事》,偏有很多人来问我:为什么不配一张83版《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剧照?那现在各位满意了?喏,45度角邪魅狂狷一笑,老夫一早看穿了你的底裤颜色---你们要的黄老邪。为什么早上我不贴?因为标题是《黄药师其人其事》,而不是《永远的曾江》。作为文学形象的黄老邪,要比作为某一版电视剧里黄老邪的形象更持久,也更重要。时光总是会把一切都漂洗去原先的颜色,今天再来看曾江的这个造型,不觉得发套太过明显和粗糙了么?不觉得眉毛过于夸张变形了么?
形象总是会过时的,但是故事常看常新。没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前,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他们只有杨洁版《西游记》里的形象,也只有那种温和的守正气质。但大家最终不也接受了周星驰版的暗黑神魔爱情故事么?接受了唠叨的唐僧,暴躁的八戒,以及作为山贼的小人物孙大圣?就算是要讨论曾江,黄药师也并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全部。直到今天我都觉得《纵横四海》是好片,里面有两个爹,曾江扮演的那个恶爹更为出彩,戏剧里的张力全靠他的恶来撑住。那么,为什么一定是黄老邪,为什么一定是邪魅狷狂一笑?没错,如果早上我直接用这张图,视觉冲击力会强很多,而且读者的点击欲望也会很强。问题是我要那么强的冲击力,要那么多点击干什么?想要做到这两点很简单,主题越明确越好,理解越单一越好。那是什么?那是宣传画。宣传画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问题,如果你看不懂上面还有文字提示,确保你一定要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去理解。
昨天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喜欢听断语,听结论是中国人普遍的天性?我说不是,营销号的文章标题都不是原创的。当我在互联网上到处流窜的时候,每一个营销号标题我都在西文世界里见过更早的版本,可见全世界人们都一样,都喜欢断语,都喜欢听结论,都爱斩钉截铁的观点并且把它理解为真理。随后我解释说:1、思考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种不堪其扰的重负,恨不能立即抛弃,简简单单直接接受结论就好;2、苏格拉底就老喜欢提问,用问答的方式去充当对方所谓的思想助产士,结果让希腊人干脆利索地给干掉了。思想是别人的禁脔,怎么能容许你的一双脏手在上面摸来摸去?
我很清楚这一切,但是我不喜欢那么去做。今天早上的文章标题,按照正常的套路应该写成:《关于黄药师的理解你们全错了,他就是个表演狂!!!》。即便按照十年前的简单套路,起码也应该写成:《地表最强黄药师扮演者曾江》。那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这世界缺我一个么?
每天的文章题图,在我理解里都是文章的一部分。我需要找寻一些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契合,但我又不想那么严丝合缝。每次读者对题图都会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每一种理解都让我感觉很高兴。这增加了文章的丰富程度,也增加了文章的复杂程度,我认为这就是美。就算是一次日出,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温暖、感动、振奋、沉静、希望等等等等诸多情感,所以日出才值得大早上爬起来,去山顶,去海边,去树屋观看。没有人会盯着看手表指针,指向当日日出时间的那一刻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手表上的指针位置只有一种解释,指针的运动也只有一种解释。事情是相辅相成的,我从标题开始,到题图,再到正文,都不希望读者产生单一理解。因此在每一个部分,我都要全力避免标题党。这样一篇文章出来,它的整体气质是统一的,风格也是统一的。为此损失掉一点关注,一点流量,实在不是什么很紧要的事情。
现在,想要得到剧照的人得到了那张剧照,然后呢?然后各位多得到了一点什么东西?无非是重温了一下回忆。会重新翻看吗,会保存吗,会转发么?不会的。而我早上发的那张玉兰,已经达到极盛的程度,花瓣上的每一个皱褶都带着晚春的气息,有人会拿去做屏保,而具体打动他究竟是哪一点,他自己都可能说不出来---我想要的就是这个。
题图来自:83版《射雕英雄传》剧照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有些人觉得规整是好的,严丝合缝是好的;但也有些人觉得有点毛刺,有点粗糙,有点不规则是好的。这是审美上的区别,但也可能是性格上的差异。对于我来说,我也喜欢规规整整的A4打印纸。不过和撕开一张宣纸,和它毛茸茸的锯齿状边缘相比,后者更让我莫名感动。正如在理型的世界里,所有的蒲公英都是正球形,每一根飞羽都保持相同间隔,这里面有一种美。但是,一个儿童拿着一根蒲公英,用她那小嘴小小吹出一口气,只在球上吹去了很小的一块,形成了一枚有残缺的蒲公英,它记录了小朋友的一口气息,那则是我更为喜欢的一种美。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三叔,又名徐丙。南派三叔是笔名,徐丙是在他连更时的自称。所以,徐丙是笔名的笔名。代表着本人想要从南派三叔这个壳子里逃出来的念头,相比较而言,徐丙受到的束缚要少很多,徐丙也就更为快乐一些。